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城綜合社區支援計畫:
跨代培育社會資本、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
世新大學城綜合社區支援計畫:
跨代培育社會資本、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
計畫主持人:曹家榮 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張志堯 副教授、孔祥明 副教授、江巧如 副教授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以自身專業,在抱持大學社會責任的熱忱下,以在地大學城的社區共同體的概念,投入其所在的大文山地區的社區認同、人際情感同理和心理健康的服務。此計畫初期結合四位專任教師的知識,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中,發展出四項社會支持的子計畫,每個子計畫都針對社區內的族群特性與需求來設計社會實踐的議題與目標,並進行多次相關會議的探討。
計畫實踐場域「興隆社會住宅」,前身為興建於1970年代的安康平宅。歷經數十年的光陰,一方面,在諸多複雜因素作用下,安康平宅已可說失去原先政策設定之功能,另一方面,平宅建築也已老舊危險。因而,「興隆社宅」成了政策上以及空間上的接續。隨著2018年年底,第一期興隆社宅啟用,「平宅與社宅」間的交織與融合宣告正式展開。其中,過去棲身於平宅的獨居長者也陸續遷入社宅。在居住空間形態轉變的情況下,原先在社交生活上就可能支持不足的問題,在更為封閉的垂直型現代管理空間中,問題可能更加惡化。因而,本計畫的目的是希望將社會心理健康支持的專業帶進社區中,協助興隆社宅的獨居長者在遷徙與融合的過程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一)結合USR實踐場域的社會實作
大文山社會支持與社區認同
透過「社區社會資本研究」課程,計畫投入大文山地區的社會資本調查,並分析當前此地區之社會網絡聯繫狀況,以了解城市空間的社會連帶。課程內容依循計畫目標,專注於社會資本研究,並以大文山地區為實際案例。學生將進一步深入瞭解社會資本的概念,以及如何應用於當地社區,以增進社會支持與社區認同。修課人數以小班教學設計,16人的班級規模有助於教師更深入地互動,提供個別指導和討論機會,以確保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課程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採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包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這種多元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之實用性。
學齡和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情感學習支援計畫
配合計畫之課程為112學年度第2學期開課之「青少年心理學」,規劃將以「社會情緒學習」為核心,計畫目標在於幫助學齡兒童(日後仍視需求而擴展至青少年),使其更加瞭解自身的認知思考、情緒與行為,以增進自我意識與社會互動層面之覺察,並能由此發展對社區中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而能進一步達成關懷社會與促進社會福祉。
看見我,聽見我:大文山老年人心理健康與休閒中心
實質進行的工作分為兩部分。其一在於與世新大學為中心周邊地方信仰中心以及樂齡中心進行聯絡以建立合作關係。第二項工作則是學生學習帶領高齡者桌遊活動的訓練。課程邀請對於引用桌遊帶領社區長者活動經驗豐富之行動心理師至課堂上,教導學生實際透過心理師建議適用於長者的三種桌遊活動的操作,體會遊戲使用經驗並學習了解帶領長者在使用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興隆歡樂之旅:公共住宅老年人身心支援增強計劃
透過據點服務進入社區並推動服務專案「興隆微旅行」,並與興隆長照中心協定合作方案。
(二)微旅行與桌遊帶來的長者樂活新體驗
在112年的上半年度,本計畫與承接台北市公宅公共藝術計劃案的明日製作所團隊合作,帶領修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行動」課程之同學進入社區據點執行專案服務。上半年度的亮點成果為由同學們親自進行田野調查後,為平宅長者設計之「微旅行」專案。對於安康平宅的長者來說,經常由於身體上的不便,或是長久處於較為封閉的平宅社區中,「旅行」成了日常掛在嘴邊的一種嚮往。因此,計畫課程學生在田野中察覺這一需求後便規劃了「微旅行」的專案,希望能藉由「時空上的出走」來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充電。
