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鶇」聽起來陌生,「知更鳥」(robin)卻讓人覺得熟悉。但,「知更鳥」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現在童書漸漸減少這樣的翻譯?
《我和候鳥一起飛》是這麼介紹的:「我們是棕色夜鶇。像以前人說的知更鳥,只是小了點」。
〉地棲性鳥兒與庭園美景
許多人嚮往西式庭園,以國人熱門的度假勝地——清境農場——來想像一下:修剪整齊的草坪,西洋風格莊園建築。特定地棲性鳥類在這樣的草地覓食,受到驚嚇後,躲往附近的樹叢。西方所說的「知更鳥」,就是利用這種環境覓食的鳥類之一。
〉將故鄉慣用的詞彙帶往移民國度
實際上,知更鳥在歐洲指的是「歐亞鴝」,在美洲指的是「旅鶇」。兩者雖是親戚,同樣有著赤紅色胸腹,利用花園草地覓食,但卻是不同的物種!以前,人們並未深究物種分類,因而形成這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時至今日,「知更鳥」在文人雅士的筆下,反而像是描述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不一定是很確切的特定生物。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都有,不驚訝就是了。近年的科普作家,也已經慢慢捨棄這樣的翻譯方式。
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草木生長速度很快,很難維持溫帶國家的綠蔭草皮。要找出一種「在臺灣本土最像『知更鳥』」的鳥類,竟然有點困難。在校園草地上的八哥、斑鳩、喜鵲,行為上最像「知更鳥」,但是在分類學上差距甚遠,不適合作比較。
〉將「歐美庭園的生物學意象」,由「知更鳥」修正為「旅鶇」
我們在審閱書本的初期,也曾考慮要保留還是不保留翻譯習以為常的「知更鳥」呢?在科學的觀點,將知更鳥翻譯成「歐亞鴝」(歐洲)或「旅鶇」(美洲),更貼近分類學上的概念。
雖然得耗費一翻口舌,才能跟小朋友、成人都解釋清楚生物詞彙,但文字的語感是可以慢慢改變與建立的。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將這個「歐美庭園的生物學意象」,由「知更鳥」修正為「旅鶇」,不僅更合乎科學家的想法,也可以讓生物知識推廣給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