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是由安娜·賈維斯(1864年5月1日-1948年11月24日)發起,她終生一直陪伴著母親。安娜的母親是一位很有同情心,而且心地善良的女士,並提出要設立一個日子來紀念默默地做出奉獻的偉大母親們,可惜願望尚未達成就逝世了。安娜於1907年開始舉辦慶祝活動,申請將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1914年5月8日,美國國會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台灣的母親節雖非法定節日,但因為是星期日休假日,慶祝活動也自然不少。許多民眾常常於當日偕母親上餐館慶祝,也會準備康乃馨、蛋糕、各式各樣禮物、祝福,致給母親及女性長輩親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文化融和,母親節禮物的選擇愈來愈多,漸取代單一以康乃馨作禮物的傳統觀念。
台灣原住民族介紹: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全國客家日~「天穿日」
每年農曆正月20是「天穿日」,而「天穿日」是客家人特有的節日,依習俗這一天必需休息,據說是為了紀念「女媧」煉石補天,客家民族習慣都是過了天穿日後,才開始農忙,對客家民族來說,農曆正月廿號是「天穿日」,相傳這天是女媧娘娘煉石補天大功造成之日,傳說上古時期,天空出現破洞,慈悲的女媧煉石補天,客家族群為了感謝女媧,這一天放下工作,唱山歌娛樂,並用粄食(年糕)祭祀女媧。 客家話有句天穿日的俗諺「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意思就是天穿日這天,男不耕田,怕鋤地會使大地漏水,而女不織衣,是怕穿針刺破天堂,就算天穿日賺的錢也會漏光,因此天穿日當天男男女女是不工作的,後來才有了天穿日唱山歌的習俗。在天穿日當天,也有「補天穿」的習俗,大家都要吃炸年糕,而炸年糕就是祭拜女媧娘娘的祭品,炸年糕也象徵女媧娘娘將天空漏洞補起來的五色石,另外,天穿當時因天空漏洞,老一輩的客家鄉親都認為,天穿日當天都會下雨。 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是崇敬天地、尊重自然的心意,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
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
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說法有兩類,一是主張原住民族的發源地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祖居地。前一種說法甚普遍,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原住民族祖先的起源地應是大陸東南沿海。學者甚至推測原住民族移入台灣的年代,例如賽夏族與泰雅族應是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來台,排灣族和卑南族則應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台灣。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祖居地的說法,是較新的主張,這是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不過這些論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網站)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臺灣前,就已經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 「番族」,日據時代泛稱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 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州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包含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畿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 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臺灣,有不少證據顯示臺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臺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44萬多人,約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壹壹(0.11%)。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臺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地位,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今日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天主教文明影響之際,臺灣的原住民族則相對的保有和傳承了獨特的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