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的形成與變遷,與時空脈絡及國際交流關聯密切。此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以「地方感與跨文化」雙重視角,聚焦「台灣、東南亞的文學、文化及語言教育」相關主題。文化記憶作為保存文化延續的方法,有助於世代建構文化認同,兒童文學研究猶如文化記憶的奠基工程,不僅塑造世代共享的價值觀與敘事,更在語言與想像中編織出文化認同的深層紋理。兒童文學為實踐兒童教育休閒及文化權的一環,且蘊含文化記憶的主題,本研討會邀請學者論述台灣、東南亞兒童文學的文化記憶。少年小說、童話、繪本、動畫為世界各國所關注,從心理層面影響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同,故將探討台灣、東南亞兒童文學的多元文化教育價值。
地方感(sense of place)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情感聯繫,探索從地方的情感依附、自然文化意象或符號意義,到地方感的形成,進而逐步建立對世界的理解。段義孚(Yi-Fu Tuan)等人文地理學者所提出的概念,已從文化地理學擴展至文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地方感已成為剖析文化的重要方法,故本研討會亦以台灣、東南亞文學的地方感與再現空間為子題。跨文化(transculturality)則為研究台灣、東南亞文化交流提供詮釋的視角,藉以反思台灣文化的動態歷程。尤其是台灣、東南亞文學中語言多樣性的現象,已表達多元身份與跨文化對話。該子題也將以語言教育於台灣、東南亞文學的影響,分析文學如何成為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橋樑。
台灣、東南亞複雜的歷史脈絡作為子題,藉以探討文化認同。台灣與南島語族文化相繫相聯,故本研討會也關注台灣、東南亞文學中的原住民族議題;近年新住民的生命經驗成為翻譯與影視的重要議題,亦是本研討會探討的子題。台灣、東南亞文學的性別、飲食、旅遊等熱門主題,為深化台灣文化研究重要的子題。數位人文學與AI技術的崛起,研討會將討論如何運用這些新興科技於台灣、東南亞文化的地方感與跨文化交流。
本研討會期望從地方感詮釋台灣文化如何藉由人與環境的互動加深認同;又透過跨文化探討台灣、東南亞交流的動態,將進一步提升對台灣文化的理解。為強化台灣、東南亞大專院校在文學、文化及語言教育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誠摯邀請學者、研究人員及專業人士投稿發表論文,分享研究觀點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