100學年度演講紀錄

活動紀錄/2011-09-28 郭良文 / 從質性方法角度研究蘭嶼原住民的禁忌文化念的誕生

從社群文化、地方文化的角度來看,原住民、漢族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蘭嶼,從質性角度探討蘭嶼的禁忌文化,更多的参與才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如果從既有的經驗看這世界,只會看到許多錯誤的觀念,郭良文教授強調,質性研究重視參與的過程,要親自去研究才能更深入獲得你所要的資訊,要有開放的心胸,

且質化研究文獻固然重要但非絕對。

演講過程中郭教授藉由照片、影片的分享去探討當中所含的故事與意義,蘭嶼最大的信仰文化為惡靈,居民生活週遭充斥了禁忌文化,在當地將「死亡」概念視為禁忌重點,而驅魔為蘭嶼的重要儀式之一,在蘭嶼隨處可見西方宗教在地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並存之情形。

碩一鄧同學提出當地居民是否有慎終追遠的概念,郭老師則回答這觀念較為薄弱;政忠老師提出如家人過世,當地居民在情緒上也會有哭泣難過的表情出現嗎?郭老師則回答,仍然是有的,儀式歸儀式,難過哭泣仍會有。


徐薇 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1-10-05 陳勇瑞 / 黃梅調電影探索 - 女扮男裝與性別認同

前半段播放約四十五分中「黃梅調的電影探索」紀錄片,講述梁祝、黃梅調當時如何投射出人民時代情緒的宣洩與鄉愁,梁祝電影中女扮男裝在當時所造成的轟動反映出女性對男性角色渴望如梁山般的溫柔體貼,藉由電影中滿足心中的想像,投影出當時女性壓抑的思想。

後半段由陳教授進行黃梅調電影探索─女扮男裝與性別認同的探討,觀眾在看電影文本時心中是非常複雜的,會深受當時社會意識型態影響,而中國歷史上女扮男裝、男扮女裝屬清朝最盛行,在中國人眼中這種角色互換是稀鬆平常之事,中國 戲曲當中,性別變成是一種表演,觀眾重視的是角色的性別,而非演員本身的性別,梁祝中飾演梁山伯的凌波小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碩一何同學提出觀眾對樂蒂所飾演的祝英台,其觀感會受到凌波女扮男裝的梁山伯影響嗎?陳教授回覆角色飾演上祝英台人氣確實比梁山伯略遜一籌,喜歡凌波的觀眾,往往討厭祝英台,這是挺特別的地方;碩二陳同學也提出關於女性英雄式角色,從男性觀點來看是否會有所不同的問題。


徐薇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1-10-12 盧鴻毅 / 走入社區,再思傳播

20111012

首先盧老師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分享過去兩年走入社區,協助健康促進的相關經驗,探討健康促進的重要性。

強調不應只預防死亡或疾病發生,應該要往正向積極的健康去思考,文化、人類社會或政治經濟學者皆傾向,從「鉅觀」的角度來思考健康促進這個議題,法律、政治與政策都會影響人們行為表現,且健康傳播是跨領域的學科。

以「社區為主」的健康促進介入,成為世界各地努力的方向,目的是喚起社區民眾的

健康意識,同時盧老師也藉由影片來讓同學瞭解社區介入的重要性及概念。

碩二的薇筑提問用獎勵、回饋去宣導健康政策,如戒菸拿獎金等這種宣導方式是正面的嗎?盧老師回覆,用處罰、獎賞是下下策,短時間有效,但效果卻不持久;郁琳提問健康促進如何從你我身旁的人開始做起?鈺婷、裕宏、薇名、詩憶都有提問,意盈同學則是分享經驗,碩一的美靜也提出台灣大學生飲食不均衡的相關問題。


徐薇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1-10-19 胡元輝 / 文字足以改變一個國家──非營利調查報導營運模式之探索


20111019


演講一開始,先解釋何謂調查報導新聞,扒糞記者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而提出必須以新模式支持調查報導的觀念,探討美國非營利網路調查報導為何日趨蓬勃?

