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誰)
確認事件涉及的使用者或相關角色。例如:誰經歷了這個情境?誰是主要參與者?誰是間接受影響的人?
When(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
描述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與條件。例如:是在日常生活、工作情境,或是特定活動中才會發生?頻率如何?
Where(在哪裡、什麼場合)
分析事件發生的場域與場景。例如:是在家中、辦公室、公共空間,還是特定社交場合?
What(發生了什麼事情、做了什麼事情、用到什麼物品)
清楚紀錄事件本身的具體內容。例如:使用者做了什麼?採取了哪些動作?是否使用了某些工具或產品?
Why(上列事件的主要原因)
探索事件背後的成因或需求。例如:為什麼使用者會以這種方式行動?是因為習慣、環境限制,還是產品設計缺陷?
How(上列事件的發生過程)
條列事件的步驟與脈絡。例如:事件是如何開始、發展、結束的?使用者在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轉折?
How much(上列事件造成的影響)
衡量事件對使用者或系統造成的效果與代價。例如:帶來了多少不便、時間耗損、情緒影響,或是經濟成本?
田野觀察與紀錄
使用 5W2H 作為觀察框架,將使用者的日常情境系統化記錄,避免忽略細節。
使用者訪談提問引導
將「誰/何時/何地/何事/為何/如何/影響」轉化為訪談問題,確保涵蓋不同層面。例如:
請描述你上一次在 某場合(Where) 使用這個工具的經驗。
當時 什麼情況(When) 讓你選擇以這種方式行動?
事件重構
以 5W2H 為基礎,將使用者敘述的片段重構成完整事件脈絡,方便設計團隊理解行為背後的因果關係。
需求與痛點萃取
將「Why」與「How much」作為焦點,分析事件原因與影響,從而辨識出真實需求與優先要解決的痛點。
共識建立與對齊
在團隊工作坊中,以 5W2H 為結構整理觀察結果,幫助成員快速對齊問題的範疇與脈絡,避免誤解或片面詮釋。
在探索階段使用 5W2H,可以搭配 使用者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 或 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讓事件更容易轉化為設計洞見。
「How much」的影響評估可以用 定性描述(如情緒、挫折) 與 定量數據(如時間、金錢、次數) 交叉呈現,增加設計決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