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著,王德威等譯,《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21年。
Wang, David Der-wei.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ltham: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20.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著,涂航等譯,《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17年。
王德威等,《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臺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二)專書論文
Wang, David Der-wei, “Angela Ki Che Leung, Zhang Yinde.” In Utopia and Utopia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text : Texts, Ideas, Spaces, edited by David Der-wei Wang,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Zhang Yinde, 53-7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0.
(三)期刊論文
王德威,〈「懸想」與「神思」──魯迅、韓松與未完的文學革命〉,《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7期,2020年9月,頁1-31。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12月,頁1-27。
王德威,〈現代中國文論芻議:以「詩」、「興」、「詩史」為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5期,2017年7月,頁285-309。
二、學經歷
學歷:威斯康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經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顏崑陽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古典人文學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年。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6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二)期刊論文
顏崑陽,〈中國古代「詩用」語境中的「多重性讀者」〉,《中正漢學研究》第35期,2020年6月,頁1-44。
顏崑陽,〈華人文化曠野的微光──華人文化主體性如何重建與美感經驗如何省思?〉,《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7月,頁5-52。
顏崑陽,〈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東華漢學》第29 期,2019年6月,頁1-48。
顏崑陽,〈《文心雕龍》所隱涵二重「文心」的結構及其功能〉,《人文中國學報》第26期,2018年6月,頁1-27。
(三)會議論文
顏崑陽,〈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2018年9月30日。
顏崑陽,〈《文心雕龍》所隱涵二重「文心」的結構及其功能〉,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四次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8月5-6日。
顏崑陽,〈中國古代「詩用」語境中的多重性讀者〉,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2017年6月10-11日。
顏崑陽,〈理論與實踐交互為用──「花蓮學」的重層主體結構及其實踐方案〉,花蓮縣政府主辦,第五屆花蓮學研討會,2017年5月13-27日。
顏崑陽,〈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現代」?如何「當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五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月12-1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鄭毓瑜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17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9月,2014年8月再版。北京:三聯書局,「三聯文史新論」,2017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2月,增訂版,2014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8月。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6月再版。
(二)專書論文
Cheng, Yu-yu. “A New Discourse on ‘Lament for the South’.” In The Fu of the Ming– Qing Transition, The FU Genre of Imperial China: Studies in the Rhapsodic Imagination, edited by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187-222. Leeds: Arc Humanities Press, 2019.
Cheng, Yu-yu, and Gregory Patterson. “Empire in Text: Sima Xiangru’s ‘Sir Vacuous/ Imperial Park Rhapsody’.” In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in Context: Poetic Culture from Antiquity Through the Tang, edited by Zong-Qi Cai, 51-6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Cheng, Yu-yu. “Text and Commentary in the Medieval Period.”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000 bce–900 ce), edited by Wiebke Denecke, Wai-yee Li, and Xiaofei Tian, 123-13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三)期刊論文
鄭毓瑜,〈「直覺」與中國文藝美學──由宗白華讀柏格森《創化論》說起〉,《文與哲》第37期,2020年12月,頁63-94。
鄭毓瑜,〈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政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頁5-34。
鄭毓瑜,〈由「宇宙詩」想「宇宙人」──從孔子與巴士卡爾的名句談起〉,《文與哲》第34期,2019年6月,頁13-40。
鄭毓瑜,〈公理與直覺:梁宗岱詩學理論評析〉,《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年12月,頁41-70。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貞慧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二)期刊論文
Lee, Chen-Hui, and Huang Yi-Jen. “Recent Taiwanese Scholarship o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Prose,”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49 (2020): 455-476.