其經營模式為何?面臨的挑戰又是什麼?從國外轉回國內,台灣又可以如何去執行?

新科技的出現對調查報導評價兩極,有人認為是正面積極,反之,有人認為是一種威脅。胡元輝老師從美國非營利調查報導歷史、源起開始談論,並從中探討美國相關個案,包括得過兩次普利茲獎的ProPublica以及Spot Us,從他們的財務報表、營運狀況切入,進而從自由市場與公共服務的角度去探討。

最後,焦點轉為即將成立的Wereport調查報導新聞平台上,並講述其成立的背後意義。〈今日發問同學為碩一的梁雅雯〉



徐薇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1-11-16 簡妙如 / 「誰來對政府比中指?」當前台灣流行音樂政策的歷史回顧與批判

20111116

從最近live house事件的回顧切入,說明live house的定位在哪裡?近年來因live house沒有適當的營業法規且又加上台中夜店大火事件,而遭政府政策打壓,導致表演人沒有場地發揮所長。

簡老師探討在流行音樂政策中,政府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音樂推手,還是音樂殺手?從政府計畫看預算補助等,了解那些獲得政府補助、標案的樂團或音樂公司,哪些有理?哪些沒理?音樂人與市場、政府互動機制的扭曲,並深入探討當前流行音樂政策的盲點,反思及重建音樂人、音樂產業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此次發言的研究生為碩二徐薇筑。

徐薇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1-12-14 管中祥 /在地生活與在地時間

20111214

從在地生活為出發點,回顧當初成立燦爛時光的原因,了解自己家鄉,想想為家鄉能做些什麼,沒有地方,哪來全球,全球是一點一滴累積的。

管老師藉由分享許多小故事,從身旁的人事物,去發掘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不以偏狹的思想看事情。演講過程中,用圖片、故事、音樂等,教導同學如何參與公眾事務,社會實踐,結合自身經驗,關心周遭問題。

〈今日發問同學為碩二的徐薇筑、黃馨慧、黃培怡、李虹豫〉



徐薇筑 紀錄


活動紀錄/2012-02-29 李峻德 / 互動經驗設計

在演講的一開始,李老師說明了互動設計是社會的潮流與轉變,傳統的設計領域當中,多是工業設計和工業工程科系為主,但現在融入了創意,互動設計演變為最近的發展與趨勢。

在演講的過程中,李老師也拋出了兩個問題給同學思考與討論。1.googleNFC行動付費服務,即google wallet電子錢包,這樣的行動裝置擔負了何種功能。2.觸控面板或體感sensors,是否能取代滑鼠的角色?

演講的最後碩二陳威珞同學回應了李老師的第一個問題,他認為在4年之內是無法取代實體金錢付費的,由於並非每個小店家皆有付費連線的裝置,否則無法全面實行,必須從接收端下手。

而針對第二題李老師認為若是長期使用,觸控面板或體感sensors是較費力的,另外最近的發展趨勢3D,使用滑鼠較佔有優勢的,因此此兩者仍無法取代滑鼠的角色。


李怡瑩 紀錄


活動紀錄/2012/03/08 林淑芳- Media Content as Triggers for Involuntary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一開始林老師先以互動式的方式,詢問大家什麼事「記憶」作為本次演講的開場,在互動的過程中,慢慢導引出林老師這三年來在做的有關「自傳式記憶」的研究,並且介紹了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乃是讓受試者觀看不同類型的影片,記錄自己在哪些時刻產生的什麼記憶。

在演講當中,以播放一段英文歌曲的方式,讓同學們練習歌詞當中哪些是自傳式記憶,來做為互動。在最後的研究結果中林老師提到,媒介內容是可以啟發自願式的或非自願式的記憶。

碩一史同學提問:實驗過程中讓受試者觀看喜劇片那他們要怎麼回應? 

