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就像蒐集資料,資訊往往龐雜,因此要在觀察前先界定焦點,避免迷失。
操作建議:
在觀察前,先寫下 3–5 個你關心的核心問題,例如「使用者如何開始使用產品?」或「在流程中最容易卡住的地方是什麼?」
預設觀察的範圍(例如:時間段、場域、使用情境),確保觀察能有效率地收斂。
保留一定彈性,以捕捉突發或意料之外的行為。
保持「旁觀者」角色,避免干預使用者自然的行為,因為介入會改變觀察對象的行為模式。
操作建議:
保持適當距離,避免與被觀察者眼神或言語互動過多。
若必須解釋觀察的目的,建議以「我只是紀錄你的日常使用方式」這樣的中性表達,降低壓力。
使用隱性記錄方式(筆記、錄音或錄影),確保不打擾使用者的自然流程。
觀察者的主觀判斷難以避免,但要盡量以「事實」為主,以「推測」為輔。
操作建議:
紀錄時分為三層:
事實:使用者做了什麼、說了什麼(What happened)。
背景:事件發生的環境條件(Where、When)。
推測(可標註為 假設):可能的原因或動機(Why)。
使用時間軸(timeline)方式紀錄,保持事件的完整性。
盡量避免使用形容詞或價值判斷詞,例如「他很急躁」,改為「他在等待時不停看手機並快速點擊螢幕」。
在設計探索階段,觀察結果可以與 5W2H 框架對應,協助整理成可供設計決策的資料。
若觀察時間較長,可以在過程中設立「時間節點」檢查紀錄的完整性,避免遺漏。
若允許,搭配照片或錄影,能補足文字紀錄的不足,增加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