李貞慧,「《清華學報》在臺復刊50卷特稿:〈論興:一個漢語故事〉」〈引言〉,《清華學報》新第50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79-181。
李貞慧,〈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第45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559-596。
(三)會議論文
李貞慧,〈傳記視野下的歐陽修墓表〉,《文學遺產》編輯部、蘇州大學文學院合辦,2018年國際中青年學者宋代文學研討會,2018年8月17-20日。
李貞慧,〈記錄日常或威嚴莊重:試論歐陽修《歸田錄》〉,《文學遺產》編輯部、廈門大學合辦,2017年國際中青年學者宋代文學研討會,2017年8月25-27日。
李貞慧,〈舟行日記與宋代散文——以陸游《入蜀記》為討論中心〉,淡江大學主辦,第十五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月12-1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林遠澤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年。
林遠澤,《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林遠澤,《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二)專書論文
林遠澤,〈從符號形式到生命現象-論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涵義〉,收入陳瑋芬主編,《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頁139-225。
林遠澤,〈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收入向世陵主編,《「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年,頁421-431。
林遠澤,〈論哈貝馬斯交往理性建築學的法權定位〉,收入應奇主編,《走出政治孤立-新法蘭克福學派及其政治哲學轉向》,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頁64-92。
林遠澤,〈論規範遵循之可期待性的理性基礎〉,收入應奇主編,《走出政治孤立-新法蘭克福學派及其政治哲學轉向》,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頁93-135。
(三)期刊論文
林遠澤,〈《大乘起信論》的當代新格義-從德國觀念論轉向批判理論的試探〉,《漢語佛學評論》2018年第6輯,頁25-48。
林遠澤,〈新詩學與身體姿態的原語言學-評鄭毓瑜教授《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東華漢學》第27期,2018年6月,頁241-253。
林遠澤,〈論霍耐特的承認理論與做為社會病理學診斷的批判理論〉,《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4期,2016年4月,頁5-32。
二、學經歷
學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翁文嫻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翁文嫻,《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臺北:開學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法]江‧雷文斯基(Jean Lewinski)編選,翁文嫻等譯,《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當代法國詩法中雙語選集》,臺北:桂冠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翁文嫻,〈「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應用倫理評論》第69期,2020年10月,頁151-171。
翁文嫻,〈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成大中文學報》第66期,2019年9月,頁191-232。
翁文嫻,〈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追探──也斯在中國詩學上打開的「間距」效果〉,《臺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頁155-190。
(三)會議論文
翁文嫻,〈靈根如何自植──試自當代詩歌語言析論存在的真相〉,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合辦,靈根自植之後──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2018年12月5-7日。
翁文嫻,〈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國立中山大學頂新人文藝術中心主辦,余光中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0月12-13日。
翁文嫻,〈《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編選觀念V.S.《詩經》以來漢語詩敘事線索〉,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辦,第十七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2018年5月18日。
二、學經歷
學歷: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方語文系博士
經歷: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宏生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張宏生,《經典傳承與體式流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張宏生編,《古典詩學的現代觀照 中國詩學研究前沿國際論壇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張宏生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驅 戈鯤化的時代 生活與創作》,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張宏生主編,《宋元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期刊論文
張宏生,〈戰亂、民瘼與文圖記憶──論余治《江南鐵淚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頁1-13。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清代女性詩歌中的行旅書寫〉,《中國韻文學刊》2021年第3期。
張宏生,〈帶入現場:清詞創作中的姜夔身影及其風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頁60-75、206。
張宏生,〈離散、記憶與家國──論民國初年的香港詞壇〉,《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頁153-163。
張宏生,〈論清代女詞人的豔情詠物詞〉,《清華學報》第48卷第3期,2018年9月,頁525-550。