在推動「微旅行」專案過程中,我們共辦理了兩場行前工作坊,分別於4月21日及5月12日,邀請社區長者參與,共同透過工作坊設計的活動探索「旅行」的意義,並規劃適合的方案。「微旅行」正式執行日期為6月8日,地點為剝皮寮歷史街區與新富文化市場。我們與明日製作所夥伴合作,由製作所成員擔任在地嚮導,當日陪同四位長者完成探索的微旅行。在「微旅行」的尾聲,長者們於新富文化市場用餐時,席間對於能有機會參與這一趟小旅行感到十分開心,也充分感受到同學們的付出與熱情。
112年的下半年度,本計畫開始與興隆公宅的興隆日間照顧中心合作,展開第二階段的專案。我們以「桌遊」為媒介,讓「社區設計與社會行動」修課同學親手設計適合樂齡長者遊玩的桌遊,希望帶給日間照顧中心長者樂活新奇的體驗。下半年度的成果亮點即為由同學們設計的四款桌遊:「重生之村」、「農夫價稻」、「戀回老台北」、「婚禮行不行」。
(三)啟動共學機制
▶️112/11/06 初次進入社區場域
11月6號是我們第一次跟同學們正式來到興隆日照中心舉辦這次的活動,而實際進入日照中心後,原本還在打桌球的一些長者,紛紛停下手邊擊球的動作,並用「發現新物種」、「懷疑」的眼神看著我們。秉著「我不尷尬,就是別人尷尬」的心態,我們頂著視線進入今日的活動空間。
雖然因為第一次到這邊舉辦活動有一些手忙腳亂,但在日照中心的社工以及同學們的合作之下,我們很迅速地布置了場地,讓桌子跟茶點就位,很快的在活動開始前15分鐘,第一位今天的參與者已經抵達現場了,獨自踏入的江女士,視線所及範圍只有一群不認識的大學生,並且平常一同唱歌的夥伴仍未到達,因此,面部透露出一絲抵抗的情緒。
獨自一人的江女士顯得非常無助,為了讓她放鬆心情,我們坐在其身旁,開始與江女士聊天。在談話的過程中,江女士開始打電話詢問朋友到哪了?怎麼還沒有來?在大家彼此呼朋引伴的邀請下活動開始前已經來了八、九位參與者。
長者熱情參與
活動開始後,我們分成四組,每一組安排2~3位長輩一同參與遊戲,在遊戲開始的初期不時還會聽到長輩們說:「好複雜喔!」、「再講一次」,但在各組同學、桌長的帶領下長輩們也越來越熟悉規則,除此之外,每一位長輩,身邊都會有一個小天使陪著他們一起參與遊戲,並且引導長者們融入遊戲故事,成為一名總鋪師,進入市場採買、徵收、交換、食材壞掉丟棄等等。整個活動空間氛圍,從一開始的小聲交談,到後期的大笑、聊天,長者們逐漸融入遊戲中,甚至會為了要戴帽子,努力贏得比賽。甚至有些長者在骰骰子時,口中會喃喃自語:「市場採買!市場採買!!市場採買!!!」然而卻又骰到交換、丟棄等其他動作,長者們就會高呼:「喔呦!怎麼又是這個!」。
第一次活動圓滿落幕,期待下次相見
整個桌遊的進程相當歡樂和諧。其中有些長者個性比較害羞,但學生仍能很好的跟他們進行對話,甚至幾乎以台語在對談,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原本上課較少發言的學生在這一小時裡,都以自己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使整個遊戲過程都順利進行。當長者成為贏家時,學生也很主動的說希望助教可以協助拍照,紀念他們與長者的初次相遇。
在進行了幾輪遊戲後,各桌跟長者的互動就像是認識很久的朋友,輕鬆聊天的階段也難免會問到個人問題,但學生也不會避諱回答與遊戲無關的提問,一起分享點心,分享故事。為了同學們之後的遊戲設計可以順利,在桌遊結束後和長輩們提問了一些在遊玩中的心得、想法,長輩們也提供了有助於學生未來設計遊戲的建議,各桌學生詳細記錄這些回答,當作未來設計遊戲時的參考依據。
活動結束後也聽到不少長輩們主動詢問下一次的活動時間是何時,可以看出長者對此次活動留下良好的印象,並且期待下一次再參與同學們準備的活動。
▶️112/12/08再訪社區場域
12月18日,天氣涼。一如既往,我們又來到興隆日間照顧中心,有別於上次玩弘道老人基金會所推出的桌遊「作伙來辦桌」,這次活動的主軸便是邀請機構的長者一起來體驗,由學生們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所設計打造的桌遊,總共有4款,主題分別是「婚禮行不行」、「重生之村」、「農夫駕稻」、「戀回老台北」,內容豐富多元。這次也和上回不同,參與的長者從活動開始就高朋滿座,教室裡環繞著欣喜的氛圍,大家都迫不急待地想快點開始遊戲,也有些組別在與長者聊天的過程中一邊開始進行簡單的遊戲介紹,讓活動更加歡騰。
活動開始後,同學都很細心的在為長者們解說遊戲進行的方式,也很主動的化身小天使,陪在長者旁邊,協助遊戲進行。整場活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遊戲便是「重生之村」,透過不同職業,長者們化身不同角色,透過遊戲設計,體驗不同的職業活動,有長者十分沉浸在遊戲氛圍中,將醫生的角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包含現場實施CPR等急救行為。
透過適當的遊戲設計,讓長者們能夠從玩中學,不只擁有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職業體驗,也能夠得知些許屬於該職業的專業知識,讓長者們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結束後,長者們更是主動提議要與我們來張大合照作為留念,讓整場活動有更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