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區基本資料

中壢區地圖

繪圖/侯京吾

中壢區簡介

中壢區總面積為76.52平方公里,人口42萬460人(統計至109年8月31日止),全臺368鄉鎮市區中人口第四多,匯聚了客家、閩南、原民、外省族群及外籍移工等各族裔人士,估計客家人口占總人口54%,超過20萬人,為各鄉鎮市區最多;並以眷村多、移工多、年輕人多為特色。

本區文化多元,經濟發展蓬勃,若以生活圈區分為街區中心(環中東路以北、中園路以西)、內壢(新中北路二段以北、中園路以東)、龍岡(環中東路、新中北路二段以南)、大崙及青埔四部分,位於東南方的前三區共計37萬餘人,佔全區總人口90%,位於西北方、面積達本區三分之一的大崙及青埔地區僅有4萬餘人,約為本區人口10%,人口分布東南多西北少。各區域的歷史脈絡發展特色可如此歸納:

街區中心為本區之中樞,清乾隆末年已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街,上世紀中挾交通樞紐、機關所在地等優勢,吸引更多人定居,在民國五十五年便已升格為市。此一區域不但是乙未戰爭、中壢農民事件及中壢事件等歷史大事的舞臺,也有最多居民、高等教育機構及歷史建築;中壢因工廠密集,又有諸多移工進駐,本地老店、東南亞特色商店於站前毗鄰而立,是為多元文化之表徵。此一區域人口最多、歷史悠久、社區自主性最高,投入社區營造的居民也最多,因此向文化部及文化局申請社造補助件數亦最多。

內壢地區以上世紀初內壢車站落成、民國四十年代眷村設置、民國六十年代壢工業區之開發及中山高速公路之開通為契機,發展成今日工商業發達、人口稠密的模樣。乘火車行經內壢車站,後站諸多眷村改建之巨型國宅便映入眼簾,可說是本區域市容一大特色。本區域也因國宅、工業區及大學匯聚,人口密集,向文化局申請社區營造補助件數雖少於區域中心,仍高於其他二區。

龍岡生活圈橫跨中壢、平鎮、八德三區,範圍約與龍岡都市計畫區相符。此地雖屬平埔族霄裡社舊地,鄰近霄裡聚落,卻因地勢較高水源少發展較晚,故舊稱「後寮」。直至民國四十年代成為軍事重地,始有諸多人口進駐,漸漸發展成眷村聚落及商圈。今日眷村雖已遷移,仍有馬祖新村文創園區、忠貞商圈等知名文化景點,並以其滇緬文化特色,每年舉行米干節等觀光活動。龍岡地區在本市經濟發展局及觀光旅遊局扶植下,以眷村特有之滇緬美食打造觀光商圈及節慶,相關協會發展蓬勃,自發性向文化部申請補助。

大崙及青埔地區鄰近大園,是本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但長期以農業為最主要之產業,人口最少並保有農村生活型態。近二十年,其東北端劃入高鐵特定區,致使生活型態丕變。現今其東北端的青埔、洽溪里,以及西南端的過嶺里皆大樓林立,山東、月眉、內厝、芝芭里則仍有諸多農田,可說呈現城市包圍鄉村的狀態。青埔地區之高鐵特定區有大量新落成之公寓大廈,因此申請社區圖書補助者冠於全區;大崙地區為本區碩果僅存之農業區,遂成為本區唯一申請農村再生補助的區域。

本中心期許與各社造點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並逐步擾動社造動能較弱的區域,平衡四大生活圈的社造發展。


註解
  1. 據統計,中壢客家人口多達20萬,參見客家委員會委託,典通股份有限公司執行,《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17),頁36。
  2. 中壢區曾有22處3693戶眷村,戶數冠絕桃園,參見李廣均,〈桃園眷村的秘密〉,《文化桃園》19(2019.12):5。
  3. 中壢移工之多,參見沈瑜,〈最大移工商圈帶旺桃園 每年消費商機上看79億〉,《遠見雜誌》(2019.6):https://event.gvm.com.tw/201906_migrant-worker/13.html
  4. 本區人口最多的年齡層為35至39歲,且40歲以下人口超過總人口二分之一。中壢區戶政事務所,〈109年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分〉(統計至109年1月31日)。
  5. 龍岡都市計畫區範圍參見桃園市政府,《變更中壢(龍岡地區)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擬定》(2010),頁15。
  6. 據統計龍岡地區有9處眷村位於中壢,3處眷村位於平鎮。今日多數眷村雖已拆遷,仍有2座公寓式眷村保留下來,持續讓軍眷居住。詳參考謝瑩潔,〈還原存檔 重繪記憶地圖:國家文化記憶庫桃園眷村學計畫〉,《文化桃園》19(2019.12):11。惟該文配圖部分眷村資料有誤,如平鎮貿易七村位置即誤植到市中心位置,此處統計已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