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人權教育
資訊科技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公 Cb-Ⅴ-1 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所有權或產製過程,如何影響公共意見的形成?
公 Cb-Ⅴ-2 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可包括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的不平等?
公 De-Ⅴ-2 科技發展會衍生哪些倫理或法律問題?
D- Ⅳ- 4 藉文字線索,對客觀事實及主觀意見的分辨。
Ae- Ⅴ -5 教學廣播節目的內容。
Ae-Ⅴ-7 新聞報導
C-Ⅴ-4 國際議題(如全球暖化、人工智慧、氣候變遷等)。
C-Ⅴ-9 文化素養及社會上的多元文化觀點。
D-Ⅴ-4 多項訊息共通點或結論的分析及歸納。
D-Ⅴ-7 不同資訊的評估,及合理判斷或建議的提供。
社 3a-Ⅳ-1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社 3b-Ⅳ-1 適當選用多種管道蒐集與社會領域相關的資料。
公 3a-Ⅴ-1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公 3b-Ⅴ-1 善用多種策略蒐集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9- Ⅳ -4 能依上下文所提供的文字線索( 如in my opinion、maybe)分辨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
1-Ⅴ-12 能聽懂英語新聞報導(影片或廣播)的主要內容。
6-Ⅴ-3 能主動接觸課外的英語文多元素材,如小說、報章雜誌、廣播、電視、電影、歌曲、網路資訊、線上課程等。
6-Ⅴ-6 能主動從網路或其它管道搜尋英語文學習相關資源,並與老師及同學分享。
7-Ⅴ-3 能思考及釐清課文內容及找尋相關資料,強化學習成效。
認知目標
能描述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與成長歷程的多重影響。
能辨識與說明社群媒體中常見的現象與議題(如:注意力爭奪、兒童隱私、網紅經濟)。
能理解社群媒體對家庭關係與親子溝通的潛在影響與張力。
技能目標:
能分析影音、文章與Podcast中呈現的社群媒體案例,歸納其背後的議題與立場。
能針對素材中的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並提出具體觀點或替代行動建議。
能以口頭或書面方式表達自身在社群媒體使用上的經驗、觀察與反思。
態度目標:
能同理素材中人物面對社群媒體壓力的處境,培養更具包容與批判的觀察視角。
能開始主動審視自己與社群媒體的互動習慣,提升媒體使用的自覺與反思能力。
願意在討論中尊重他人不同的社群媒體使用經驗與選擇,展現多元理解的態度。
本教案共收錄9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的多媒體素材,依主題分為三大部分,涵蓋影片、文章與Podcast三種形式,總數如下:
🎞️影片(Video):1則
📃文章(Article):6則
🎧Podcast:2集
素材類型多元,涵蓋個人經驗、國際政策評論、心理健康觀點等。
三大主題順序依主題邏輯鋪陳,方便教師理解整體結構,但實際使用時可依課程需求與學生程度自由調整順序或單獨擇用部分素材。
若課程時間有限,推薦優先選用下列素材,搭配引導問題使用,效果最佳,素材連結置於單元內容導覽各Part中:
📄PART 1- Podcast《Million People Watched Her Grow Up Online. What Did It Cost Her?》
前兒童網紅親身敘述社群媒體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適合做為主題的情感引導與討論起點。
📄PART 2- 文章《We Don't Have to Give In to the Smartphones》
從父母角度出發,探討現代家庭如何面對孩子接觸手機與社群平台。
📄PART 2- 文章《A Marketplace of Girl Influencers Managed by Moms and Stalked by Men》
以Instagram兒童網紅帳號為例,揭露兒童在社群平台上暴露於風險環境的真實情境,可用於討論兒童隱私、家長責任與平台倫理。
📄PART 3- 文章《Australia Has Barred Everyone Under 16 From Social Media. Will It Work?》
以澳洲最新立法為切入,帶領學生討論青少年媒體使用的權利與限制,能以此設計辯論或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