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侯京吾
中壢區總面積為76.52平方公里,人口42萬460人(統計至109年8月31日止),全臺368鄉鎮市區中人口第四多,匯聚了客家、閩南、原民、外省族群及外籍移工等各族裔人士,估計客家人口占總人口54%,超過20萬人,為各鄉鎮市區最多;並以眷村多、移工多、年輕人多為特色。
本區文化多元,經濟發展蓬勃,若以生活圈區分為街區中心(環中東路以北、中園路以西)、內壢(新中北路二段以北、中園路以東)、龍岡(環中東路、新中北路二段以南)、大崙及青埔四部分,位於東南方的前三區共計37萬餘人,佔全區總人口90%,位於西北方、面積達本區三分之一的大崙及青埔地區僅有4萬餘人,約為本區人口10%,人口分布東南多西北少。各區域的歷史脈絡發展特色可如此歸納:
街區中心為本區之中樞,清乾隆末年已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街,上世紀中挾交通樞紐、機關所在地等優勢,吸引更多人定居,在民國五十五年便已升格為市。此一區域不但是乙未戰爭、中壢農民事件及中壢事件等歷史大事的舞臺,也有最多居民、高等教育機構及歷史建築;中壢因工廠密集,又有諸多移工進駐,本地老店、東南亞特色商店於站前毗鄰而立,是為多元文化之表徵。此一區域人口最多、歷史悠久、社區自主性最高,投入社區營造的居民也最多,因此向文化部及文化局申請社造補助件數亦最多。
內壢地區以上世紀初內壢車站落成、民國四十年代眷村設置、民國六十年代中壢工業區之開發及中山高速公路之開通為契機,發展成今日工商業發達、人口稠密的模樣。乘火車行經內壢車站,後站諸多眷村改建之巨型國宅便映入眼簾,可說是本區域市容一大特色。本區域也因國宅、工業區及大學匯聚,人口密集,向文化局申請社區營造補助件數雖少於區域中心,仍高於其他二區。
龍岡生活圈橫跨中壢、平鎮、八德三區,範圍約與龍岡都市計畫區相符。此地雖屬平埔族霄裡社舊地,鄰近霄裡聚落,卻因地勢較高水源少發展較晚,故舊稱「後寮」。直至民國四十年代成為軍事重地,始有諸多人口進駐,漸漸發展成眷村聚落及商圈。今日眷村雖已遷移,仍有馬祖新村文創園區、忠貞商圈等知名文化景點,並以其滇緬文化特色,每年舉行米干節等觀光活動。龍岡地區在本市經濟發展局及觀光旅遊局扶植下,以眷村特有之滇緬美食打造觀光商圈及節慶,相關協會發展蓬勃,自發性向文化部申請補助。
大崙及青埔地區鄰近大園,是本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但長期以農業為最主要之產業,人口最少並保有農村生活型態。近二十年,其東北端劃入高鐵特定區,致使生活型態丕變。現今其東北端的青埔、洽溪里,以及西南端的過嶺里皆大樓林立,山東、月眉、內厝、芝芭里則仍有諸多農田,可說呈現城市包圍鄉村的狀態。青埔地區之高鐵特定區有大量新落成之公寓大廈,因此申請社區圖書補助者冠於全區;大崙地區為本區碩果僅存之農業區,遂成為本區唯一申請農村再生補助的區域。
本中心期許與各社造點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並逐步擾動社造動能較弱的區域,平衡四大生活圈的社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