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童在醫起(112年)
兒童友善醫療環境推廣計畫
當我們童在醫起(112年)
兒童友善醫療環境推廣計畫
計畫主持人:湯宗翰 講師 共同主持人:李宗道 講師
「當我們童在醫起」特色USR計畫,是以落實實務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進行廣告創作與行銷思考,並且將學習場域導入廣告拍攝現場,過程中帶領學生與業主提案,廣告前期製作學生投入製作相關準備,整體計畫在教學過程中皆以實務導向為主要方針,並希望透過計畫參與讓學生對於公益與公眾事務之熱忱提高。
此外為了確保計畫執行方向與內容,由教師與學生建立線上社群,課程教學以外,藉由高密度的線上會議過程,建立起聯絡網路,並時時關心學生相關進度與學習成效,同時也與計畫合作夥伴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建立起完善的社群機制,線上即時溝通與線下多次會談。在計畫準備及執行初期,藉由多次的討論會議,討論過程中發現,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之廣告行銷模式較無系統化,過去皆以活動紀錄與微電影短片與紀錄片形式呈現,並且沒有整合行銷的觀念,也因為媒體資源缺乏,大多數是公益基金會的主要生態。
(一)啟動善的循環
▶️跨系整合
世新大學跨系整合產生善的循環,由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講師湯宗翰與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講師李宗道聯手合作,帶領兩系學生以傳播專業跨領域結合醫療專業,協助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製拍公益廣告「生日願望,真的都能實現嗎?」,從病童心中看似渺小的願望出發,如何在友善的兒童醫療環境中,一一實現她的渴望。
影片拍攝採用了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希望觀眾能感受並看見孩童眼中的世界,藉此引發同理心、好奇心,進而了解何為兒童友善醫療,重視孩童的心理與生理健康。希望透過影片傳播效果,讓更多人了解兒童友善醫療。
公廣系與廣電系跨系合作,以傳播專業助力推廣兒童友善醫療
特色USR計畫團隊與學生於本校全媒體大樓進行攝影教學與排練
(二)外部合作夥伴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長期致力與各大醫院合作兒童友善醫療空間的推廣與創建,以及招募許多藝術治療師成為基金會的一份子,兒童友善醫療無論在空間的規劃上、醫病環境與氛圍的建立、公益活動的執行等,要顧及的面相非常多元,因應少子化的社會趨勢發展,兒童醫療觀念日漸重要,醫療資源的分配也非常重要,透過公益組織發揮其特殊的功能與定位,在公益組織的介入幫助下,能夠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家庭,適度的轉介與協助,友善醫療與兒童醫療如何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以及參與,是此次推廣兒童友善醫療主要的計畫目標。
亞東醫院為本計畫實踐場域,師生團隊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團隊共同於拍攝週次一同參與,並於拍攝前進行整體廣告拍攝計畫之彩排,與亞東醫院醫護團隊進行討論與美術場佈,拍攝日當天進行廣告創作。
亞東醫院病房因應《生日願望》進行場景佈置
教師團隊至亞東醫院病房進行會勘
(三)特色USR計畫操作場域之廣告創作
課程進入廣告製作階段後,計畫團隊開始進駐USR操作場域,以亞東醫院一般小兒科病房與公共場域為主要執行之場所。計畫場域因應實際醫療體系之情況,並無進行大規模的場景改變與佈置,因應廣告創意腳本所需之情境進行廣告場景設定,並且考量場地不改變之狀況,盡量以符合場地的視覺設計進行創作。
學生於亞東醫院遊戲室進行燈光架設
學生於亞東醫院兒童友善醫療空間進行拍攝側拍
(四)計畫成果與亮點
本計畫對於未來如果從事廣告創作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將行動研究為基礎帶領學生共同創作,並且要接受新的知識和科技技術,在廣告創作中擔任重要創作角色,同時將業界嚴謹的廣告製作管理流程帶入教學實務中,最後必須要思考參與的同學狀態,以及課程系統性的整合,定能更有效率的提升學生的創作與製作思維,並且將教學實務實踐於廣告創意與創作中。
▶️計畫衍生之效益具體說明:
創作仿照病童主觀視角,講述病童初生病經歷醫病歷程,經歷恐慌無助到醫生和護理師等團隊細心耐心照料,再到藝術治療師等介入協助後,漸漸接受病情,並接觸到兒童友善醫療空間等場域,最後積極面對治療。
主要成果以情境式廣告影片為主,透過此次計畫執行也讓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相關公益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並用特殊的情境方式,減少需要實際案例飾演的進行方式,讓廣告可以更著重在於兒童友善醫療整體環境之表達。
企圖讓更多音樂及藝術領域的大學生,能夠了解與認同藝術治療等相關治療行為,也讓更多年輕族群能夠用同理心的角度,認識兒童友善醫療環境的重要性。
此次計畫透過影片行銷的推廣方式,同時感謝過去參與過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的公益活動之醫師、醫護人員、志工、藝術治療師與同仁等,強化兒童友善醫療過去的努力與貢獻。
現階段高等教育環境因應少子女化的趨勢,各個校系也必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理論兼具實務的教學基礎,是傳播與影視科技主要的授課方式,但畢竟課堂上授課與課後輔導有一定的限制。計畫團隊認為,如果教師能夠結合競賽或者產學合作案將實作課程帶入實際操作場域,對於學生學習定能更有幫助,也因為教師親身投入,這樣的學習模式效果遠大於學生於業界實習與工讀,在教師手把手的帶領下,共同成長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