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可以脫下一個『藝術家』的身份
從『生活』出發,是想到回到單純的自己。
生活的五百多天的日子
媒體上所有勵志的光鮮亮麗
也許都比不上我們在真實困境裡的苦中作樂。
我想這是一個很單純的故事
你不太會看到一個藝術家真的要做一件什麼作品
而是對一群我珍惜的人
記錄下他們的努力。
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開始投入藝術創作。2007年於台中二十號倉庫鐵道藝術村駐村,2008年加入新樂園藝術空間迄今,2013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目前就讀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班,駐地創作在龍潭菱潭街,成立工作The Glitter visual art studio。主要創作為複合媒材及空間裝置,關注社會體制內的運作和對抗以及個人與環境的對話。
▍近三年經歷
2017新樂園藝術空間總監迄今
2017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常務監事迄今
2017新樂園藝術空間副執行長
2016 竹圍工作室 / 日本金澤Kanazawa Art Port 駐村
2016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常務理事
▍近三年展覽
2019 街上的人們/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
2017這裡是金澤/台北國際藝術村
2016 粼粼 聽山海在歌唱 /日本金澤 kapo(Kanazawa Art Port)
2016土地的縫隙 / 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
5/5(日)14 : 00
講座《藝術家在市場賣什麼 》
最熱血,最真實,關於龍潭的一條街的觀察日記……
主講:張雅萍
藝術創作一直是社區參與的方法和手法之一,最常透過工作坊的方式,凝聚眾人的力量呈現一個可能被預設的切片的畫面。藝術家自己選擇一個社區環境,並且透過參與整個商圈的運作以及改造的過程,逐步認識真正需求的面相。
而在這個運作中,面對著兩個現實:藝術家的專業勞力在此過程的提供如何成為一種被社會普世價值認可的生產方式。在此挑戰了企圖改變社會觀感以及讓更多人知道:藝術家在社會的價值是創作,這個創作建構在文化脈絡上的累積,進而轉換成社會資本的運作。但,是否能從傳統的歷史文化裡提取出新的信仰價值、建構出新的文化核心,使這一切藝術創作對於社會的擾動,成為一個除了商業買賣需求之外的另一種文化底蘊的必須。
我在此以我生活重心的這條街區,淺談我觀察的整個歷程。
/
6/15(六) 14 : 00
《塑料餐桌故事工作坊》
你有計算過一天用掉多少塑膠製品?
或是含有塑膠材質的紙製品嗎?
逢年過節收到多少塑膠包裝的禮盒?
歡迎你帶著你可愛的塑料生活物品
來參與我們的塑料餐桌
我們一起「塑料辦桌」!
4/25~5/31(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