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區年表

整理/侯京吾

清代

康熙50年(1711)

〔大崙及青埔〕漳州人呂夏珍入墾青埔。

*參考資料: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2 : 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0)。

康熙末年

〔街區中心〕福建漳浦人陳增耀及廣東鎮平人黃明覺之後裔、饒平人劉名珍等入墾。

*參考資料:唐菁萍,《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頁46。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2 : 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0)。

乾隆6年(1741)

〔龍岡〕霄裡社頭目知母六與客籍墾首薛啟隆率隊共同開發霄裡圳及桃園地區第一口埤塘「霄裡池」(位於八德區,今日龍岡都市計畫區邊緣)。

*參考資料:林煒舒,《霄裡大池》(臺灣石門農田水利會提供資料),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BD1C6F10-BF84-4E0B-8574-54631A0138FA

乾隆年間

〔街區中心〕中壢市街形成。

*參考資料: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2 : 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0)。

道光6年(1826)

〔街區中心〕竹塹閩粵械鬥,移民為避禍而聚居中壢舊街之東,客籍居民築土垣防守;十三大庄士紳商倡建觀音廟。

*參考資料: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2 : 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0)。〈建築緣起與歷程〉,仁海宮網站:http://www.renhai.org.tw/AboutUs

道光12年(1832)

〔街區中心〕新街形成,此地漸趨繁盛,其後設聖蹟亭。

*參考資料:唐菁萍,《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頁46。陳冠朴,〈聖蹟亭幾度滄桑 再起風波 惜字紙意義深遠 鄉民護亭〉,《民生報》231988年413日。

道光15年(1835)

〔街區中心〕殮葬械鬥死者遺骸的義士堂建成。

*參考資料:廖佳仁,《義士堂》,新街國小網站:http://www.sjes.tyc.edu.tw/characteristic/page4-5.html

同治6年(1867)

〔街區中心〕新街廟將媽祖改為鎮殿主神。

*參考資料:〈建築緣起與歷程〉,仁海宮網站:http://www.renhai.org.tw/AboutUs

同治9年(1870)

〔街區中心〕新街廟重建,隔年完工,並定名為「仁海宮」。

*參考資料:〈建築緣起與歷程〉,仁海宮網站:http://www.renhai.org.tw/AboutUs

光緒12年(1886)

〔街區中心〕中壢長老教會成立。

*參考資料:〈中壢長老教會〉,臺灣長老教會網站:http://www.pct.org.tw/churchdata.aspx?strOrgNo=C04001 

光緒19年(1893

〔街區中心〕中壢火車站設立

*參考資料:蘇昭旭,《台灣鐵路車站圖誌》(臺北:人人,2002),頁17。

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

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日本。乙未戰爭爆發。

〔街區中心〕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夜宿仁海宮。

*參考資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桃園中壢仁海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9403808651169e8186a61f1bd7ce22c

日治時期

明治31年(1898)

〔街區中心〕中壢公學校(今中壢國小)校。

*參考資料:范秀君等,《中壢國小創校百週年專刊 》(桃園:中壢國民小學,1999),頁56。

明治35年(1902)

〔內壢〕崁仔腳車站(今內壢車站)落成。

*參考資料:蘇昭旭,《台灣鐵路車站圖誌》(臺北人人2002),頁17

大正7年(1918)

〔大崙及青埔〕圓光禪寺興建。

*參考資料:圓光禪寺簡介〉,圓光禪寺網站https://www.ykcm.tw/?action=introduction

大正8年(1919)

〔大崙及青埔〕大崙公學校大崙國小)建校。

*參考資料:學校沿革〉,大崙國民小學網站https://www.dles.tyc.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csn=7&nsn=9

大正9年(1920)

中壢庄立。

*參考資料: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各縣市所轄鄉鎮概况一覽》(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52),頁434

大正10年(1921)

〔街區中心〕吳鴻森開設中壢醫院。

*參考資料:吳鴻森〉,臺灣近代醫療照片,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計畫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2534?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8%87%BA%E7%81%A3

昭和2年(1927)

〔街區中心〕中壢農民事件發生。

*參考資料:趙港〉,臺灣記憶家圖書館網站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6_002_0000300554&lang=chn

昭和4年(1929)

中壢庄改為中壢街

*參考資料: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各縣市所轄鄉鎮概况一覽》(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52),頁434。*勘誤:2021成果冊將內壢國小創建時間1940年,誤植為1929年,在此致歉。

昭和9年(1934)

〔龍岡〕國際電話無線電話中壢送信所完工。

*參考資料:〈國際電話無線電話中壢送信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monument/20170930000001

民國34至60年

民國34年(1945)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

民國35年(1946

中壢街改為中壢鎮,舉行首屆鎮民代表選舉(首次普選

民國36年(1947)

二二八事件爆發。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民國38年(1949)

臺灣省戒嚴令發布。

民國41(1952)

〔街區中心〕建國新村落成(原址於民國90年改建為光明公園)。

*參考資料: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2曾增勳  ,〈公九才動土 老樹全不見 中壢光明里民護樹忙檢舉〉,《聯合報》202001年12月29日。

民國42年(1953)

