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 【新聞稿】

2020 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 系列報導III

2020 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

實驗教育,評什麼?

根據「2020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在155個實驗教育單位中,口試、報告、實作評量、教師觀察、學生互評、學習歷程紀錄等多元的評量方式已經漸漸變成主流。相反的,每週進行一次以上紙筆測驗的比例只有不到一成,更有四成以上單位的頻率為每學期一次以下。

多元評量與傳統評量哪裡不一樣?

無論是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或是評量目的、標準、方式,在多元評量和傳統評量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

為什麼要發展多元評量?

傳統評量出現的許多現象,是大力推動多元評量的關鍵因素:

1. 較少顧及教學目標,忽略技能和情境的評量,導致學生在考試的準備上,只是不停背誦知識,卻不知道該如何「用知識」

2. 評量、考試、紙筆測驗三者被劃上等號,學校多採紙筆測驗,忽略其他評量方式,窄化評價學生的標準

3. 過分強調競爭,忽略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4. 老師、家長對分數過度重視,徒增學生的學習壓力,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


實驗教育的評量方式有哪些?

實驗教育因為擁有較大的彈性和自主性,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上一直都追求多元的評量模式,期望透過與生活情境和實作結合的評量,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並學會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在台灣相當知名的實驗教育體系—華德福教育、道禾實驗小學與台東均一實驗高中都強調教師採用「個別質性評量紀錄」,用文字描述學生的學習樣貌、能力狀況、努力程度和身心發展等等。此外,也會請孩子將學到的內容繪製於「工作記錄本」中,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學習紀錄。


而在台北市芳和國中、和平實小,學生很少面對傳統紙筆測驗和作業,也不會做成績的排名,而是以「學習分享會」、「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展現學習成果來檢視學生自己的學習。每年的期末評量方式也呈現許多不同的面貌,包含請學生把這學期學到最喜歡的部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設計闖關遊戲」,與所有人分享,甚至邀請父母到學校闖關。


常見的多元評量迷思&問題

Q:多元評量就不用紙筆考試嗎?

A:紙筆測驗的客觀性和效率,可以讓學生的基礎認知能力在讀和寫的過程中,被有效的評估,即使它的運用比例在實驗教育中下降許多,但仍然是一種必要的評量方式,很難完全不採用。


Q:多元評量只有實驗教育才有嗎?

A:去年剛上路的108課綱,其實也積極要求教師以多元的視角評量學生,強調整合所學並應用於適當情境中的能力,許多特色課程、選修課程,漸漸以專題報告和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此外,「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也是多元評量的具體展現之一。


Q:多元評量「多元」在哪裡?

A:多元評量的實施主要有三個面向,彼此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類型多元:包括紙筆測驗、作品評鑑、教師觀察、專題報告、同儕互評等等。

實施者多元:包含老師、同儕、父母、學生本身。

工具多元:包括試卷、檢核表、問卷、課堂紀錄、觀察記錄。


當我們用單一的傳統評量評價學生,就像戴著墨鏡欣賞彩虹,會發現眼前一片黑而無法看見不同的顏色,是盲目、不切實際的。而實驗教育評量最大的特色便在於跳脫過往的思維,以不同方式和觀點檢視每位學生,看見孩子經由努力而有所進步與成長的軌跡,進一步發現學生的獨特之處,達到「成就每個孩子」的教育目的。

實習編輯:詹子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