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駐村藝術家計劃」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駐村藝術家計畫」,旨在提供藝術家完善的創作空間與交流平台。開辦以來,已接待超過30位藝術家,分別來自美國、芬蘭、丹麥、羅馬尼亞、義大利、泰國、澳洲等15地,促成藝術家發表新作、交流互動,對台灣當代偶戲藝術注入新的討論、開創新的實驗平台。
2020年度之駐村主題為「驚喜偶遇」,鼓勵偶戲走入人群,並於非劇場空間進行裝置展覽或演出,歡迎對此主題有基礎、有想像、有動機的藝術創作者,參加此計畫。
藝術創作者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藝術跨域研究所。 近年創作跳脫既有劇場框架,遊走於空間、媒材、文字、人群之間,嘗試將藝術投注於社會現場,透過自我與他者連結的社群創作中,緩慢建構一個藝術與社會現實交織的實踐空間。
劇場演員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曾任台南人劇團駐團演員,現為末路小花劇團成員。以劇場演員為主,亦擔任編劇、導演、戲劇教學等工作,近年延伸探索偶戲與物件劇場以擴展表演寬度。2014-2020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兒童劇場,改編台灣文學作品融合自然友善課題,築起親子共享的觀戲時光,與每個人心中的小小孩同行。期望自己能持續傾聽每個生命中辭意無法抵達之處的渾沌,勇敢分享創作,專注探訪土地故事,一起搜尋日常生活的線索,發現每個事物的可看性,好好說故事、聽故事。
近期劇場作品:末路小花劇團—《在鯨魚的肚子裡爆炸》、《水管人》、《魔法外套》等。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文學兒童劇場】系列,擔任編劇、演出、製偶—《大風吹什麼》、《河神忘記了》、《我的暑假作業─詩人在幹嘛?》等;台南人劇團—《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海江湧─咱的日子》、《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大動物園》、《無差別日常》、《安平小鎮》、《陳X雄》、《愛情生活》、《游泳池(沒水)》、《K24》系列等;無獨有偶工作室—《微塵‧望鄉》、《怪奇馬戲班》。目前擔任南投縣集集國中表演藝術合作教師,亦曾帶領樂齡、兒童、青年演員戲劇工作坊。
金工師
於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畢業,修習領域為金屬工藝,並融合不同材質進行工藝創作。將物質的思考放入作品,從葉子的枯萎到記憶的失去,透過物質的變化隱喻心靈。近年創立工作室「山豆金工創作坊Yamamame Metal Art Studio」由首飾切入創作,在小小的尺寸中嘗試不同可能,在雕塑中找出屬於自身風格的語彙。
表演創作者
作品形式以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空間裝置及跨領域表演為主,曾與劇場演員、機械手臂合作帶出更多面向。近年來關注於勞動及移工的議題,試圖突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從2013年開始「超完美工作機器人」計畫,曾至紐約、巴黎、東京、新加坡、柬埔寨、韓國發展與發表創作。
化身為另一個身份的自我:「超完美工作機器人」
我透過扮裝的方式,開啟機器人在台北街頭與各大就業博覽會,發傳單找工作的過程。藉由沒有靈魂卻超級盡責的角色,傳達工作中外在與內在的「失溫」而這種失溫,是內在無法認同自己,而外在就業環境紐約,所處的兩難狀態。透過行為藝術,以機器人進入人類世界,讓觀者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勞動的價值。
織品藝術創作者
專注於人與環境的感受,作品經常涉及紡織技術,此作為一種重複但有療癒的動作行為,她的材料也讓人們重新思考生活用的衣物或紡織品。嬿圩於2006年獲得工藝和藝術教育學士學位,並於2015年獲得紡織藝術碩士學位。她對不同文化感興趣,作品被選入許多國際紡織藝術雙年展,在葡萄牙、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捷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烏拉圭、中國、烏克蘭和拉脫維亞展出。在2017年她獲得了兩項三等獎:義大利第十屆瓦奇里納獎,第七屆世界紡織藝術雙年展的小型紡織。她的海外交流計畫曾經受到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等不同單位的支持。同時,她亦撰寫國外的紡織藝術活動,分別在“藝術家”和“藝術收藏與設計”雜誌發表,分享並推廣紡織藝術。
*圖為曾嬿圩作品 陶格夫匹爾斯1-8與新竹-2 (2018)
表演藝術工作者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畢業。長期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學習偶戲表演累積創作能量。代表作品有無獨有偶《野溪之歌》、《勇氣媽媽》、《沒有人愛我》、故宮星光動物園—夏夜偶戲表演。喜歡運用肢體表演融合不同種類的創作,編創作品有個人肢體表演阮劇團草草戲劇節《目民》的編導與表演者、2017藝起文化基金會-不貧窮藝術節《天生如此》表演者舞者。
現職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的紅鼻子醫生,醫院服務與定期團體訓練接觸小丑表演,探索關於丑角運用於戲劇當中與發展長篇幅的戲劇小丑表演。
科技藝術創作者
文字工作者,致力於書寫機器的語言。專業領域為人機互動,擅長創造新型態的互動體驗,媒介橫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觸覺回饋、機器學習與網頁。近期關注科技與藝術的關係,正在重新定義程式作為語言於創作中的定位,並嘗試以科技拓展人觀看與感知的可能。
劇場工作者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畢業,從事劇場相關工作,近年來也開始進行物件、偶戲的創 作,從造型、色彩以及動態發覺物件的腳色面貌,進而發展成平面繪畫、與微型 造景與戲 劇作品。 創作作品有台中歌劇院微劇場計畫《扭扭 - 聽說那邊的城市是被扭出來的》、 《灶腳》 物件劇場台灣六地巡演。也以舞台與道具設計身份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國際藝術節、牯嶺街小劇場、在藝起工作室、三缺一劇團、她的實驗室空間集、身體氣象館、柳春春劇社、再拒劇團、 人从从劇團...... 等單位合作。
1 9 9 9 年創立 ,秉 持「 無 物 不 成 偶 」的 創 作 觀 點 ,打 造 台 灣 當 代 偶 戲 劇 場 的 新 風 貌 ,以 魔 幻 哲 思 的 變 身 美 學 開 創 獨 特 的 劇 場 敘 事 手 法 。
作 品 風 格 充 滿 創 意 的 造 型 及 詩 意 的 演 繹 能 力 ,並 以 各 種 跨 領 域 合 作 ,開 發『 人 』所 不 能 為 的 自 由 想 像 空 間 。
以 多 樣 豐 富 的 探 索 實 驗 和 專 業 製 偶 技 術 ,作 品 多 次 被 提 名 及 入 圍「 台 新 藝 術 獎 」,演 出 足 跡 遍 佈 歐 、亞 、美 3 0 多 座 城 市 及 國 內 外 重 要 藝 術 節 。
創辦人王心心成長於泉州,勤敏靈慧,觸類旁通,少時即嫻熟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90年代初移民台灣,深受包括林懷民、董陽孜、吳素君、王鎮華等當代藝術家及文化人之啟蒙,2004 年創辦心心南管樂坊,致力於在南管演繹及創作中注入新的時代意識,是兩岸文化界公認的當代南管傳承第一人。
2018年邀請製作人盧健英加入心心南管樂坊,共同思考「當代南管」的形塑與推動,涵融傳統音樂與當代美學之間的社會實踐與摸索,期許將南管從民間風貌提升至人文境界。2017-2018年於台灣凍頂茶鄉鹿谷內湖國小,推出整合社區人文特色的「當代南管泥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