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茶與咖啡之間的關係,似乎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再怎麼樣也搭不上邊或是南轅北轍根本不相搭嘎的事情,其實不然! 翻開世界地圖看一下,茶產區竟然與咖啡的產區都是介於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的區間帶 ,因為人的關係克服了很多大自然的限制,讓茶的產區比咖啡硬是多出了一些區域出來,除了東北的綠茶,最近幾年台灣人在紐西蘭也開始種烏龍茶了!
除了生長區域重疊以外,微型氣候 ,土壤環境自然產生不同的風味,從種植到採摘生長的時間也是要為時三年左右的時間才適合生產製作,在在顯示著無獨有偶的地方. 連製作的過程都是讓新鮮的茶葉和咖啡櫻桃從採摘下來後,將本身含有的水分慢慢地萎凋蒸發乾燥到幾乎把茶葉原有的含水量處理到剩下3-4%,而咖啡生豆一般含水率處理到約在10%左右,烘完豆子結束後的含水率約在1-1.5 %左右(這些製程都是為了要維持最好的品質狀態和風味展現)
茶葉成品大略分成六大類 : 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與黑茶
咖啡生豆的製作大略克分為:水洗,白蜜,黃蜜,紅蜜和日曬(水洗厭氧發酵處理方式更可以添增更多元的風味在品飲時)
茶葉後製有淺焙火,中焙火和重焙火 ,1996年後開始有精品咖啡出現後,淺烘焙,中烘焙已經跳脫出大家對於既有的重烘焙才算是咖啡的刻版印象.
茶在極輕發酵的製作方式產生出花香,跟淺烘焙咖啡才會出現白色花系的香氣不也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咖啡豆烘好後得養豆等待二氧化碳排出(約4-7天依烘焙程度而定)以利咖啡的內容物均勻地被萃取出來,茶葉焙好後也得等待焙火時所產生俗稱的火味(較嗆的風味)慢慢代謝褪掉,讓梅納反應的胺基酸轉換成醣的甘甜更加溫潤. 咖啡和茶沖煮的媒介主要都是水:而水質的好壞同時也決定了咖啡和茶沖煮出來的結果.有時山泉水裡因水質的內含礦物TDS值太高時,會抑制茶和咖啡的被萃取,因此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純水不就最適合泡茶和咖啡嗎?其實不然,純水反而會把茶與咖啡裡讓人感到較不舒適的物質也被萃取出來,就是所謂過度萃取的問題發生.
尤其是不管烹煮或沖泡及品飲的方式更是沒什麼太大的差異性,有差異的地方就在植物學上,茶是葉子,而咖啡是果實的種籽,在品飲前,咖啡最好是趁烘好豆後,在最佳的賞味期內盡快喝完,而茶除了最佳的賞味期外,還有後續的儲藏和烘焙處裡的方式,更延展了茶在風味上和人文特質的不同擁有更加優美的風華.而在中醫的觀點:茶屬陰寒,咖啡屬燥.熱,所以暑褥病可以用茶解熱,如果是著風寒 ,可以藉由喝咖啡來趨寒. 太極咖啡把茶與咖啡結合就是以陰&陽融洽調和的概念所引發創作出的產品.
PS : 以上照片皆拍攝於 台灣 阿里山 特富野部落 茶園 ( 海拔1500 - 1680 M )
PS : 以上照片皆拍攝於 台灣 阿里山 特富野部落 咖啡園 ( 海拔 1200 - 1500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