林老師回覆:我們播八分鐘的影片,要受試者將想到的全部寫下來,寫什麼都可以,曾有人寫遇到真命天子,我們就要去了解他們回應語句中的內涵是什麼。

胡老師提問:不同影片類型有不同結果,那一開始是如何選片?

林老師回覆:一開始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什麼類型都試,會挑大家沒有看過的,曾用過澳洲、英國的片子。

戴主任提問:data是在哪收集的?另外,選測試題材時,會考慮受試者的背景嗎?

林老師回覆:是在美國,這是和我的老師一起做了三年的計畫。在台灣蒐集這方面的data不容易,因為刺激物不好找。另外,我們不會刻意挑選素材,哪一個點會引發自傳式記憶很難說,所以都會試試看。

王老師提問:為何不使用國片的內容在台灣做實驗?有些學生拍的非主流影片也是很棒。

林老師回覆:確實,這是個很好的建議。

活動紀錄/2012-03-14/ 宋倩如-數位華語文教材分類架構設計之研究

 開場時先介紹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華語系統之不同,中文在全世界的重要性,以及華語文市場的狀況,以使用者為中心來探討如何設計數位教材。接著進入主題,先解釋何謂分類架構,接著研究以台灣特色文化「夜市」為主題,說明為何以夜市為主題之一。研究以了解使用者對於華語夜市篇學習類目架構為何;設計者與使用者對於華語夜市主題學習分架構差異為何;了解使用者對於學習華語夜市篇的看法進行探討。

  演講當中介紹研究情境如何設計、實驗施測的過程以及訪談結過分析,實驗結果中提到"消費以及飲食文化的差異、對生活物品字彙的需求、交通資訊缺乏"都是國外學習者所需要的,以至於團隊開始修改原型。並進一步提出研究建議,由於團隊實驗過程中先放了一段影片,但影片影響力太大以致於引導受試者的思考方向;本次受試者為東北亞學生,希望未來可拓展至他國,並且受試者可提升為五位(原先三位)是最好的。

  胡老師針對設計組以及實驗組測試結果以及使用者樣本挑選上希望有什麼經驗提出問題?宋老師回應:會對測試結果再做深度訪談,綜合結果之後再做修改,另外針對樣本挑選會根據理論上的依據以理論原則作挑選。

  王老師針對這套教材系統的層次對象提問?宋老師回應:該套教材以已經有中文一定程度且可獨立生活者為主,界定在認識文化而非基本功。

  戴老師對於受試者的夜市經驗有著不同的差異性,要如何解決提出問題?宋老師回應:最後建議中提出應該要以當地某一夜市做更細緻的夜市教學文本。

  碩一柯同學提出數位華語教材是否會面臨到不可避免的政治問題或者是否有其他優勢?宋老師回應:國外對台灣以及大陸華語文老師有不同的待遇,對台灣老師較差,所以要慢慢建立友好關係。

  李老師提出是否有簡體以及繁體字的問題?宋老師回應:有的,所以台灣的老師要會簡體字以及拼音。

  碩二陳同學提出使用者程度上的有差別,測試過程那要如何讓他們理解?宋老師回應:此時就必須以影片加以輔助。

  演講最後宋老師以播放華語教學相關影片作為結尾。


活動紀錄/ 2012-03-21/ 行動通訊--轉換自我與時空的新媒體 / 王紹蓉

王老師開場時先以活潑的方式詢問大家使用手機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人數,並且瞭解為何大家想以智慧型手機上傳日常照片的動機,再以圖表說明現在智慧型手機的擁有度以及使用狀況。

接著探討行動通訊的自我轉換與時空背景還有隱私問題,思考這些行動裝置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什麼部分,並介紹google眼鏡(和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差不多),以及介紹擴增實境(和真實世界合而為一),探討手機在公領域以及私領域上的差別。

