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白自傳
民國99年十二月三十日
以下課程為我有興趣教授課程:
特殊教育趨勢研究
學習障礙學生之鑑定及補救教學
認識輕度障礙兒童
教育研究方法
兒童閱讀發展及閱讀理論
我於民國98年畢業於維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課程與教學以及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求學期間,我有幸追隨我的指導教授──學習障礙界元老Dr. Dan Hallahan──研修美國特殊教育的趨勢以及與學習障礙相關的政策。基於對鑑定和補救教學興趣,我也研修我的另一位指導教授Dr. Invernizzi的閱讀障礙課程,並於其所主持的馬高菲閱讀中心(McGulfey Reading Center) 實習了兩年,我負責督導該系博士班學生使用標準化測驗施測。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同時研修計量以及質性研究方法。
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美國閱讀障礙學生和一般低閱讀成就學生之間的異同。資料來源是美國教育部的全國性長期資料庫: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Kindergarten Class 1998-99。我將會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態因素都納入統計模式中,並使用多變項統計分析方式比較學校鑑定的閱讀障礙學生和閱讀低成就但非障礙的學生是否有差異,如果有差異,是那些變項造成這樣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這兩纇學生的確有顯著差異,而造成差異的因素並非是還境因素,也非是行為因素,而是在認知能力和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最為顯著。另外一項發現是閱讀障礙的學生在內部能力之間的差距的確比一般低成就的學生大。這些結果都和一些早期的文獻相呼應。我的論文採用大樣本並使用高等統計檢驗研究假設,因此較其他文獻更具說服力。
在研修博士學位之前,我於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溝通障礙學院中的學習障礙學系取得碩士學歷。西北大學的碩士課程著重全方位的臨床鑑定以及有效教學。所涵蓋的學習困難包括閱讀困難、數學困難、以及注意力缺陷。我於西北大學的學習中心實際參予學習困難學生的鑑定和補救教學。
我於98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為了瞭解第一線教學老師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獲取實務的教學經驗,我進入美國麻州的一所公辦民營的公立小學擔任中文老師。這是一所採沈浸式教學的中英雙語學校,學生的母語是英文,以學習中文為第二語言。我必須自行研發課程以及獨立執行教室行為管理。今年,我轉任學校的語文補救教學老師。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因為我必須輔導我的學生克服雙重困難:學習外國語的困難及內在認知的困難。這兩年的實務教學經驗有機會將理論和實務充分結合,對於兒童的認知及行為發展,教室管理,課程設計,以及特殊兒童輔導也有非常珍貴的體驗。
除了研究和教學之外,我也有服務身心障礙兒童家長以及協調教育行政部門的經歷。在赴美求學之前,我於民國89年結合一些家長成立了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我擔任該會第一任和第二任理事長,為了推廣學校老師認識學習障礙,我曾赴各級學校對班級老師及特教老師進行演講。這些演講經驗使學習到如何有效的傳達知識。為了推廣大眾認識學習障礙,我於民國87年開始就持續寫作及擔任編輯,所出版的書目及雜誌詳見我的個人履歷。我也熟習國內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在擔任教育部特教諮詢委員期間,曾赴各層級會議為學習障礙的學童爭取權益。未來我在培訓師資時,將把社區和行政單位所扮演的角色納入我的教學綱要中。
我未來的學術研究方向將兼重理論和實務的探討。我將繼續研究學習障礙學生和低成就學生認知能力的認識和補救,我對於一般兒童和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歷程的異同、中文和英文閱讀歷程之比較研究、閱讀障礙和數學障礙之間的關連、閱讀正確率和閱讀流暢性之間的關連這幾項議題特別有興趣。我對這幾項議題都做過文獻回顧。除了量性研究之外,我曾用質性研究方法從事兒童閱讀流暢個案實證研究。有關中文和英文閱讀歷程之比較已發表於美國期刊Thalamus 中,有關閱讀流暢的個案研究即將刊載於台灣師大特教季刊中,其他論文之發表也在準備中。我希望未來能同時時使用質性和多變項統計分析方法繼續研究複雜的生態因素對兒童學習能力的影響。我相信這樣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早期鑑定及早期療育學習困難的孩子。我同時也希望能夠從中、英文閱讀歷程的比較研究中找出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機制,以期找出對閱讀障礙學童最有效之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