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 資訊科技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6),國家教育研究院

12年國教課程綱要,資訊科技以「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 為主軸,逐年各個階段也加入不同的建議課程,預定於2018年實施;其實在私人教育機構,早已開始推動程式教育與自造教育maker。

為因應數位時代之挑戰,學習內涵和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新的趨勢包括下列各方面:

1.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當代資訊工具以及產生之資訊建基於運算思維,為能掌握其特性,並應用自如,必須熟知其邏輯(Wing,2011)。

2.掌握資訊工具:資訊科技衍生之工具可分二類。一為資訊媒介,如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以至於穿戴式載具。一為多媒體,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合一之多媒體已成為學習的新語言(New London Group,1996)。

3.深度學習:資訊科技工具的進步及普及改變了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深入瞭解學習內容,並應用所學至新情境。資訊科技也讓專題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及探究學習等能更有效的實踐,使得學習能更深入,更專注於高層次能力的發展。

4.連結學習(connected and networked learning):網路提供了跨時空學習的空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及學校內,學生可以透過網路連結線上資源及校外學者專家;學習也不再侷限於與班上的同學及教師互動,學生可以透過網路參與、組成校內外的學習社群,合作學習將更為普遍。

5.創作學習:資訊科技如3D列印、機器人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機緣,學生更能發揮「創客」的精神,讓「想」到「做」變得更容易,激發學生創意,在實踐創作的過程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更促成做中學的契機。

「成就每一個孩子」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願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之願景亦在透過營造適性與友善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具備基本的科技素養,並且在適性與支持的環境下,啟發與開展孩子的天賦。以往傳統的國民基本教育以培養讀、寫、算之基本素養,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行動網路、大數據、物聯網、數位化製造技術、城市智慧化等科技的快速發展。

身為資訊社會的公民,因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新世代生活方式,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儼然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動手實作,以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同時也涵育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教育部,2016)

資訊教育總藍圖(2016-2020)

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pdf

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願景為「深度學習、數位公民」,旨在培養學生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熟悉所學習的內容,並在不同情境中應用,解決問題。在學習歷程中,同時培養其具有數位時代公民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一)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培養學生深入瞭解所欲學習內容,並能進一步將所學遷移到解決新情境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的工具及方法有利於學生深度學習的實踐及養成。深度學習具體而言是指:

1.培養學生資訊表達與詮釋的能力。因應資訊媒體和資料之特性,學生應具備理解、分析與傳播資訊、及有效向他人表達自己之能力;並能了解自己的資訊需求,利用適當的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篩選、評鑑、分析與詮釋資訊,使其最終成為個人知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將所學知識及方法,應用到新情境。具有知道如何、為何、及何時應用所學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協同工作、以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真實世界問題之能力。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透過問題導向學習、專題式學習及探索式學習等方法,了解學習內容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共同合作激發創意,產生解決方案,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

(二)數位公民

數位公民是指培育數位時代公民應有之態度和能力。具體而言,可分成以下幾個面向:

1.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學生應能掌握數位工具和資料之基本邏輯以建立深度學習之基礎,如透過程式設計之訓練以掌握運算思維。

2.培養學生數代時代公民參與之態度。如尊重名譽、隱私、智慧財產權、軟體規範;了解個人的資訊權利、義務及倫理行為,且為自己的資訊行為負責;善用科技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政策。

3.提供數位時代公平、合理使用資訊的環境。例如,保障平等取用資訊之權利、防範資訊權力之濫用等。

依據本藍圖願景,從學習、教學、環境及組織等四個面向分別提出目標,以利願景的實現,並依此四大目標規劃出 24 項發展策略,作為未來資訊教育推動之參考依據,以確實培養未來公民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1.學習:培養關鍵能力,養成創新實作及自主學習之數位公民。

2.教學:強化培訓機制,支援教師發展及善用深度學習之策略。

3.環境: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

4.組織:健全權責分工,落實資訊專業人力合理配置與進用。

 

經過10多年的努力,教育部已經累積大量的開放數位資源,光是「教育雲」網站,就有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學習拍立得及磨課師等豐富內容。加上遠距課程、翻轉教室、行動學習等教育推廣,教育部一步一步朝向「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的願景持續邁進。

資訊教育總藍圖2016-2020策略架構表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資訊科技課程則以運算思維為主軸,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考、系統化思考等運算思維,並藉由資訊科技之設計與實作,增進運算思維的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思考的能力。

科技領域於國民小學階段並未規劃為領域學習課程,建議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依照學校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特性,規劃統整性的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或特殊需求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領域之核心素養。

資訊科技的學習內容, 係依據資訊科技學科的基本內涵訂定,同時因應資訊科技潮 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成為主動、積極且負責任的數位公民。因此,資訊科技學習內容包含六大面向:「系統平台」、「資料表示、處理

及分析」、「演算法」、「程式設計」、「資訊科技應用」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分 別說明如下:

1.系統平台:包含各式資訊系統平台,如: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平 台等之使用方法、基本架構、工作原理與未來發展。

2.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包含數位資料的屬性、表示、轉換、分析及應用。

3.演算法:包含演算法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設計應用及效能分析。

4.程式設計:包含程式設計的概念、實作及應用。

5.資訊科技應用:包含各式常見資訊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使用方法,使其運用在專 案管理基礎概念上。

6.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包含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以及資訊倫理、法律及社會相關議 題。

科技領域國民小學教育階段之課程建議

科技領域於國民小學階段並未規劃為領域學習課程,建議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依照學 校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特性,規劃統整性的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或特殊需求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領域之核心素養。

 

(ㄧ)學習表現

 

 

(二)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