  李老師提問,受訪者本身有無自覺他們私領域被放在公領域上討論?王老師回應:一般人沒有自覺到這件事,但是經過討論之後,才會發現這件事。 戴老師提問,有很多科技幫助我們的私人空間發生在公共領域中,請問王老師是如何看公共中監控的觀點?王老師回應:在研究者角度,似乎也無法完全批判,我感受到被監視,但又享受被監控,是個很難解釋的狀態。


碩二黃同學提問,我們是否會掉入科技決定論的思維中?王老師回應:科技來自於人性,科技已經不是冰冷的工具,所以不是一個科技決定論的觀點。 胡老師提問,人與人之間因科技的發展會變成什麼樣的情況?似乎變成似近實遠,又是似遠實近?以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有沒有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王老師回應:1990年代以後社會學者開始研究該領域,以電腦中介傳播的觀點來看,晚近學者提出超人際的理論,我是認為是促進人際關係的媒介,我的觀點中,科技是人性的。

宋老師提問,現在有很多虛擬世界(例如第二人生),您怎麼看待?王老師回應: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議題,道德邊界的界定需要討論。


紀錄 碩一 鄧郁馨


活動紀錄 2012-04-11/ 笑蜀/ 非典型的社會之路

首先由羅老師開場,簡單介紹笑蜀老師的背景,以利同學了解接下來的內容。接著笑蜀老師介紹大陸的社會現象有何變化,其一是本身內部的變化,其二是國際社會的變化。例如:手機的汰換率非常高,在大陸這種現象更是如此。

  談論「變」的同時,治理機制應該也要有所改變,其一是人心自變,對於權力和尊嚴必須要具高度敏感,認為中國大陸,只有統治但無治理,只有統治但無考慮人的尊嚴,認為大陸的管制只有控制,是專政的邏輯。 

其二變化,大陸社會已經是個流動社會,因為資本進入,市場導向,靜態的管制邏輯無法因應現在的流動社會。所以面臨巨大困境。公民社會是個自治的社會,流動社會本身就是個自治的邏輯,所以大陸必須發展公民社會。中國救災體制基本上是政府包辦,人民置身事外,但四川大地震改變了救災體制,民間發揮其力量。但大陸的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一旦成熟,體制會完全改變。


戴老師提問:中國的公民社會成長,到現在有沒有什麼進步或發展? 笑蜀老師回應:當然有,包括六四、學運都是體制內,體制外是一片蠻荒。 胡老師提問:獨立代表作為社會個體,但換言之,他是比較個人主義,在您的想像中,你主張的非典型社會和西方的公民社會有何不同?

笑蜀老師回應:我並沒有對此做一個很明確的界定,中國公民社會若按照西方的路徑,那是無法成長的,這個體制是被控制的,按照常態不可能有民間社會,但是現在有,那是從非常態的發展。


碩二廖同學提問:反對走向正常社會型態的力量,是否是個阻礙,那麼阻礙的力量有多大? 笑蜀老師回應:當然有阻礙,且很大,不是一般的大。

碩二陳威洛同學分享看法:台灣王家拆遷案子,是由學生主導,也是個公民社會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問題,像是執法問題,雖然中國大陸是體制外,但台灣是依法行政,也有其危險性,另外,都更修法緩慢,再者,互聯網給了一個瓶頸,公民意識無法走出來,只會在網路上謾罵,是互聯網上的困境,另外在媒體部分,媒體會拍出現況,但無法去探討深入問題;台灣有趣的是,會關心時事具有批判能力的,似乎不是以階級來分,而是由教育上所接觸的領域來劃分,可能需要從底層進行公民教育。


活動紀錄 2012-04-18/ 廣告側寫:文化與物質的夢行者/ 戴皖文

戴老師一開始先以一張嬰兒身上貼著各種品牌的照片,來說明一個產品的銷售,無法當成純粹的「物質」來看待,上面一定會配合品牌故事,兩者是無法分開的。

  打造品牌重要的事情,是要提供一個神話故事給消費者,如何「說故事」很重要,麥當勞就是一例。廣告是打造品牌重要的工具,廣告的力量是設法創造個人的意義和社會的意義。

  本次演講要分享從戰術面和戰略面去談如何建立壟斷的力量以及行銷,另外,什麼廣告是符合這種戰略面和戰術面,以及分享一段訪談的研究結果。演講當中,戴老師播放了幾部廣告來讓同學了解品牌說故事的具體表現。打造品牌要和個人意義以及社會環節有所連結。


