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專案學門
以數位協作地圖為基礎之在地敘事溝通(112年)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專案學門
以數位協作地圖為基礎之在地敘事溝通(112年)
計畫主持人:林長郁 副教授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玩出觀光專業,從在地出發
觀光學系學生的特質,應從「玩」的過程學習,也就是需走進現場親自體驗,來吸收專業知識、觀察且反思空間與環境相關議題、最後嘗試提出解決方案。課程教學主題需結合相關的議題或事件做案例說明與延伸討論,配合業界師資的教學投入,進而引發學生多元觀點,培養學生客觀分析及邏輯思考的能力。根據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在該觀光學系規劃組的學生需克服之學習挑戰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學生的專業表述及溝通能力,其次則為專業軟硬體工具之靈活應用。在教學方面,期待透過結合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課程設計,讓觀光學系學生在地域及社區活化之議題學習上,能直接以地方社區做為操作場域,依在地需求為出發點,分階段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探索與記錄發生於社區具特色之人、事、物,讓地方重新被看見。
▶️文山魅力再發現,資源探索與數位傳承
本計畫以在觀光學系規劃組大三上學期「地理資訊應用實務」課程為主,搭配大二下學期「觀光資源開發與管理」,將課程內容及學生學期作業,以世新大學所在之文山區做為操作場域,分別從「在地資源價值探索與多媒體呈現」、「結合在地群眾力量之空間數位傳承」等兩大主題面向,規劃本計畫之USR教學實務整合行動方案。面對地域活化與社區發展的需求,觀光學系規劃組的學生有非常好的機會可以學有所用,且讓學生走出教室,貼近實際生活的現場,就是社會實踐的開始。進入USR操作場域之觀光學系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基礎學理學習,在實務操作方面,需靈活應用在校所學之專業軟硬體工具進行田野調查,蒐集並記錄更完整的在地資訊。
(二)研究問題
隨著ICT的高度發展,地理空間資訊的運用也越來越普及與多元,GIS工具在Web GIS問世後已大大降低使用的技術門檻,應用層面應該更加生活化。然所學非所用是許多學生在學習上的一大困擾,學習與實踐相脫節,往往讓學生對自身專業領域產生疑惑且不認同。為了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在USR操作場域中學用並進,計畫問題意識分別為:
以加強在地敘事溝通能力為課程內涵,透過閱讀、分析與詮釋的訓練過程,用故事敘說的組織與設計方式轉譯在地資源,可重新發掘在地價值,呈現更豐富的學習成果。
審視GIS進階課程在空間議題應用的特質,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作,運用「群眾協作」的概念做為GIS專業與在地民眾溝通合作的橋梁,探討深耕在地空間議題,利用計畫成果的展示與理念傳達,提高在地民眾持續參與的可能性。
(三)研究成果
本次課程學期成果之主題為「穿巷越弄」,學生必須穿梭在文山區的街巷中觀察,並透過二手資料蒐集及街訪,來說明所選場域之空間特色,同時讓自己與該空間產生共鳴並與之對話。課程成果十分豐富,期末共產出 11 組作品,透過鏡頭的捕捉與文字的敘述,同學們再一次認識自己「曾經以為」很熟悉的地方,從中發掘隱藏其中的空間意涵與價值。
本計畫之學習成果展示,地點選擇在USR操作場域內,由深耕在地多年的文山社區大學所經營之「木見140」共享空間舉辦。參與本次活動交流的地方夥伴有木見140經理,以及長期投入規劃策略、都市設計與社區行動,落實社會創新與民眾參與精神的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企劃師,分別從地方組織的角度及業界實務推動的觀點,協助檢視學生學習成果,並提出實質建議與回饋。兩位合作夥伴都認為學生們展現出對文山區的進一步了解與關懷,並且能夠透過 在校所學有效地呈現學習成果。綜合以上所述,學生們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精進。
深入挖掘在地故事與生活經驗:透過在地敘事與協作式空間資料蒐集,學生們挖掘出文山區的在地故事與生活經驗。這些成果有助於未來提升社區居民對自身社區的認識與認同,並促進社區的凝聚力。
重視成果的實用性:透過與在地民眾的溝通與互動,方能了解在地需求,學生們依此思考如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以實際解決社區所面臨的課題。
強調學習成果的傳播與推廣:呼應本校「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的學習特色,重視成果推廣之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