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亭承襲清代秀才王作霖先生所推動的「文炳社」惜字文化精神,象徵尊重文字、珍惜文化資產。樹小惜字亭歷時兩年規劃與建設,結合地方文史課程及社區力量,於校園內再現「聖蹟亭」的精神意涵,並融入學生票選的校園記憶圖騰,成為校園文化新地標。揭幕禮當日流程莊重且具文化特色,包括揭幕儀式、學生相聲表演「阮兜阮的惜字亭」、繪本短劇「樹林裡的秘密Ⅲ~石馬愛上學」、以及象徵敬惜字紙的「獻聖蹟儀式」。典禮後更安排導覽活動,介紹惜字亭的歷史典故、建築特色與文化價值。
惜字亭不僅是古人尊重文字的文化表徵,更是教育工作者提醒學生重視學問、謙遜求知的教育場域。透過惜字亭的啟用,期望學生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未來能以敬字惜物、傳承文化的精神,為世界創造更多美好價值。本次惜字亭工程經費多由社區賢達、校友及家長熱心捐助,充分展現地方凝聚力與教育使命感。未來,樹林國小將持續推動惜字文化教育,結合課程創新與文化傳承,為地方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潭底公園位於潭底里保安街樹林區戶政事務所旁,面積 12,555 平方公尺,屬於山坡地形,自然景觀優雅,花草植物及昆蟲種類繁多,可做為自然生態環境教育的好場所。休閒運動設施主要有籃球場、槌球場地,公園地屬樹林史前開發潭底遺址區,曾挖鑿出多樣遺物,此外還有豐林礦坑遺址、聖蹟亭也位於此處。聖蹟亭於清同治 11 年由簡煉等人發起興建,光緒元年王作霖等人創文炳社,募集資金,每年在此亭舉行祭拜聖賢祭典,此儀式直到日據後才被廢除,在古代的觀念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及傳承知識的文字受到眾人的尊崇,因此許多地方皆設有聖蹟亭(惜字亭),將廢棄的字紙於爐亭內集中焚燒,以表敬重,祈求讀書有成。豐林礦坑位於潭底公園北側,是民國 46 年臺電所組織的煤礦開發公司所挖掘的,於民國56 年停採,留下此現今狀況頗佳,可見證樹林採煤業的礦坑口。現在保安街一段前頭的豐林街取名就源自於豐林煤礦,當年採煤盛況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