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善緣 傳揚善種 釋厚重
二十年前結揚善緣,二十年後傳承揚善種,一段殊勝的因緣,感念至深,更是延續鄭老居士揚善的一股動力。
憶起民國80年,家師微恙示疾,遽然往生。末學為完成家師尋根的遺願,請教於家師同鄉的鄭老居士。鄭老慈祥的叮嚀,不可單獨行動,並特別寫封家書,囑咐他的兒子(鄭鼎光老師)助我達成至永福寺修墳(家師之父、兄出家道場),及至荒郊外的白琳修祖墳(先師俗家)。後續的聯絡、溝通,皆蒙其子鼎力相助,讓我能順利達成任務。
僅知有福鼎沒有詳細地址的情況下,只花一天半的時間就完成此艱巨的任務,若非先師冥冥中庇佑及引路,又何能如此順利達成;若沒鄭老居士及其子鄭鼎光的殊勝助緣,又豈能在此短時間內順利達成家師臨終前心願,此恩此徳叫我如何不感佩在心。
(註:先師17歲普陀出家,20歲回鄉探親一次,25歲來台未歸,86歲往生。)
鄭老居士素昧平生,見面僅有三次,就蒙其器重,由鄭老師口中得知老居士欲把揚善交給我,但當年因緣不具足而謝絕。
98年6月接到老居士電話,說他身體不適,希望我能接揚善,若無意願就解散。我回問:「解散,您會不捨嗎?」他答:「當然會,因揚善已40幾年了。」在恩情的牽絆之下,因緣就此具足,想到能以文廣結眾生緣,於是欣然的接下揚善。
當時我馬上辭掉智光商職的兼課,並對「揚善」的編輯方向,有了抉擇:
1.佛教雜誌充斥,勿再浪費資源。
2.仍維持揚善路線的一貫宗旨。
3.隨時代而稍為改變內容,可吸引新一代讀者,得以永續發展。
方向明確後,仍主張節省經費,把揚善的錢用在刀口上,因此號召更多信徒參與,甚至貼名條、摺月刊也大家一起動手,經費支出每個月比以前省了3000元。自從承接了揚善,實際參與這份工作之後,更體會他的辛苦,而鄭老居士之所以能以苦為樂,就在於讀者給予的鼓勵、加油及信賴,因此我對老居士更加敬佩。
我和老居士父子因家師而結緣,對我的恩情深植在心,更感謝他讓我接辦揚善而獲得成長。除希望與讀者們一家親,相互激勵,盼能在這揚善光明台上,貢獻群力與智慧,並散播道德與愛,為社會製造更多正向的力量與希望。最後更期盼鄭老居士早日乘願東來,再續揚善緣,再結眾生緣。至禱!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