張宏生,〈時代變局與詞史書寫──太平天國戰爭與趙起的詞體創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頁124-130。
(三)會議論文
張宏生,〈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中國詞學研究會、武漢大學文學院、馬來西亞大學華人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學院與新聞傳播學院合辦,2012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8月27-29日。
張宏生,〈偏離與靠攏──徐燦與詞學傳統〉,中國明代文學學會主辦,明代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1日。
二、學經歷
學歷: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
經歷: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
張健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期刊論文
張健,〈詩與說話:傳統文評中的語體與詩體〉,《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頁72-84。
張健,〈理學視野下的韓愈〉,《唐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19期,頁193 - 214。
張健,〈義理與詞章之間:朱子的文章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頁97-111。
(三)會議論文
張健,〈詩與說話:中國傳統文評中的語體與詩體〉,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二、學經歷
學歷:北京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淺見洋二
(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淺見洋二,《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淺見洋二,《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論文
淺見洋二,〈文本的「公」與「私」〉,《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
淺見洋二,〈文本的「公」與「私」──蘇軾尺牘與文集編纂〉,《文學遺產》2019年第5期,頁72-84。
淺見洋二,〈言論統製下的文學文本——以蘇軾詩歌創作為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12期,頁116-131。
淺見洋二,〈蘇軾及楊萬裏詩中山水的擬人化〉,《政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16年,頁5-25。
二、學經歷
學歷:京都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
許建業
(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期刊論文
許建業,〈題李攀龍《唐詩選》在晚明與江戶時期的文本流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頁131-146。
許建業,〈「文學」與「『文』學」-晚明胡應麟對金華詩文學術傳統的重省〉,《漢學研究》第39卷第2期,2021年6月,頁79-119。
許建業,〈題李攀龍編《唐詩選》五言古詩的編選特色〉,《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頁23-31。
許建業,〈援史學入詩學:胡應麟《詩藪》的詩學歷史化〉,《文學遺產》2020年4期,頁153-165。
許建業,〈舊題李攀龍《唐詩選》的早期版本與接受現象〉,《文學遺產》2018年5期,頁145-157。
(二)會議論文
許建業,〈邊緣與因緣:副文本在李攀龍《唐詩選》典律進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中國文學「典律化」流變的反思國際研討會,2021年10月23-24日。
許建業,〈明代金華地區鄉賢編寫中的駱賓王〉,蘭州大學文學院主辦,第五次明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暨明代文學與中國古典傳記文學專題學術研討會,2021年8月21-23日。
許建業,〈宣傳與爭訟:明人別集和刻本的出版信息〉,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明人別集研究青年學者工作坊,2021年8月5-6日。
許建業,〈凝而未定:明代的古典文學印本之文本動態〉,明代文學學會(籌)、上海大學文學院合辦,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第十三屆年會,2021年8月1-4日。
許建業,〈詩歌畫譜的圖像信息──《唐詩畫譜》對江戶文化的影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台灣文化光點計畫、文圖學會合辦,2021「臺灣與東亞的文本‧圖像‧視聽文化」國際學術論壇會議,2021年6月25-26日。
(三)其他出版
白亞仁(Barr, Allan H.)著,許建業譯,〈公安派中江盈科的位置〉(Jiang Yingke’s Place in the Gongan School),收入葉曄、顏子楠主編,《西海遺珠:歐美明清詩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預計2021年12月出版。
許建業,〈境中之界──王國維《人間詞話新注》導言〉,收入王國維著,滕咸惠校註,《人間詞話新注》,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21年。
許建業,〈但傷知音稀──龍榆生《詞學十講》導言〉,收入龍榆生,《詞學十講》,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19年。
二、學經歷
學歷:香港教育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志信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二)專書論文
陳志信,〈論《四書章句集注》對聖賢授受語境的承繼與開展〉,收入李隆獻等策畫,《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頁491-520。
陳志信,〈束皙〈補亡詩〉與《文選》中的〈補亡詩〉──重探經學、文學學術性質的案例研究〉,收入程章燦等主編,《《文選》與中國文學傳統:第九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198-214。
陳志信,〈詩境想像、辭氣諷詠與性情涵濡──《詩集傳》展示的詩歌詮釋進路,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收入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353-391。
(三)期刊論文
陳志信,〈從古文詞章學論戴震的《屈原賦注》〉,《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年12月,頁129-184。
陳志信,〈從漢代的文學侍從論《文選》的賦分類〉,《古典文獻研究》第19輯下卷,2017年7月,頁55-73。
陳志信,〈經學傳統中的義理字眼意蘊:以《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字義疏證》的「理」論述為例〉,《鵝湖月刊》第41卷第12期,2016年6月,頁43-53。
