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障礙簡介
情緒行為障礙(英文:Emotional or Behavior Disorders),指患者的內在情緒或外在行為表現,與常人相比時有顯著、長期的異常,讓他們在情緒管理、人際互動和融入社會生活上有所困難,大家較為熟知的:憂鬱症、ADHD等,就是它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情緒行為障礙定義
在特教法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9條規定中,重新定義了情緒行為障礙:情緒行為障礙係指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常,嚴重影響學校適應者;其障礙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 DSM-5診斷準則
情緒行為障礙的症狀,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 有以下三點鑑定基準:
1.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於其同年齡或社會文化之常態者,得參考精神科醫師之診斷認定之。
2.除學校外,在家庭、社區、社會或任一情境中顯現適應困難。
3.在學業、社會、人際、生活等適應有顯著困難,且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獲得有效改善。
★情緒行為障礙可能出現的特徵
洪儷瑜教授等人編著的情障學生輔導手冊中,編列了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可能有的幾項特徵,分為:生理、認知、行為、社會和學業五個面向。
1.在生理方面,可能出現難以被察覺病因的症狀,例如:頭痛、嘔吐、失眠,還有
因為服用藥物所導致的情緒反應遲緩、自傷行為而出現的身體外傷等。
2.在認知方面,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智商大多與一般學生無異,但部分患者可能因
為焦慮、固執,或障礙本身的症狀,進而有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的影響,所以在
認知能力上容易表現得比一般生差。
3.在行為和社會方面,會體現在適應群體生活和人際互動的困難上。因缺乏有效應
對環境的能力,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常以僵化、固執的方式回應要求,常令老師困
擾的問題有: 比一般生容易動怒或哭鬧、不易聽從指令、誤解別人的言語或動
作、上課時走動或說話而干擾上課等。部分較內向的孩子,則可能害怕與同學互
動、平時在班級中容易被忽略,類似於「邊緣人」的存在。
4.在學業方面,較常發生學業表現受心情、動機影響而高低起伏不穩定的失常,還
有:缺席、易分心或難配合繳交作業的規定、過度執著完成某題而無法寫完考卷
等情況。
★教師可提供的協助
遇到學生的行為問題時,可以傾向採取預防的觀點,秉持正向、支持的精神,先給予協助或提醒,慢慢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可以從以下3個面向執行:
1.改善社會與物理環境: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培養人際互動的正向經驗、增加學習上
的成功信心,可以嘗試從班規、教學目標、座位安排等開始調整,下達的指令需
要明確,以公平公正為原則。
2.用正向舉例的方式教導:比如隨機運用行為事件為教材,引導同學討論該如何處
理、理解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難處,也可以特別請輔導室安排相關課程,教導情
緒處理技巧與社會人際技巧等。
3.給予行為一致的回饋或獎勵:表現好時得到肯定或酬賞、表現不好時則也要學習負
起責任,賞罰分明的制度,加上同儕的優良示範與約束力,可以幫孩子學習規律
和自信心
★家長可以做的協助
孩子被診斷有情緒行為障礙後,想必家長們都會花很多心思在想要如何幫助孩子維持穩定狀態、減少親子衝突,並促進孩子的人際關係。在孩子的教育和教養方面,專家提出了4點照顧情緒障礙兒童時的建議:
照護情緒障礙兒的4心法
1.持續醫療追蹤:家長、教師在藥物治療上首先需確認診斷是正確的,並相信醫師建
議,初期需嘗試才能找到合適的藥物、劑量,若有任何副作用,應諮詢醫生,而
非自行停藥。
2.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運動的好處多多,可促進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的分泌,增加神
經傳遞物質的分泌合成,增加血清素分泌,對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有很大幫助!
3.應用膳食療養:避免高糖、高鈉、高咖啡因的食物,還有人工色素和防腐劑。建議
多食用綠色蔬菜、核果類、肉類、豆類 、富含omega-3食物如鮪魚、鮭魚等。
4.言行一致的教養策略: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多數情緒起伏大、容易衝動和較難以遵
照規則,因此,多給他們一些緩衝時間,必要時採折衷辦法、採納意見,讓孩子
有安全感和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