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城綜合社區支援計畫:
跨代培育社會資本、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第二年)
世新大學城綜合社區支援計畫:
跨代培育社會資本、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第二年)
計畫主持人:張志堯 副教授
協同主持人:曹家榮 副教授、孔祥明 副教授、江巧如 副教授
🔺計畫之問題意識與重要性 🔺
本研究案結合了四個相互關聯子計畫,強化世新大學城地區之社會支持、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每個子計畫的核心,以地方性的概念及其在建構社區認同、資源共享、社會互動、與地方共榮。子計畫一著重於社區認同的踏查。特別著重於聚焦於社會福利發展的在地趨勢,並檢驗這些組織的運營模式和所面臨的挑戰。
我們探索社區人際互動往來以及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生命故事。子計畫二規劃以「社會情緒學習」為核心,使學齡兒童瞭解自身的認知思考、情緒與行為,增進自我意識與社會互動,並發展對社區中他人的同理心。子計畫三提供一個讓老人就近可以結交新朋友、增加社會互動、維持心智正常活動的場所。子計畫四透過明日製作所團隊接觸興隆日照中心,在過去曾有活動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桌遊設計之活動與長者身心支持計畫。
🔺計畫執行重點 🔺
本案聚焦於結合田野訪談、課程教學與社區參與,促進社會連結與在地認同。
子計畫一以「社區營造與文化創生」、「人脈動態學」課程接觸本地社福團體、協會與在地居民,探索這些社福團體之組織發展與服務對象之生命故事,建構社區在地認同連結。
子計畫二以「青少年心理學」課程,於教師指導下針對 (1)「自我覺察與管理」、(2)「社會覺察」與(3)「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技巧」,以發展學齡兒童的「社會情緒學習」方案。實踐場域為永建國小及景美國小。
子計畫三113年度實踐場域為景慶里,實際執行重點在與景慶里合作推動「長青桌遊趣」活動。活動內容選擇與執行由選修社會心理系三年級「社區老人議題」課程之各組同學負責,而景慶里里長則實際擔任向里民宣傳、報名及場地提供。活動當天由任課教師教導學生對老人生理、心理狀況的認識,並且聘請專業師資教導如何帶領老人玩桌遊。
子計畫四於113年年初,本計畫開啟於日間照顧中心辦理的身心支持活動,本計劃透過學生實習的模式擴大服務面向,於興隆日照中心辦理「烏克麗麗教學」、「手機影音剪輯教學」與「桌遊同樂」課程活動,服務對象為興隆日照中心長者。113年9月開始,透過「社會心理與設計」及「社會變遷與創新」兩門課進行學生培訓。
🔺計畫亮點及成效 🔺
本案截至10月底,已透過課程與社區實作結合,涵蓋社區訪談、社會情緒學習、家庭與高齡服務、以及日照中心活動,促進在地認同與社會參與。
子計畫一透過「社區營造與文化創生」課程,在2月至6月之間,由修課學生組隊,擇定訪談主題並錄製podcast;之後在9月至11月間,由修習「人脈動態學」的同學,執行與里民的質性研究訪談。
子計畫二發展以下三項主題學習方案,並於(1)2024/5/7日於永建國小進行「認識情緒源由與意義」主題活動、(2)2024/5/14日於永建國小進行「練習觀點取替能力」主題活動與(3) 2024/5/28日於景美國小進行「認識情緒源由與意義」、「練習觀點取替能力」與「認識表達超越言語」主題學習活動。
子計畫三進度如下;113年2月至6月,透過「婚姻與家庭」課程,讓學生對於家庭生活、家人互動的重要性與功能有深入了解。於113年7月至8月,與世新大學所在地周圍鄰里建立關係。在113年9月至10月,訓練選修同學對高齡長者生、心理狀況的認知,以及了解玩桌遊對於老人們所具有的功能。於113年10月21日,將之前訓練實際運用的景慶里65歲以上里民身上。
子計畫四實進度說明:已於113年2月至8月共24週辦理興隆日照中心「烏克麗麗教學」、「手機影音剪輯教學」與「桌遊同樂」三項課程活動。已於113年6月12日辦理興隆日照中心身心支持課程成果展,當天共有6位機構長者參與成果策展發表,並有17位學生前來觀摩學習。113年9月起,透過「社會心理與設計」及「社會變遷與創新」課程進行學員培力。
(一)文山社會支持與社區認同
透過13集podcast和地方人物誌,強化社區認同,並讓60位學生深入景美地區,增進地方居民對世新大學的參與感
▶️福利組織
首先,我們以場域理論,將景美地區視為一個動態的社會場域,其中各種社會福利組織作為行動者,在既定的規則和資源限制下競爭和合作,深入理解組織間的權力關係、資源分配以及策略選擇。其次,我們以社會網絡理論,探討這些組織如何通過建立強弱不同的社會聯繫來獲取資訊、資源和支持。
學生作品簡報
▶️實踐層面