陳志信,〈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15年12月,頁197-252。
(四)會議論文
陳志信,〈經學傳統中的義理字眼意蘊:以《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字義疏證》的「理」論述為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中文學會合辦,漢字與中文學術傳統:2013臺灣中文學會第三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1月9-10日。
陳志信,〈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文選》式閱讀〉,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大學《文選》研究所合辦,「中國《文選》學會第十屆年會暨成立二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8月25、26日。
陳志信,〈從詩的物質性到性質的考述:論戴震《杲溪詩經補注》的〈二南〉詮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3月16-18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陳秋宏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年。
(二)專書論文
陳秋宏,〈〈樂記〉之聽覺身體論析〉,收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編,《滋蘭九畹,樹蕙百畝︰二零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20年,頁17-55。
陳秋宏,〈論魏晉詩歌中「情類」與「物類」之類應——以鳥聲為主的探索〉,收入劉昭明主編,《西灣‧珞珈論學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2015年,頁115-150。
陳秋宏,〈聽覺身體感的時代傳承——論魏晉詩人聽覺類感的表現類型和理論意義〉,收入世新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七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與文化》,臺北︰世新大學,2014年,頁101-131。
(三)期刊論文
陳秋宏,〈「比興」之「比」與「類思維」之聯繫-從「前比興」之「比」到漢代「比類」的探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6期,2020年3月,頁1-37。
陳秋宏,〈「象思維」與「類思維」關係探論-意象論形成之前的文化考察〉,《漢學研究》第38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37。
陳秋宏,〈「類思維」與「感應」之聯繫──西漢以前,以「類」為關鍵字的文化考察〉,《文與哲》第32期,2018年6月,頁55-104。
陳秋宏,〈「書如其人」觀再議〉,《文與哲》第30期,2017年6月,頁23-72。
(四)會議論文
陳秋宏,〈「樂」與「感」──一個文化基源的理論思考〉,廣州中山大學、高雄中山大學合辦,第十三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14-17日。
陳秋宏,〈書法的抒情性與書如其人的古今對話〉,明道大學中文系暨國學研究所主辦,書法之日常性與當代性學術研討會,2016年11月5日。
陳秋宏,〈〈樂記〉之聽覺身體論析〉,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2016年3月12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英傑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陳英傑,《明代復古派杜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二)期刊論文
陳英傑,〈傳聞:蘇轍、黃庭堅交往關係重探〉,《輔仁中文學報》第51期,2020年12月,頁61-108。
陳英傑,〈明代復古派詩學中的「摹擬」議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4期,2020年11月,頁77-120。
陳英傑,〈神韻前史:陸時雍《詩鏡》的杜詩批評與盛唐圖像〉,《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8年6月,頁81-126。
陳英傑,〈許學夷《詩源辯體》杜詩學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頁147-192。
陳英傑,〈鑒戒與重構:論胡應麟《詩藪》的杜詩批評〉,《文與哲》第29期,2016年12月,頁125-182。
(三)專書論文
陳英傑,〈文學美是生命意識之昇華:柯慶明文論的系統與主題〉,收入廖棟樑、曾守正主編,《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臺北:政大出版社,預計2021年出版。
陳英傑,〈傳聞──蘇轍、黃庭堅交往關係重探──〉,收入[日]東英壽主編,《唐宋八大家の探究》,福岡:花書院,2021年,頁1-38。
(四)會議論文
陳英傑,〈閱讀革命:《詩歸》的杜詩選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陳英傑,〈傳聞:蘇轍、黃庭堅交往關係重探〉,國立政治大學「形象思維與知識建構」高教深耕計畫主辦,「形象思維與知識建構」學術工作坊,2020年11月28日。
陳英傑,〈論柯慶明先生的「文學美」〉,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陳英傑,〈「摹擬」何以為病?──明代復古派詩學的自我省察〉,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23-24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國球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2021年。
陳國球主編,《重遇文學香港》,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年。
陳國球,《香港‧文學:影與響》,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2017年。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國球總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全十二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2016年。
(二)專書論文
陳國球,〈陳世驤論文學之光與摩羅詩力〉,收入王德威、季進主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36-50。
陳國球,〈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收入王德威、宋明瑋主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頁172-176。
陳國球,〈香港早期文學評論閲讀札記──《評論卷一》編餘〉,收入陳國球主編,《重遇文學香港》,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06-116。
