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永續與數位轉譯

授課教師:魏國彥教授、葉守禮助理教授

課程宗旨

本課程希望透過人社、工、商領域學生的合作,促成跨領域知識、技術與社群的轉譯(translation),並藉由田野調查、社會設計與專題實作等方式,探索數位科技導入鄉村永續發展的途徑與策略。

課程成果影片

2024.03.23 () 田野調查

講師: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講師邱組寧講師

活動內容:哲銘講師利用整個上午替學生介紹了扎扎實實的東勢大茅埔地區故事,帶著熱情與專業滔滔不絕,大茅埔調查團透過一次次田調、自家種植經驗、與農民居民無數溝通、和獵人學習的點點滴滴,建構出屬於他們與東勢一切的相處之道。其中,學生很喜歡「埊」的概念,強調在地文化基礎的永續地方創生,由客家信仰、生態田調與四季果鄉交織而成的發想,對於哲銘講師所關係的議題,他總是認真細膩的理解,加上對家鄉的了解,發展出一套解決之道,譬如狂犬病與流浪貓狗問題,他便以信仰的角度切入,與居民宣導並溝通。另外,大茅埔調查團每週固定的田野調查也令人驚艷,除了定期檢查在山裡架設十二支拍攝野生動物的相機外,他們會去造訪小吃攤、廟宇、住家等等,希望透過撰寫文章盡可能紀錄東勢每個大大小小的故事,哲銘講師打開田野調查Google map時,大家都傻住了,密密麻麻的點遍佈在東勢大茅埔地區,每一個點都是他們努力的足跡。

下午,學生在調查團的帶領之下一步步建構起與東勢的連結,像是第一站—國王廟,哲銘講師生動地講起廟中牆壁雕刻的故事,一路走進聚落,來到調查團的工作室,裡頭展了各式各樣有關東勢的文史紀錄,包括百歲產婆、土地龍神、朱阿貴校長等等故事。哲銘講師一路與我們介紹各式各樣的農作以及其相關知識,途中還獲得了由調查團提供的點心,大家在大樹下喝著古早味紅茶與麻糬,國彥老師也採樣了大茅埔土壤,希望研究土壤含碳量分析並建立起農地含碳量GIS資料庫。緊接著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行程,因爲當天又恰好碰上水圳工程停水,有機會在祭拜水利伯公後,赤著腳進到穿龍隧道,走到後面還藏著一隻蝙蝠,是個很有趣的經驗。最後,哲銘講師的姨婆還送大家橘子吃,夕陽照著大家,在神木前面,大家互相分享今天的心得,期許透過第一次田調,讓師生對東勢有初步的了解,也對將要製作的專案更有想像。

2024.05.04 () 田野調查

講師:石岡梅子屋工作室 劉佩蓁講師、大茅埔調查團 劉志永講師

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