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探求學問的能力及態度
學者Zimmerman 提出,「自主學習」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由被動的接收者轉化為積極的學習者,提昇學習動機廿及元認知的策略,讓學習更具成效。當中培養學生以個人學習目標和內容,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透過反思及調整不同的學習策略,以建構知識及鞏固所學。
在傳統的教與學模式中,老師是知識傳遞者,主導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被動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被壓抑外,對於個別學習策略的調整和潛能的發揮,也會 受到較大的限制。
在潔心的「自學共學」課堂中,培養學生體驗主導學習者的角色。學生根據明確的學習目標,並透過導學案的引領,在課堂前為每個課題作好準備,是自學的起步點,啟動探究學問的歷程。
在課堂中,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同學分享預習自學及小組共學的成果,彼此切磋、展示及反思所學,體驗研習學問的過程。最後,學生會反思課堂所學,以總結學習成果。
朋輩互相砥礪,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總結學習成果。
潔心以『個人自學、小組共學、朋輩互助』作為自主學習的焦點,並引導學生運用適切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效能。
課堂是以四位同學為一小組的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每人均擔當不同的角色崗位,同學間彼此支援、質疑或分享各人的觀點,達至互相砥礪和積極互賴,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為使「自學共學」課堂更具成效,班主任通過各種方式建設小組,如: 帶領同學訂定小組口號、組徽及學習目標,增加同學對小組及班內的歸屬感。此外,
輔以「課堂獎勵計劃」推動同學主動積極投入課堂。
積極學習提升自我效能感
從推行「自主學習學與教模式」的觀察中,同學較以往更投入課堂學習。學生普遍認為課堂生動有趣,同學間能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下共同成長。
總括而言,在「自主學習學與教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透過自主導學、小組共學及組間互學的方式,增加對學習的動機及興趣,減少對老師的依賴,提升自我效能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而老師則飾演學習的促進者,適時點撥及疏理概念。師生互動交流,共同建構知識,最終能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s.). (2013).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