CHAN, Kwok Kou Leonard. “1905, January 6: Wen and the First History(-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edited by David Der-wei Wang, 190-1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陳國球,〈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收入林宗正、蔣寅編,《川合康三教授榮休紀念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頁318-353。
(三)期刊論文
陳世驤、張万民、 陳國球,〈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政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21年6月,頁5-43。
陳國球,〈「梁文星」與「林以亮」:釋名與編劇〉,《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2019年第2期,頁133-142。
陳國球,〈詩人劉以鬯:讀劉以鬯「淺水灣」作品札記〉,《名作欣賞》2018年第34期,頁25-31。
陳國球,〈抒情與革命:陳世驤論文學之光與摩羅詩力〉,《文藝爭鳴》2018年第10期,頁31-38。
陳國球,〈復古餘波──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8年6月,頁51-80。
陳國球,〈抒情的中國:普實克論中國詩歌〉,《現代中文學刊》2018年第1期,頁8-10。
二、學經歷
學歷: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曾守仁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二)期刊論文
曾守仁,〈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7期,2019年12月,頁317-359。
曾守仁,〈博約自造、和而不同:柯慶明先生與抒情傳統論〉,《中外文學》第48卷第3期,2019年9月,頁205-214。
曾守仁,〈抒情輓歌:泣與血的易順鼎詩學〉,《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295-340。
曾守仁,〈「以其能觀也」迄於「文化託命之人」──論王國維的悲劇洞見〉,《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281-328。
(三)會議論文
曾守仁,〈敘述傳統:從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接著講〉,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曾守仁,〈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政治大學華人文化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曾守仁,〈「不」壓抑的現代性──論樊增祥的詩之餘〉,淡江大學主辦,「文學研究的當代新視域」第十六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4月26日。
曾守仁,〈江西詩派春秋義:論同光魁傑沈曾植〉,香港浸會大學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源與流」,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2019年3月2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曾守正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二)專書論文
曾守正,〈所見與不見─《四庫全書總目》視野下的《漁洋詩話》〉,收入賴貴三主編,《中孚大有集─黃慶萱教授八豑嵩壽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頁515-536。
(三)期刊論文
曾守正,〈清代神韻與桐城「詩、學」論域的分歧:以王士禛、梅曾亮為討論對象〉,《東亞漢學研究》特別號,2017年2月,頁284-295。
曾守正,〈涓滴成河:《四庫全書總目》與《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集部國朝〈提要〉〉,《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2014年12月,頁171-200。
曾守正,〈攝像與解讀:《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詩史」〉,《長崎中國學會會刊》第3期,2013年9月,頁158-166。
曾守正,〈融合與重鑄:高友工與當代新儒家〉,《淡江中文學報》第26期,2012年6月,頁79-115。
(四)會議論文
曾守正,〈出位之思:王士禛「神韻」與詩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曾守正,〈興的精神現象:蔣年豐先生的主體重立〉,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曾守正,〈情深而文明:徐復觀先生的中國「抒情詩」論〉,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23-24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楊玉成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論文
楊玉成,〈徘徊──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風景與記憶〉,收入楊玉成等主編,《今古一相接: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頁3-140。
楊玉成,〈建構經典:王漁洋與文學評點〉,收入林玫儀主編,《王士禛及其文學群體》,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頁119-249。
楊玉成,〈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收入李豐楙等主編,《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頁557-677。
楊玉成,〈評點與修辭〉,收入張高評編,《修辭學之多元詮釋與教學運用演講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頁1-34。
(二)期刊論文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79-115。
楊玉成,〈龍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1期,2019年3月,頁147-167。
楊玉成,〈身外身:視覺文化與「我」的魅影史〉,《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2017年12月,頁249、251-332。
(三)會議論文
楊玉成,〈中古想像論:詞語溯源與觀念譜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楊玉成,〈閱讀隱密:金聖歎評點的政治、文本與暴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戰爭隱喻:衝突、生命、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31日。
