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的石馬原是清代新竹望族林祥雲之墓飾,石材為花崗岩,由泉州惠安的石匠所雕製。林祥雲在鴉片戰爭時建竹塹城之東門(賓暘門)、小東門(卯耕門)有功,受贈奉政大夫。道光 25 年(1845)林祥雲過世,因子女尚小,其後事交代侄兒林占梅處理。經地理師指示,擇地葬於新竹北方二十餘里的山子腳橫坑子的山麓,建造宏偉之墳墓,包括墓碑、墓手石、印頭、石筆、石人、石馬、石羊等。
咸豐年間,林祥雲的墓被破壞,其原因有三種說法:其一,林占梅與新竹另一個望族鄭家的對立關係,鄭家的壯丁破壞林占梅所建的墳墓。其二,石馬會在夜間偷吃農作物,農民間流言乃石馬的馬精作怪,所以將墳墓破壞,並將雕刻物掩埋。其三,林祥雲為泉州人,漳泉械鬥時被漳州人所破壞。日治時期的調查者福井蹄枕生認為,以第三說的可信度最高。
石馬被掩埋在地底將近七十年後,適逢樹林公學校新建校園,為了植樹及假山造景,師生們每天往附近山林採集可用之材。大正2年(1913),訓導王名受在橫坑子山林間的溪底發現馬頭露出,在保正林登貴和附近農民的協助下,將它挖出並搬至校園內。之後經調查確認是林祥雲的墓飾,並獲得後代林知義先生,同意捐贈給學校,大正12年(1923)年在山麓又掘出石馬一隻、石筆一對由後代林知義保存。 下圖為《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
上圖-石馬現狀
下圖-日治時期石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