  王嵩音老師提出看法,廣告的創造能力很強,像全聯的廣告便塑造了全聯先生,塑造了一個成功的廣告代言人。碩二黃俊凱同學認為,全聯廣告裡面似乎是看不到文化性的,基本上都強調省錢,但Johnnie walker中是可看出文化品味意涵。戴老師認為:全聯廣告中是有台灣文化意味的,全聯有文化層面,但可能不像Johnnie walker有一些品味韻味,即便全聯強調的是省錢概念,但這也是文化的層面,對於品味也許可以有多一些的解釋。劉駿州老師認為,長期來看,從品牌定位來說,Johnnie walker的廣告漸漸的要提升品牌形象,但全聯廣告似乎沒有這樣的現象。戴老師認為,台灣的飲酒文化和英國的飲酒文化不一樣,在英國喝威士忌是日常生活中飲用的,但在台灣是重要場合中才使用,所以Johnnie walker的廣告才將飲酒的品味層次提高。

紀錄 碩一鄧郁馨


活動紀錄/2012-05-02/從互媒性看改編電影「贖罪」/李政忠,劉駿州

首先李老師先放一小段電影「贖罪」的片段,接著介紹自己看電影以及小說的心得,並且仔細介紹小說的編排方式以及故事大綱。這是一本關於「說故事」/「說謊」/「誤讀」的後設小說。

  說明電影如何改編呈現已經以小說形式呈現的文本,贖罪的電影改編手法有不同層次,其一,將贖罪的故事文本概念以電影媒介形式來呈現。第二透過小說媒介形式所呈現的贖罪故事文本,以電影媒介形式來呈現。 老師演講當中會播放電影片段來說明小說的寫作形式以及電影文本的呈現方式。 接著劉老師說明電影語言的基本概念。


  王老師提出,若分析小說時,以原文分析是否會更貼切?李老師回應:其實很要求的話是要這樣做,不過我有去看一些英文對於互文性的文獻,所以用字上是沒什麼問題,小說翻譯也不差。唐老師分享認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電影文本已經越來越開放,可滿足有高度電影識讀能力的人可以在裡面找到很多線索,處理這部電影時,要注意兩個媒介,一個是小說,另一個是電影,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電影都以這種手法。


  紀錄 碩一鄧郁馨


活動紀錄2012/05/04-未來媒體是一場運動/陳浩

未來媒體破壞式的創新,社群媒體是很重要改變媒體的方式,且未來行動裝置是主要傳播的形式,即行動傳播。並且未來以影音呈現的形式會更多。陳先生認為,未來媒體具有其力量,也就是全媒體的融合,例如:大英百科全書演變成維基百科(受眾與生產者的融合)。在文化、公共、新聞上有新的價值產生。陳先生認為,台灣的數位化進展有待加強,韓國在2015年預計教育全面數位化。

  王老師提問:學生應具備怎樣的能力才可進入媒體科技的變化?陳先生認為:我們的社會還沒變化,要先忘掉現有的媒體,想像遠一點,用ipad.iphone等行動裝置去看世界。

  唐老師提問:未來那些有可能產業化?博里如何把這些東西和決策者做溝通,基金會有和做法?陳先生回應:年底舉辦論壇,致力於刺激以及喚醒的工作,走向人工智慧,未來眼耳鼻舌都將變為媒體。

