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之設立,是承續在仰山書房的基礎上,因此有必要先介紹傳統漢學教育的情形,以明白傳統與現代之差異,根據黃純青之子-校友黃得時教授(1909-1999 )的敘述:
我未就讀樹林公學校之前,曾經在仰山書房讀了兩年漢文,塾址是在瓦厝內,塾師是王名許先生,但是王作霖秀才也常常來幫課。學生有二十來個,其中有一兩個是女生,所用的桌子和椅子,都是由學生的家裡搬來的,所以高低大小不同,看起來很不整齊。
所教的課本有兩種,一種叫做「聲律啟蒙」,全部只有三十多章,內容是把長短不齊的對子,依「詩韻」上下平共三十韻的次序,每韻編排三節。因為這些對子作得非常工整,而且平仄也很和諧,所以讀起來,如金盤滾玉珠一樣,朗讀上口。當時,王先生只教讀音,不教意思,但是學生因為念起來比唱歌更好聽,所以不管懂不懂意思,都很喜歡大聲朗誦。
事隔五十餘年的今天,還可以把開卷第一章背念出來,該章是這樣的:「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頭岸曉風楊柳綠,滿園春色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曉行之客,一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另外一種課本,是當時在公學校使用的赤茶色封面的「漢文教科書」,內容是從「一人大,一人小,一山高,二山低。山上有木,山下有水……」開始的。每月的舊曆初一和十五,學生都要帶糕餅和香燭到書房來供奉魁星爺,並且在魁星爺畫像前面,行三鞠躬禮,祈求腦筋聰明學問進步。
由上文可之,私塾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詩文的背誦,時間採用農曆,並有魁星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