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校參與「臺南市國中小校園空地經營自給農園推動計畫」,從體驗教育出發,帶著孩子學習耕食技能,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並涵養珍愛土地環境的情懷。課程內容包含了在學校種植水耕蔬菜;以及結合在地遊學,到鄰近的迦南地農園體驗一日農夫的活動。
從口埤部落開始,沿著「南168線道」、「南168-1支線道」入丘陵區,均是好山好水好環境,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有成為「綠金廊道」的優勢條件。其中,「迦南地有機農場」就是成功的經營案例。本校規劃的在地遊學地點,高年級就以此作為主要的學習基地。
今天,則是聚焦於農耕植作體驗,孩子以雀躍的心情來到農場,讓農園的老師帶領,參觀場內的設施。環道走了一圈,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大型的農耕器具(播種機、拖拉機、割稻機..)應有盡有;碾米場、穀倉、有機肥料製作場,設施完備;還有網室菜園,種植觀念和技術都很先進。
初步參觀環境之後,緊接著農園的老師帶大家認識常見的食用米。透過簡報的介紹,以及種苗樣本的觀察和觸摸,讓學生可以的學習到食米的多元知識。
接下來,講師帶著孩子下田採收綠豆,並以分組競賽的方式,增加採收過程的趣味性,也檢視哪一組的孩子聽講時最用心,發揮學習到的技能,增加綠豆的採收量。另外,講師還指導孩子使用鐮刀割牧草餵羊。現代的孩子鮮少拿到這類的農耕器具,一開始學生會擔心受傷,也抓不到使用的技巧。但實作還是熟練的最佳途徑,經過老師現場指導及學生的幾番操作後,孩子都能逐漸拿捏到訣竅,割取一大把牧草。令人欣慰的是,同儕間還能相互提點,快速收割。
體驗活動的最後一項,是紮綁小型的稻草人過程中孩子需要將收割下來的稻桿及裝米的米袋,動腦用雙手,或彎折、或束綁,偶有分心,草束鬆開了就得重新思考如何接續製作。最後,還要目測、判斷,裁剪適當大小的米袋,幫稻草人製作衣服。當各組紮整完成後,相互欣賞不覺大笑起來,現場充滿歡樂的氣息。
一日農夫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農務的辛勞,過程雖然辛苦,但自我挑戰、反省歷程和克服困難,得到滿滿的知識和快速進步的機會,是一套非常具有意義的課程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