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能力關鍵不僅只在於個人知識,未來更著重於是否能善用情境所提供的資源,進一步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整合科技資源的能力。
長期以來教育部都在強調整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美感(ART)、數學(Mathematics)、商業經濟(Economics)、閱讀(Reading)與口說(Speaking)相關跨科際整合學習的概念,教學內容導向不再限制在校園內也擴及社會及職場的議題。因此在教育學習上需要做改變,強調步驟的邏輯性以及實用例子來實作的教導方式,並導入目前職場上不斷強調的「No code或是Low code」軟體工具操作,更合適來培養跨域運算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在「跨域溝通」與「科技應用」之間游刃有餘,以期達到職場期待的專業特質,提昇未來職場亮點及競爭力,從中也引導學生自我省思、規劃未來與自我學習符合將來職場的路徑。
課程架構上首先由全校性選修的通識課程中規劃全校性的「基礎資訊應用課程」選修且分為四大類:基礎程式設計課程、行動裝置設計課程、人工智慧證照課程、機器學習軟體實作課程。其中前兩門通識課程涵蓋教育部推動大學「程式設計及運算思維」的理念,含有程式邏輯基本概念,以實際的企業問題導引學生利用程式來解決問題,間接培養學生的推理及邏輯思維能力。後兩門通識課程主要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的培育,讓人工智慧的基本觀念與應用場域能夠更加普及到各院系所,並透過基礎證照的培訓養成以及無程式碼的開發體驗,讓非資通訊領域的學生能更為接受並廣泛使用。
在學程的設計上後續的跨場域專業選修(十二門課程),學生能自主依照興趣進行延伸修讀,輔助其將『學』(理論知識)與『術』(實務經驗)整合在一起,增加未來就學與就業競爭力。
「跨科際智慧應用」學分學程與微學程的學習進路圖如圖所示。首先以全校性選修的通識課程為基礎課程,在學分學程的設計上,我們鼓勵從全校性選修通識課程(四門)中選擇兩門當必修;對於微學程來說,學生可以選擇一門通識課程當作必修。後續的跨場域專業選修分成以下跨域特色課程: 數位行銷人才養成、外語與科技跨域人才養成、商業數位創新人才養成、人工智能法律人才養成,學生能自主依照興趣進行延伸修讀,學分學程的取得必須跨場域學取六門專門特色課程,微學程則單一選取一場域三門專門特色課程進行修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