〔街區中心〕天主教耶穌聖心堂建立。

*參考資料:〈新明里安東尼天主堂簡史〉,桃園聖母聖心天主堂網站:http://tychurch.catholic.org.tw/taoyuan/16churchb.htm 

〔龍岡〕越南富國島來臺國軍居住的富台新村落成

*參考資料: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4

民國43年(1954

〔龍岡〕胡璉任陸軍第一野戰軍團司令,將軍團指揮部遷至中壢後寮,並將後寮更龍岡。同年李彌部隊移入此地進住忠貞新村(位於今平鎮區)。

*參考資料:王禹廷,《胡璉評傳》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頁 236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2

民國44年(1955)

〔街區中心〕中原理工學院成立。

*參考資料:〈關於中原〉,中原大學網頁:https://www1.cycu.edu.tw/about/Introduction

民國45年(1956)

〔內壢〕居敬新村、篤行五村、居廣一村落成,是內壢地區最早的眷村(原址於民國103年改建為興仁親子公園

*參考資料: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3。萍  ,〈內壢後站萬坪公園 月底前完工〉,《自由時報》201467日。

民國46年(1957)

〔龍岡〕馬祖新村建成;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成立。

*參考資料: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3組織遞嬗〉,陸軍專科學校網頁:https://www.aaroc.edu.tw/unit/100036/24365

民國48年(1959)

〔龍岡〕龍岡軍機場落成(原址於民國101年改建為龍岡萬坪公園)。

*參考資料:洪致文,〈被拆了的龍岡機場磚造木屋頂飛機棚廠〉(2015):http://cwhung.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_19.html

民國53年(1964)

〔龍岡〕龍岡清真寺建立。

*參考資料: 陳書偉,《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頁7。 

民國56年(1967)

中壢改制為縣轄市(前一年人口突破十萬)。

〔內壢〕內壢工業區成立。

*參考資料:〈園區簡介〉,經濟部中壢工業區服務中心:https://www.moeaidb.gov.tw/iphw/jhongli/index.do?id=10本所沿格〉,桃園市中壢區公所網站https://www.zhongli.tycg.gov.tw/home.jsp?id=10&parentpath=0,1

民國57年(1968)

〔街區中心〕國立中央大學遷至中壢。

*參考資料:校史紀要〉,國立中央大學網站https://www.ncu.edu.tw/tw/pages/show.php?top=1&num=17

民國61年至今

民國63年(1974)

中山高速公路內壢交流道啟用。

*參考資料:交通部臺灣高速公路工程局編印,《台灣區高速公路三重中壢段通車周年報告》(臺北:交通部臺灣高速公路工程局,1975)。

民國65年(1976)

〔內壢〕中壢工業區開發完成。

*參考資料:〈園區簡介〉,經濟部中壢工業區服務中心:https://www.moeaidb.gov.tw/iphw/jhongli/index.do?id=10

民國66年(1977)

〔街區中心〕中壢事件爆發。

民國76年(1987

臺灣省戒嚴令解除。

民國78年(1989)

〔內壢〕元智工學院設立。

*參考資料:1986-2000年大事紀要〉,元智大學網頁:https://www.yzu.edu.tw/aboutyzu/index.php/tw/2016-02-09-06-25-54/2016-02-09-06-36-01/1986-2000

民國83年(1994)

〔街區中心〕中壢區公所由延平路535號遷至環北路380號,此後其南端逐漸形成六和商圈。

*參考資料:楊志強、盧禮賓,〈中壢市長交接〉,《聯合報》04版1994年3月2日。

民國85年(1996

首次總統直選。

民國92年(2003)

〔內壢〕自立新村國民住宅完工。

*參考資料:〈自立新村國宅社區〉,內政部營建署網頁:http://publichousing.cpami.gov.tw/files/15-1000-627,c110-1.php

民國94年(2005

〔龍岡〕忠貞新村等眷村陸續拆除。

*參考資料:劉愛生,〈龍岡地區廢眷村 剷平〉,《聯合報》C12005108日。

民國95年(2006)

〔大崙及青埔〕高鐵桃園站落成。

民國100年(2011)

〔街區中心〕老街溪開蓋,隔年河川教育中心落成。

*參考資料:楊宗灝 ,〈老街溪開蓋 自救會醞釀抗爭〉,《中國時報2011315楊孟立,〈全台首座! 河川教育中心開幕〉,《聯合報》B1版2012514日。

民國103年(2014)

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中壢改制為區。

民國104年(2015)

〔街區中心〕中平路故事館開幕。

*參考資料:賴佑維 ,〈商圈添老味 中平路故事館開張〉,《聯合報》B22015年5月31日。

民國106年(2017)

中壢區人口突破四十萬;桃園機場捷運通車。

民國107年(2018)

〔龍岡〕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開放。

*參考資料:李京昇 ,〈桃馬祖新村 徵選文創產業進駐〉,《聯合報》B2版2018年7月9日。

民國108年(2019)

〔街區中心〕壢小故事森林、壢景町開幕。

*參考資料:蓉萍  ,〈尋找櫻花紛飛記憶 壢景町15日開館〉,《自由時報》2019116日。

民國109年(2020

中壢區區域型社區營造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