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 【新聞稿】

2020 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 系列報導II

2020 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

創新師資—培養未來人才的幕後推手


自從教育部頒布「實驗教育三法」後,台灣的實驗教育日漸興盛。經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與《親子天下》合作的「2020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發現當前實驗教育仍有些窒礙難行的地方,其中「師資」是治校的最大難題。


為了解決實驗教育的師資問題,許多單位紛紛提出各類型的師資培育計畫,期待透過培養未來的教育人才,提升實驗教育師資的「量」與「質」。我們整理了目前全台的實驗教育師培課程,並分為三類,分別為「聘任後培訓」、「獨立機構培訓」與「綜合型培訓」,作為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的參考。


實驗教育師資培訓有3種模式

聘任後培訓

大部分的實驗教育機構都是採「先聘任,後培訓」的模式,於校內舉辦多場教師增能培訓課程及工作坊,協助教師精進自我。以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的KIST學校為例,新進教師必須參與校方舉辦的工作坊與共識營,了解學校教學及文化;而BTS無界塾的教師則需從助理教師做起,經過一年的培訓後,才能成為專任教師。


獨立機構培訓

至於華德福、蒙特梭利、道禾和森林小學等著名的實驗教育機構,由於他們創辦時間較為悠久,而且各自擁有一套獨特的辦學理念,因此每年他們會自行開設師資培育課程,課程內容包含機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華德福為例,其課程不單只是教導老師教學上的技能,同時也協助教師深入了解華德福教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若想要成為以上機構的教師,只要完成該實驗機構的培訓課程,就會取得證書,再通過指定機構的甄選,便能順利進入學校任教。


綜合型培訓

宏泰教育基金會的創新教育師資培育中心,以及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成立的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也推出師資培育計畫,以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理念設計課程架構。例如宏泰教育基金會創新教育師資培育計畫的PBL(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課程,即是幫助教師透過PBL,能以學生為本位進行問題導向課程設計。此外,基金會也提供教師至教學場域實習的機會,藉此幫助各教育機構培養未來師資。而這批受訓後的教師可針對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而選擇進入合適的教育機構任教。


除了上述長期的師資培育課程外,有些單位考量到教師的時間安排,也開設了短期的師培課程及工作坊。像是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今年八月推行為期五天的暑期師資培訓課程,均一實中師資培育中心每年也會舉辦主題共備工作坊,幫助更多教師融入實驗教育。


實驗教育百花齊放,無論是教學方式、授課內容或是教材選用,都與體制內教育有所差異。為了讓教師做好準備,幫助教師突破舊有的框架及思維,學習創新的教學方法,「師資培育」才會成為當前實驗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如同宏泰教育基金會對教育的理念「想培育未來人才,先培養未來老師」,期望在各組織的努力下,能夠栽培下一批優秀的教育人才,共同為實驗教育的願景盡一份心力,帶領孩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實習編輯:趙芷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