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旅共融的綠色行動倡議
食旅共融的綠色行動倡議
計畫主持人:李奇樺 副教授 協同主持人:陳建中 教授、林長郁 副教授
🔺計畫之問題意識與重要性🔺
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出遊」讓我們的環境承擔報復,旅遊人數的攀升也帶來棘手的垃圾處理問題。根據環境部統計,2022年台灣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為1.32公斤,其中廚餘占4.35%,紙類占2.84%,塑膠及橡膠製品類占6.83%。廢棄物不僅容易造成污染,處理也需要大量的能源與成本,對環境與經濟都造成負擔,未能妥善處裡的廢棄物,最終也將流入河川及大海中,成為海洋垃圾,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最終將影響人類健康。減少廢棄物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需要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法規的制定,推動減廢與資源回收;企業可以透過生產流程的改善,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民眾則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及消費習慣,減少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
🔺計畫執行重點🔺
本計畫重要在地合作夥伴「河廢料」,是一個關心土地、環境、城市廢棄物的團隊,長期投入台北市萬華、中正區街區行動,期盼透過創意與行動,讓城市更美好、更永續,以「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民生面向,深化鏈結過往合作的在地產業、組織資源,再生創作者協力,共同發展「永續循環減廢的休閒活動體驗」。本校觀光學系團隊以民眾日常生活需求為出發點,搭配現有餐飲、旅遊之課程設計,提出「食旅共融的綠色行動倡議」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與民眾的互動交流中,共同學習善用食材減少浪費,將「減廢」融入生活,共創綠色福祉。
(一) 實踐場域的經營與發展
▶️社群媒體推廣與影響力擴大
與「河廢料」合作舉辦的減廢遊戲、剩食利用行動以及資源循環再利用主題走讀,已成功將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大眾對永續生活方式的認識和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在實踐場域中成功運行,還推動了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並為後續活動奠定了基礎。
▶️地方參與與認同
透過計畫的綠色行動,我們不僅與在地合作夥伴建立了深厚的互動關係,還吸引了更多民眾參與。這些行動有效增強了地方民眾對於減廢與資源再利用理念的認同,逐步形成了更為穩固的夥伴關係。
(二) 夥伴關係發展與協作成果
減廢主題式導覽設計:結合在地發展歷史及二手商品產業特色,以走讀的方式
減廢型野餐活動體驗設計:設計符合環保主題之互動遊戲和娛樂活動,不僅能夠提供娛樂,還能夠增強民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意識;
剩食料理創作:分享食物保存和利用的技巧,根據剩餘食材的種類和數量進行靈活運用,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廢理念。內容包括改換烹飪方式、加入新食材、創意組合等。
▶️社群媒體推廣與影響力擴大
「河廢料」團隊積極利用社群媒體,將本校USR計畫的活動內容與成果進行廣泛宣傳,成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擴大了本計畫的影響力。社群媒體成為了我們與目標受眾之間的溝通橋樑,增強了夥伴合作的實際效果。
▶️永續報導產製準備工作-影音記錄與媒體宣傳推廣
計畫執行過程的真實呈現,可以作為推廣宣傳的素材,將計畫的理念、內容、成果等資訊傳達給目標受眾。內容包括展現計畫的真實樣貌、提升社會公益意識等,期能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討論,進而達到推動計畫目標的效果。
▶️校外策展
11/22-23與螢橋國小共同舉辦校外成果展覽,讓國小學童透過活動的參與,更了解減廢生活之精神及實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