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 在水ㄧ方

所謂伊人。是我故鄉

~~~~~~~~~

過溝古地名鯤水,因有ㄧ寬闊河溝流經過溝與掌潭之界。庄內亦有公堀與私人魚塭,雖無「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壯闊,但不乏「百潭印月」之景。

水的活力蘊育著過溝的養殖業。

水的靈性也爲過溝之美增添風韻....

今日過溝-陽光閃亮、風和日麗,樹蔭下釣蝦去。

這位鄉親養殖的是「泰國蝦」,就是頭很大,一般餐館會把它作成「胡椒蝦」的那種蝦子。

養殖白蝦的困難度比較高,這種泰國蝦的品種比較容易養。

牠們的胃口真的很好,小編才拍了兩張照片就有蝦子上鉤了,但主人有強調如果釣到公蝦要放掉,因爲公蝦可以繼續長大,母蝦成長的幅度比較有限。

你們猜,他們釣蝦的「餌」是什麼?有猜到嗎? 是活生生的「蚯蚓」,新鮮出土,真正「古早味」。

噗通!噗通!跳下水

看到這位使者(蟬)出現,大家就知道-玩水季節來臨了!

早期在鄉下,自家魚塭就是游泳池,淺水池游泳,深水池釣魚。

沒有魚塭,沒關係,田邊有圳溝-摸蜆兼洗褲,清涼的灌溉水道,水草依水流飄動,岸上木麻黃葉隨風搖曳,沙沙的聲音附和著小孩的歡樂戲水聲....

往考試潭附近有一條通海排水溝,退潮時可以捉毛蟹,

捉毛蟹回家作毛蟹醬是一項工作,但因爲可以玩水,就算會被毛蟹夾到手,小孩子還是搶著做..哈~

鄉親們有過什麼有趣的消暑活動?

過溝一隅


過溝公園


過溝風情畫~編竹夾泥屋

鄉親們,有人住過「編竹夾泥牆」屋嗎?

早期臺灣平地住民,除了經濟狀況非常良好的人家,有能力從大陸購買建材造屋外,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住所。

臺灣是個非常適合「竹子」生長的地方。

竹子生長速度快、取得容易、竹材有韌性⋯因此被大量用在民居建築上。也形成了早期臺灣傳統民居的特色-「編竹夾泥牆屋」(因就地取材的關係,有些地方會用「五節管芒」莖)。

傳統編竹夾泥壁「屏仔壁」,又稱為:堵仔壁、編仔壁、籬仔編壁、編堵仔壁。通常以「穿斗式」為框架。

編法上較寬的「水平」構件稱為「籬梗」。較窄的「垂直」構件稱為「籬仔」。牆面多用於屋前後立面簷牆、左右山牆、室內隔間牆。

牆的上段「頭堵」骨架因「寬度」大於「高度」(高寬比),是以「籬梗」(較寬竹片)水平置放,「籬仔」(較窄竹片)垂直置放編織。也有以45度斜交叉編織。

屏仔壁由:

「水平構件」-穿仔、楣樑。

「垂直構件」-結構柱、屋架短柱組成邊框。

使用的竹材有:

莿竹-竹材肉身較厚,性質強韌。

桂竹、麻竹-竹材肉身較薄。

因應不同厚度的牆體與不同厚度的竹材,剖竹的方式亦不同:

倒竹:竹肉較薄的竹子。編法:緊鄰的籬仔正、背交互配置。

豎竹:竹肉較厚的竹子。

現在,在過溝仍隨處可見許多「編竹夾泥牆」的傳統民宅。

大部份都已無人居住或頹圮倒塌,亦有保持十分良好,宛如 新屋者。

雖然,都是以竹子和泥土為材料的「編竹夾泥」工法,但隨著時間的流轉,也小小的發展出幾種不同的變化:

一、較早期屋樑與牆柱都是由竹子架構,下堵牆為紅磚。

二、屋樑與牆柱由木材建構,下堵牆為紅磚。

三、屋樑與牆柱為木頭,中、下堵牆為紅磚,僅頭堵牆為「編竹夾泥」(有一些還加了日式雨淋板)。

幾棟現今還保持完好的老宅裡,壁上樑上有許多精美的彩繪,這些美麗的畫面將過去與現在串連起來,讓現代的我們遙想當年的盛況,也提醒我們-「現在」是「未來的歷史」,在目前的「歷史位置」上,我們應該留下什麼來接續未來⋯

布袋好福氣

民國54年 愛國獎卷第一特獎 被布袋過溝初三學生獲得,就讀東石中學的李德儀將獎金20萬元交給父母,家長運用一些獎金蓋上圖中的樓房。樓房前是車水馬龍的公路,門窗裝上大S與花的圖騰,寓含 有大錢發、有錢發不完。

李君事業順遂、家庭幸福,已從電信局退休。李君移居北部,此棟屋舍已轉售,新屋主也可接受福氣。

愛國獎券是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台灣,由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為緩解財政困難而發行的獎券,其發行單位為臺灣銀行。愛國獎券在臺灣存在37年,共發行1171期。

• 第2期至第576期單張愛國獎券價格為5元。

• 第1-314期(1950年到1963年間)的愛國獎券最高獎金數字為二十萬新臺幣。

• 以ㄧ甲子推算,彩卷最大獎落在布袋 應是民國114年,請鄉親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