楊玉成,〈聲口:明清之際文學評點的多音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百年論學」合辦,「移民、旅行與知識建構」主題講論會與座談,2010年12月4日。
楊玉成,〈蔽掩幽光:林紓的古文論與現代性〉,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9月25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葉倬瑋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葉倬瑋,《情意流轉──中國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葉倬瑋,《翁方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二)期刊論文
葉倬瑋,〈以詩為物──論乾嘉印學與印歌〉,《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2020年8月,頁51-76。
葉倬瑋,〈侯汝華與香港文學的結緣──兼論香港文學如何抵抗遺忘〉,《臺大中文學報》第69期,2020年6月,頁199-238。
葉倬瑋,〈建初銅尺的考訂與詩──乾嘉考訂家的物緣與詩情〉,《中國文化》2020年第52期,頁340-349。
葉倬瑋,〈一件南明烈士遺物的流轉──考訂詩對抒情、節義的收編〉,《中國文化》2019年第49期,頁152-165。
葉倬瑋,〈從傳統史觀到現代文學觀的轉化--民國時期關於古代作家的「評傳」和「事蹟考」寫作〉,《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5期,2018年12月,頁169-219。
(三)會議論文
葉倬瑋,〈廣州光孝寺的人文地理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嶺南文化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再論近代嶺南文化與世界:物質文化、精神領域及情感結構」,2021年3月5-6日。
葉倬瑋,〈性靈、考據與詩──袁枚及性靈詩人的考據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葉倬瑋,〈考訂詩對抒情、節義的收編〉,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主辦,「方法、理論與視野:中國古典文學之新詮釋」第五屆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8月21-22日。
葉倬瑋,〈無法告別香港的「侯汝華」〉,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香港文學與文化研究研習坊,2019年7月9日。
二、學經歷
學歷: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廖美玉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廖美玉,《論爭與推激:學杜的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0年。
廖美玉,《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二)專書論文
廖美玉,〈方回《瀛奎律髓》論祖宗家法與杜詩學的建構〉,收入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潘務正主編,《中國詩學研究》第16輯,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130-150。
廖美玉,〈唐代《月令》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志書寫〉,收入李浩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16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1-25。
廖美玉,〈海外傳衣缽──李穡《牧隱詩槁》的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收入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編輯委員會編,《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343-383。
(三)期刊論文
廖美玉,〈正時與賦物──唐代時令賦的物候感知與國家論述〉,《漢學研究》第35卷第1期,2017年3月,頁33-66。
廖美玉,〈唐代〈月令〉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誌書寫〉,《國文學報》第58期,2015年12月,頁73-98。
廖美玉,〈為女性作傳-周法高《柳如是事考》對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召喚與心裁〉,《東海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2月,頁105-131。
廖美玉,〈海外傳衣缽-李穡《牧隱詩藁》的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2014年9月,頁343-385。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2014年3月,頁1-42。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廖棟樑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二)期刊論文
廖棟樑、錢瑋東,〈「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頁189-231。
廖棟樑、錢瑋東,〈走內線的路:梁宗岱的體驗批評〉,《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年12月,頁95-128。
廖棟樑,〈哀歌:論九章的情感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5期,2017年12月,頁1-29。
廖棟樑,〈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評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2期,2017年12月,頁18-226。
廖棟樑,〈作意幻設──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對屈辭「藝術性」的認識〉,《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16期,頁142-152。
(三)會議論文
廖棟樑,〈引類譬喻:等值通性與延續關係──談〈離騷〉的芳草喻〉,國立政治大學「形象思維與知識建構」高教深耕計畫主辦,「形象思維與知識建構」學術工作坊,2020年11月28日。
廖棟樑,〈圖式與轉譯:〈九歌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廖棟樑,〈中西對接:以「文如其人」、「風格即人」為例(1920~1949)〉,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文心千古事,道言尋常理」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25日。
廖棟樑,〈假象與假感:王夢鷗「意境」論對哈特曼學說的接受與創化〉,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廖棟樑,〈「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23-24日。
