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bio

English

她的作品

联系秦毅



部分作品:

<意镜> (2012)

音乐新媒体剧场

<墨之蕴> (2012)

交互装置作品

<声音的影子> (2012)

竖笛四重奏

<气量> (2011)

交互装置作品

<春闺梦> (2009)

为动画与交响乐队而作

<墨·舞> (2007)

为双人舞、古琴、交互式视频与电子音乐而作

<遇·天从和> (2006)

为人声、琵琶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

(获2008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大奖赛电子音乐类评委会荣誉奖)

<盘歌> (2006)

为合唱而作

(获2006许常惠国际作曲比赛声乐类首奖)

<真如双解之二> (2000)

为琵琶独奏而作

(获2004中国金钟奖作曲比赛铜奖)

艺 术 简 历

秦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硕士生导师、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论文/作品审稿人。自2010年以来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

作为中国当代活跃的、并获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之一,她不仅研究中国文化语境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还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音乐-心智-脑-教育”这一交叉领域进行持续研究,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论文、专利,是一个难得的创新性人才,这些成果为她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极佳的声誉。

合唱作品《盘歌》对“喊山、对歌”这些民间音乐生活进行高度写意化、专业化的音乐创作表达,屡获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成为多个国家的合唱团保留曲目,并被上音出版社出版;民乐与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遇天从和”,作为该领域国内外最前沿的实践成果,结合最新的电子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与创新并重,获得了全球电子艺术领域的广泛关注,不仅获得国际电子艺术大奖赛PRIXARS 2008数字音乐类评委会荣誉奖(这是第一部获数字音乐类奖项的中国作品),同时出版并上演于德国、奥地利、上海等地重要电子艺术节;2012年,她在500多位全球作曲家中脱颖而出,得到美国纽约MATA艺术节的作品委约。作品《声音的影子》在纽约首演,纽约时报给出了很高的评论“人们无法不被她的作品所迷倒……”;被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的跨媒体音乐剧场《意镜》,以昆曲、中国打击乐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进行叙事,国际演艺协会的诸多国际艺术节总监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难得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科技融合的如此完美的剧场作品,作品于2015年再度上演于亚洲协会、纽约线圈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联合举办的“上海/纽约:未来的历史”演出;大型乐队作品《琵琶协奏曲:寻》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立项项目,首演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一带一路”之声——交响乐新作音乐会。并获上海之春原创作品奖。

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上演,诸多国内外著名艺术节都上演了她的作品:如英国南岸艺术节、纽约线圈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荷兰Gaudeamus音乐周、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 纽约MATA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上海世博会之“城市足迹馆、世博会博物馆、城市生命馆”、上海电子艺术节”、“汉堡-上海”音乐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科技节、欧洲艺术家工作坊、香港艺术节、欧洲艺术家工作坊等。

在研究开发方面,秦毅进行了最新音乐科技研究,跨出了前人未曾意想过的一大步。秦毅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项,发表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参与的上海市科委重点专项获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还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艺术基金、国家教委、上海教委、上海科委的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同时,她参与到诸多科研项目和音乐文化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之中——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市重点学科、上海市科委专项、上海市教委第二期创新团队、多项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题资助、中央与地方共建系列重点学科以及实验室等。

近年来,秦毅还致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中,指导团队制作了3D助眠减压音乐,使数千万人聆听获益;同时她还主编出版了成套系的儿童音乐绘本,让孩子们感受美、表达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鉴于她在创作和研究上的成就,曾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作品奖/银奖/铜奖、上海文艺人才奖、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成果奖、上海市文广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