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銷售

樂器簡介:

近千年來,胡琴廣泛流傳在我國民間。由於製作的材料和形體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南胡、板胡…等。各種胡琴的外形和構造大致相同,都有一個直立修長的琴桿,琴桿上端裝有弦軸,下端有一個琴筒,琴身直立,上有千斤,繞在琴弦和琴桿上,用綁有馬尾的琴弓拉奏。琴弓有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琴筒是發音的共鳴箱,有筒形的像高胡、南胡、中胡等;扁形的像板胡。琴筒前端有震動膜,震動膜有蛇皮製成的,像南胡。也有面板製成的像板胡。琴筒背面有出音孔也就是音窗。琴馬壓在皮膜或面板上可使發音響亮。胡琴大都是兩根弦,琴弓夾在弦與弦之間。摩擦琴弦產生震動,通過琴馬傳到琴筒產生共鳴而發出聲音。常見的胡琴有南胡、高胡、中胡和板胡。

南胡

南胡因盛行在長江流域以南,所以叫南胡,又稱二胡,是現代的名稱。它適於獨奏、伴奏、合奏,是國樂器裏最困難,但表現力最強的樂器。它的音色優美,富於民族風味及地方色彩,常用在戲曲及說唱音樂的伴奏,像京劇、越劇、淮劇、崑曲、黃梅戲等。二胡的琴桿、琴筒、琴軫、琴馬均為木製,常見的琴筒形體有圓(橢)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一端蒙以蛇皮,其上置琴馬,另一端或置有雕花音窗。

二胡在弦樂組中屬於次高音部,在各音區都有不同特性的音色表現。中低音區發音飽滿有力,中高音區柔和委婉,高音區清晰明亮,最高音區的音色控制則相當困難。二胡內弦富有豐滿、渾厚、柔和而優雅的音色﹔外弦則較明亮、剛健。二胡特別擅長演奏柔和細膩的抒情作品,尤其演奏哀怨沈寂、如泣如訴的作品,能刻劃入微。

近代更經過劉天華先生的改革,在弓法及指法的運用上借鑒了西洋拉弦樂器的演奏技巧,大幅提昇了二胡的藝術表現性,使二胡逐漸成為獨奏樂器而登上舞台,更被國際間譽為「中國的小提琴」,近年改良成功的有八方筒、方圓筒、低調粗弦、 雙千斤二胡等。二胡為主要旋律樂器,也是傳統樂器中普遍受人們喜愛的獨奏樂器。二胡同時廣泛用於聲樂伴奏和樂器合奏。然而二胡的表現領域卻遠不止此,如表現瀟灑悠揚的情緒、含蓄靜肅的歌聲、活潑歡快的氣氛、粗獷氣勢磅礡的場面、雄壯挺拔的氣質以及演奏各種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旋律等均可勝任。

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因應現代國樂團編制而創製的樂器,為充實中音聲部,仿照二胡創製的。約於四十年代從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對於弦樂中音聲部的改善,佔有重要的角色。 它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型體與南胡相同,只是各部位較大些。中胡音色渾厚低沈,多用於樂團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幾乎沒有獨奏的部份。

板胡

板胡,是因它的琴筒面板以薄的桐板製成而得名。胡琴家族的異類,大約在明末清初隨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流行的地區很廣,其中以陜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普遍。在國樂團中通常定音比二胡高一個八度、純四度或純五度。

它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琴筒用椰子瓢,質地堅硬,利於共鳴,正面面版則不蒙蟒皮而以薄梧桐板代替,分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的發音高亢音色響亮、音尖而高、色彩性強、高亢、適於表現熱烈的情緒和奔放的曲調,且其音量奇大,指距很小,拉的時候手指全都擠在一起,到了高音部份,指距更小,音高便不容易準,具有濃厚地域特色。除適合於獨奏和樂器合奏外,並為多種地方戲曲如河北梆子、平劇、晉劇、秦腔等的重要伴奏樂器。

高胡

高胡也就是高音二胡,所以簡稱為高胡。原流行於廣東地區,為廣東音樂中所使用的"粵胡",在廣東也稱「二胡」,是為了為粵劇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廣東音樂的主要樂器,琴筒比南胡稍小些、呈圓形,琴筒後方不加音窗,因為定弦比南胡高一個完全五度,音域較高,故名為「高胡」。傳統的高胡在琴馬底下沒有墊布,也沒有琴托,演奏時大多用兩腿夾著琴筒的大部,由兩腿夾的鬆緊度和左腿蓋住琴窗的百分比來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間必須墊布,這布的質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的高胡經過改良之後,已經有了琴托,音色清澈、明亮,高亢清亮且穿透力強,富於表現力,是國樂團中的高音拉弦樂器,可用於獨奏、樂器合奏或為地方歌舞與戲曲伴奏,在各地民族樂隊中亦普遍使用,在國樂團中則是重要的高音拉弦樂器。

樂器選購:

南胡的材質有紅木、烏木、紫檀…等不同木質所製,木質愈密實,音色愈渾厚紮實,購買時不妨注意一下其重量感,另外可觀察琴筒背面的音窗做工是否細緻。蛇皮的格紋大小是否適中,表面也不可太過粗糙。最後再感受它的音色是否純淨厚實。

樂器保養:

拉完後弓毛放鬆,可將琴馬往上推,或在琴馬上方架支鉛筆,以免蛇皮日久凹陷。放置在乾燥的地方,不可直接放在地上或掛在受潮的牆上。濕氣較重時,將南胡放入盒內,並在盒內放置乾燥劑,絃斷了立即補上,經常把音調準,才能保持音色的純淨,避免陽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