二、學經歷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英俊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8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Tsai, Ying-chun.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rwick, 1997.【博士論文】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二)專書論文
蔡英俊,〈古典詩研究的另一個起點:解讀徐復觀中國古典詩的研究路徑〉,收入廖棟樑、曾守正主編,《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蔡英俊,〈歷史、敘述與認同:抒情傳統論述視野下「歷史」與「敘事」的問題〉,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1-34。
蔡英俊,〈「再現」與「變奏」:再論「擬古」與「擬作」〉,收入林玫儀主編,《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頁19-38。
(三)期刊論文
蔡英俊,〈「變」與「辨」在「古今」問題上的理論視角及其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頁3-22。
蔡英俊,〈「自然」、「山水」與「風景」——概念的比較分析〉,《清華中文學報》第18期,2017年12月,頁101-147。
蔡英俊,〈「自然」概念的發展及其意義的轉換〉,《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年6月,頁9-43。
(四)會議論文
蔡英俊,〈「反諷」——民國「新」詩學思潮發展的未竟之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蔡英俊,〈古典詩研究的另一個起點:徐復觀關於中國古典詩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蔡英俊,〈古典山水詩發展的形貌〉,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23-24日。
蔡英俊,〈詩無達詁——文學閱讀與意義詮釋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2017年6月10-11日。
二、學經歷
學歷:英國華威克大學比較文學理論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瑜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蔡瑜,《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二)專書論文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收入陳平原主編,《今古齊觀──中國文學中的古典與現代》冊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51-288。
蔡瑜,〈從謝朓詩談中國風景詩的形塑〉,收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509-534。
(三)期刊論文
蔡瑜,〈唐、宋詩歌格律對「下三字」規範的進程〉《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年12月,頁117-172。
蔡瑜,〈唐詩格律發展的關鍵進程──以日本詩格《作文大躰》為核心的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219-250。
蔡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頁1-54。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6月,頁227-260。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第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35-72。
(四)會議論文
蔡瑜,〈論謝靈運與永明聲律論的關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劉宋關鍵詞學術研討會,2020年12月14-15日。
蔡瑜,〈中唐時期的律詩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八屆臺大、成大、東華三校論壇學術研討會,2020年9月25日。
蔡瑜,〈謝靈運詩的緣情風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第一屆臺大、成大、東華三校論壇:古典與新潮,2013年6月1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簡良如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一、著作目錄
(一)專書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簡良如,《文心雕龍之作為思想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簡良如,《詩經論稿‧卷一》,新北:華藝學術出版公司,2011年。
(二)專書論文
簡良如,〈文本常態與經學經典復原──以《尚書》為例〉,收入何志華等主編,《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121-143。
簡良如,〈孔子的斷章取義──《孔子詩論》詩句論評原則〉,收入黃人二主編,《出土文獻與中國經學、古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19年,頁241-254。
簡良如,〈《文心雕龍》文論基礎與構成〉,收入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353-371。
(三)期刊論文
簡良如,〈就地超越──陶淵明的現實詩學〉,《清華中文學報》第20期,2018年12月,頁251-296。
簡良如,〈文本閱讀之客觀性──再探譚家哲經典釋義方法〉,《文與哲》第31期,2017年12月,頁417-468。
簡良如,〈對存在感受之治──以《荀子‧禮論》中喪、祭二禮的分析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4期,2013年3月,頁185-218。
(四)會議論文
簡良如,〈《周南》、《召南〉「興」例重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讀我們自己的《詩》-〈國風〉部分工作坊第二場討論會」,2020年8月10日。
簡良如,〈孔子的斷章取義──《孔子詩論》詩句論評原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出土文獻與中國經學、史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
簡良如,〈文本復原與經學詮釋──以《尚書》爲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合辦,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化研究所五十週年慶典,2017年12月14-15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