我們體現參與式行動研究的精神。通過讓學生參與從資料搜集到成果呈現的每一個環節,培養他們的研究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設計訪談題綱時,我們特別強調如何避免研究者的主觀偏見,如何設計能夠捕捉受訪者真實經歷和觀點的問題。在質性訪談培訓中,不僅教授訪談技巧、研究倫理、訪談者與被訪談人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如何處理敏感話題等問題。
學生作品簡報
▶️夥伴關係深化
我們選擇體現對社會福利生態系統的考量。從法扶基金會到勵馨基金會,從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到伊甸社福機構,每一個組織都代表了社會福利領域的不同面向。這種多元化的夥伴關係使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審視社區發展中的挑戰和機遇。例如,通過比較法律援助機構和婦女權益組織的運作模式,我們發現了社會正義和性別平等這兩個議題在社區發展中的協同效應。在實地踏查過程中,我們特別關注了這些組織如何在增強社會價值和實踐社區責任之間尋找平衡。
最成功的組織往往是那些能夠將自身的專業服務與更廣泛的社區需求相結合。例如,某些組織通過開展社區教育活動,不僅提高了居民對特定社會議題的認識,還培養了社區的凝聚力和集體行動能力。
學生作品簡報
(二)學齡兒童的社會情感學習支援計畫
由大學部課程授課老師,指導本系112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大三選修課「青少年心理學」課程學生共47位同學投入USR服務活動的發展構想、活動企劃與施行等整體流程規劃。課程中每週約花費15-20分鐘的課程部份時間以達成於兩間國小,永建國小與景美國小,共三場的USR服務活動規畫。
課程教師於112學年度第一學期中旬便開始聯絡與拜訪這兩間國小,並與國小內包含輔導主任、輔導老師,甚或校長等專業人員進行會面或電訪,以彼此充分互為瞭解USR活動的意義與目的,且於寒假期間敲定112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服務活動時間、地點與班級。
由於課程學生須事先學習「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單元之基本相關知識後,才能發展USR活動構想,故於112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的前半段時間,於授課講課外,分組於每週課程中約花15-20分鐘進行活動構想開發與討論,並於活動正式開始前三週時間,提供活動企畫書以讓國小端的輔導主任、輔導老師與校長等相關人員就活動企畫內容予以審核並提供專業建議,而能進一步優化整體活動品質。
自我覺察:基本情緒辨識與理解1
自我覺察:基本情緒辨識與理解2
其中永建國小輔導主任與輔導老師,於兩場「社會情緒學習」主題方案企畫書完成後,針對同學們的企畫構想予以審核並提供國小教師、學童觀點的專業建議。這些建議包括家長同意書撰寫與修辭、活動PPT閱讀版本調整與活動學習單修改等專業建議。而景美國小輔導主任與校長,也於同學們的企畫書產生後,進行活動影片拍攝腳本用字潤飾與修改、活動學習單注音編排,並修改完成景美國小活動之家長同意書最終版本。以上活動相關材料、內容與流程上的調整均有助於本課程學生於「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單元主題學習內容上的進一步理解與應用。
社會覺察:觀點取替能力1
社會覺察:觀點取替能力2
三場服務活動當天,包含教師、負責學生、小學端的輔導主任、輔導老師,甚或校長,均完整出席以引領及觀摩全場活動,並於活動結束後主持活動檢討會,以聆聽學生與教師們想法,而期於未來進一步合作,而能繼續促進學齡兒童情意教育之「社會情緒學習」知識與技能。
人際技巧:認識表達超越言語
(三)看見我,聽見我:大文山老年人心理健康與休閒小館
在景慶里舉辦「長青桌遊趣」活動,讓大學生與長者互動,實踐課堂所學。也與外部夥伴 - 王雅涵行動心理師聯繫預約下一階段於九月底辦理如何透過不同難易程度的桌遊帶領社區老人走出家門,建立關係,聯絡感情,訓練手眼協調與腦力激盪,活出健康開心的老年生活。
(四)興隆樂遊:公共住宅長者身心支援增強計劃
於興隆長照中心開設三門課程,舉辦成果展,並製作三部紀錄影片,預計12月推出6至7組社會議題桌遊。
於113年2月至8月間與興隆日照中心合作開設三門樂齡課程,包含了「樂齡桌遊」、「烏克麗麗」、「手機影音剪輯」。三門課程由計畫助理與實習學生投入24週、每門課總計72小時,透過長期且穩定的場域投入,我們在過去四個月間已服務了超過200人次的長者,其中包含「樂齡桌遊」49人次、「烏克麗麗」83人次、「手機影音剪輯」78人次。除了量的成果外,本計畫投入場域的質的效應也反映在實習夥伴與機構長者建立起的深厚關係。本計畫於113年6月12日辦理成果發表會時共有6名長者不辭辛勞,特地前來參與成果發表會,表達對計畫與同學的感謝與支持,同時,發表會中參與長者們也再次表達希望我們能於下學期延續相關課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