  戴老師提問:博里是傳播科技整合,傳播屬人文,如何和科技整合?陳先生回應:我原先不懂科技,但一定要跨界,學傳播的人一定要學科技,尤其是未來教育很容易學習。


            紀錄 碩一鄧郁馨


活動紀錄 2012-5-16/ 沈俊毅/ 數位學習中的使用者經驗-以心理學角度探討

介紹使用者經驗的測試方法,以及實驗室的情況,和近年來的研究心得。要先了解使用者背景,然後進行需求分析,再進行產品設計,最後進行設計評估。 設計產品時,要以使用者的角度來設計,而不是生產者的角度,因此很多東西可能很多人不會買。 在一個視窗中,通常LOGO一定會放在左上角,中間上方不建議放東西。 知覺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人們的感官是做相對的估計,會動的東西,是在作介面設計時很重要的原則。

  沈老師以各種不同事覺得圖片,讓大家感受,並解釋原因。蘋果的產品這麼熱賣,其實他是做了整合,將複雜的東西弄得很簡單,如此而已。


  宋老師提問,架設實驗室以及設備的經費來源以及研究方法部分。沈老師回應,大約七十到一百萬,研究方法通常以質化為主。 

李政忠老師提問,常常看研究時,到底所為科技產品上的測試研發,要如何衡量簡易度?沈老師回應,在做推廣時,有些人對科技是畏懼的,所以要先分析使用者是哪一群人,如果是熱愛的,難易度沒有太大關係,若是對科技有懼怕的人,就要很簡易的設計,所以要看使用者的特性。

紀錄 碩一鄧郁馨


2012-05-23/活動紀錄/蔡崇隆/新移民影像紀錄甘苦談--暨<失婚記>內部試片會

蔡老師在課堂上試播還為出版的紀錄片,希望詢問大家對該紀錄片的意見。目前進行到配樂階段,完成度已經達百分之八十。該場演講較為輕鬆。王老師覺得在人物的辨識度上,不是很清楚,關係比較容易亂。本部紀錄片從2008年拍到2012年,所以跳戰性很大。唐老師覺得從越南的觀點出發看待越南的婚姻以及生活,是很難得的,所以這部紀錄片有很棒的價值。但是因為越南和台灣的有些地區背景蠻像的,所以未來也許可以註明時空背景。

宋老師提問說,那麼嫁到其他地區的越南新娘處境如何?阮老師回應,其實到哪裡都一樣,要看個人以及緣分,即便在越南也有家暴,每個地區也都有好與壞,所以很難去區分說嫁到哪個地區才是最好的。


活動紀錄2012-06-06/台灣地區民眾媒介使用動機與行為之變遷研究 兼談國科會傳播資料庫計畫/王嵩音

變遷研究主要是說明傳播生態的改變,縱貫的觀察;主要理論是使用與滿足;從第六期開始,傳播就分家,變成「傳播組」被獨立出來。傳播媒介生態變遷研究從1993年到2003年,不同時期,傳播媒介的使用行為、動機、內容有何不同可從1993、1998、2003年傳播組的資料來分析。最大轉變是有線電視以及網路。結論:傳播市場只重市場,輕忽公共責任。


  胡老師建議行動通訊可納入基礎的研究,另外碩一黃同學提問,傳播用資料庫做研究是否只有這種?王老師回應:確實只有這種。

 紀錄 碩一鄧郁馨


活動紀錄/2012-6-13/實習無線廣播電台之節目經營管理/顏加松,許正

本次演講由顏老師以及許老師共同演講,一開始顏老師先介紹實習廣播電台的節目類型,例如:音樂節目、公共服務、文化教育類、綜藝節目等。並且介紹世新大學以及政治大學實習電台的播出時間以及參考這兩所學校的節目內容來源。也說明常見的節目安排為何,可用來做為實習無線電台廣播管理之參考。 

中正e報和實習電台之間可以相互串連,例如人物專訪,專題報導。接著放一段訪談的影片。

接著許老師介紹無線廣播電台的設置位置以及遇到的困難。

王老師認為,其實碩班同學有興趣的話,是可以參加電台,將實習的經驗也可轉換成實務界的經驗認可,這樣資歷是認可的,有證書的話,其實碩班同學可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