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專案學門
大學與地方的共榮-社區的參與、認同及再造
(112年)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專案學門
大學與地方的共榮-社區的參與、認同及再造
(112年)
計畫主持人:陳澤美 副教授
近年來在全球化、自由化與民主化交織浪潮下,台灣民主意識普遍高漲,然而社會上卻也逐漸浮現出一些後現代社會的問題,如環境生態污染、城鄉發展失衡、國內貧富差距擴大等;而過去僅看重經濟發展與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結果,也造成現代社會大眾精神層面空虛、人群關係疏離,以及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台灣急需建立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重視大眾公共生活的認同意識,始得因應參與國際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本計畫「大學與地方的共榮---社區的參與、認同及再造」即以此為目標。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高教單位與社區的合作模式打破傳統社區界線,匯集了不同利益的相關資源,建立起包容多樣的公民傳播系統,並促成社區邁向活力與民主繁榮。這個合作模式對年輕世代的大學生而言,走出教室,進入社會真實場域實踐,可使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擺脫獨尊菁英和技術導向的新聞報導;而透過聚焦社區多元故事題材,他們也更有能力和高度處理複雜的公共問題。對社區而言,本計畫重視一般大眾的公共參與權,且對現階段台灣社會中較易被忽略的老人、年輕人,甚至是新移民/移工等族群亦相對重視,透過媒體近用權的體現,讓社會中每一份子皆有認識和參與社會的權利,並享受自我賦權後的自尊感和自重感。
(二)研究問題
▶️忽略參與溝通,社區精神難以根植
台灣近年來努力推動基層社區特色營造與在地發展,但由政府部門帶動,由上而下(up-down model) 的「社區總體營造」活動,雖然強調地方文化產業的結合與再生,但這種依賴政府下達建社指令的改造,卻凸顯出許多不合實際的願景,如:從藝術人文的角度切入該如何有效凝聚社區人際關係以建構社區?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該如何讓社區民眾共享利益?特有的社區美學又該如何根植於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品味?當社區面對不同地方政治派系、資源分配不均、社區營造理念不同,常造成社區的分裂,反而無法凝聚共識。社區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機器,它是一個有機體,所謂的社區營造是一個涵養新社會、新文化、新的「人」的過程。換句話說,社區總體營要是要以社區居民為行動主體,從居民的自我認同與自覺為出發點,尊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探尋重塑歷史的集體記憶,才有可能達成公共生活美好。
▶️偏重傳播工具性格,深耕社區行動受阻
主流媒體的發展為現代社會顯學,地方社區傳播並不受到重視,近年來在地化潮流席捲各地,地方特色及社區營造逐漸受到重視。台灣政府晚近雖有相關政策和資金補助,然而整體而言過於強調媒體工具的使用技術及成效,相對忽略社區傳播在溝通、討論、參與等概念上的推動與實踐。傳播在現今多元民主社會的意涵,已不是被動、單向接收訊息或僅聽從法令政策行事而已,而應是秉持主動精神,深度關懷自身所在之處,瞭解社區各式資源,進而參與社區的再造。易言之,在傳播科技發達且媒體資源普遍可接近的今日,社區居民應與政府公部門、專家學者、地方意見領袖等進行開放平等的合作和溝通,共同規劃有意義且符合社區成長目標的社區特色營造行動,以成為地方社區傳播的發聲者、行動者、甚至是影響者。
▶️偏重主流菁英聲音,大眾話語權遭剝奪
台灣現今社會的發展,主流媒體過分倚重政治或菁英人物發言權利,相對忽略一般大眾的傳播權利,不但導致大眾與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漸行漸遠,民眾的自我賦權意識也相對薄弱,不易對國家及社會產生認同。檢視台灣傳播訊息最重要的大眾媒體,無論是在種族、階級、性別不同背景族群的描述,抑或是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資訊的傳遞,其產製內容往往一再複製主流聲音,對市民社會的健全發展相當不利;更遑論近年來台灣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許多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們,共同在這塊土地上就業、生活交流等,然而在地方社區中生活的新移民、老人、孩童等較為弱勢的族群,其社區認同及參與社會的行動力在社會與媒體重重阻礙下,根本難以根植。這些問題終將影響台灣多元社會的和諧、進步與發展。
▶️媒體成為社會亂源,年輕世代缺乏典範
根據「台灣社會信任度調查」,新聞記者屢次成為台灣社會上最不受信任的職業,有高達七成的民眾對其專業表示懷疑。民眾對媒體信任度大幅下滑,導致一般大眾對公領域事務冷漠疏離,而在科技推波助瀾下的年輕族群,更是對社會上的公共事務冷漠無感,這個趨勢不僅弱化新聞媒體在現代社會的監督角色與責任,更將對台灣民主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面對上述種種問題,身為社會發展領頭羊的大學自責無旁貸,應發揮其影響力,協助台灣民主社會進行改革。由於高等新聞教育擁有專業及豐沛的人力、物力、資源等,本計畫建議應以社會基層單位,也就是從社區做起,透過與地方社區協力發展再造過程,凝聚社區意識,強化民眾對社會與政府的認同。更重要的是,這個合作也將促使未來即將進入新聞領域的年輕世代於深耕社區過程中找尋新的工作典範,打造新聞媒體成為社會的良性基石,並為民主社會的推動及涵養肩負起部分責任。
(三)教學暨研究成果
在整體執行成果上,本計畫對社區及民眾而言,透過聚焦社區的深耕運動,成功喚起社區精神,凝聚共識,進而帶動民眾共同理解社區公共問題,協助溝通與問題解決。過程不但提升一般大眾參與社會的行動力與層次,亦協助建立更美好和諧的民主社會。對新聞系學生而言,新聞系運用媒體傳播專業,帶動未來新聞工作者認識真實世界,關注社會公共領域議題。過程中不但涵養年輕世代關懷現代社會的多元胸襟,亦重建媒體信譽,重拾社會大眾對新聞媒體的信心。
(四)教學反思
過去社區深耕計畫是由修課學生組隊,自行選擇台灣任一地方社區做為實踐場域,有感於某些社區距離學校較遠且位置分散,反造成師生人力與資源的消耗,因此今年計畫修正為選定學校所在區域的文山區、中正區,及鄰近的新店區任一里鄰社區,作為學生的行動場域,由於交通便利、資源集中,教師亦容易調度資源與進行協助,因此此次在師生在深耕計畫執行上順暢許多。
過去在帶動學生實踐行動上,是透過學生訪查設定社區公共問題,並邀請社區民眾針對該公共問題進行連署,並提供給權責單位督促其針對問題提出改善。這個方式在過去幾年的實施遇到一些困難,包括居民不願意具名連署,不願公開陳述意見,對社區公共問題不了解,官員推託不參加會議,參與人數過少,以及會議上發言人數過少導致少數變成共識等問題。而此次計畫的實施,改為公共新聞運動中提倡的事先民意調查方式,針對社區民眾進行意見調查,採開放式回答方式,由民眾主動提出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看法。在不設定一定要針對某議題發言情況下,民眾的意見雖然紛雜,但因為多為自身或身邊家人經驗,對問題的熟悉程度高,因此在表達意見上順暢許多,願意公開陳述真正想法。此項方法的實施達到本計畫核心目的─居民主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強化居民意見表達意願,提升自我賦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