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調漲對基層勞工來說是福音,但對資方來說預告著成本增加,反而可能減少人力,傷害到基層工作的機會。2021年諾貝爾獎得主Card就是透過自然實驗來證明基本工資不一定會影響失業率,但實際上基本工資的實施,除了薪資還受政策、勞工與產業類型等影響,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
受到疫情衝擊,不少企業開始提升生產自動化的程度,某些類型的工作需求減少,但也因應自動化產生新的工作類型,勞工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跟上腳步,保證自己的就業,得比過去更努力進修專業。
國際移工能補上台灣某些職業的勞動力缺口,但國際移工來台之前,就得先面臨被仲介狠削一筆的難關。順利來台之後,其工作環境與內容也常常被剝削,保障也不比臺灣本地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關。臺灣因較廉價的國際移工而獲利,但可能並沒有給他們合理的承諾與保障。
透過影片解釋的方式,重新梳理「景氣」包含的意義,而不同的經濟學家對景氣的波動解釋也不同,有些學者認為景氣波動有他自己自然調整邏輯循環,不應隨意干涉;另一派則認為景氣波動一定是因為某些特定事件,而我們可以對其採取措施。兩種不同的解釋會導致在面對景氣波動時有不一樣的決策。
臺灣的失業人口因為疫情增加許多,屬於一種結構性失業。不少人因為疫情無奈停業與失業。這時政府提供的疫情補助、失業津貼以及各種媒合就業的措施,就是必要的幫助。同時也可以從影片中知道,政府透過安心上工的短期打工方案,提供一些暫時停業的人打工的機會,例如疫苗施打站行政與消毒人員等,補充了因疫情而產稱的特殊勞動需求。
臺灣平均的學歷程度高,但真的鑽研多年拿了碩、博學位後,職場上卻沒有心儀的專業職缺與薪水,不少人因此遲遲未踏入職場,或者轉而發展與所學完全不同的就業道路,但卻面臨著與年齡更小的人一同競爭的難題。
從鄉村銀行瞭解鄉村銀行的概念。微型金融因為鄉村銀行的出現逐漸流行在各個開發中國家。不過現今微型金融比起一開始當初設立是為了扶持窮人脫貧,更多是追求利潤為目標。不少人試圖以向微型金融借款脫貧,但其實微型金融的利率頗高,開始借款之後,不但沒有脫貧,反而加劇貧窮問題。
最一開始的金融市場是由需要借錢的人與有存錢的人之間的供給需求而產生的,隨著時間演變,因應不同種類的需求產生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市場,但最主要的功能仍是提供資本的轉移。
回顧最早貨幣的出現,衍生出銀行來儲存貨幣,並且銀行藉由收款與放款之間的空間創造更多收益。
當存貸遇上FinTech—「P2P借貸」的誕生!聽說年輕人都這樣借錢?P2P借貸到底是什麼?|《Cheap教你金融科技力》EP 9|台灣金融研訓院
網路借貸其實還能細分成很多模式,最傳統的模式平台只提供訊息與服務,不涉入撥款,但還有資產負債表、發票交易、保障收益與公證等方式。各個國家發展網路借貸平臺的規模與規範也不盡相同。
人們對相關的風險認識不深,政策對網路借貸的規定也還在完善,中間就多了很多危險。中國P2P曾經風靡一時,各方借貸平臺為了搶奪客源,紛紛推出不可能的信用風險擔保,但中國政府試圖建立P2P的監管體系時,許多平臺業者自知根本無力負擔這些借款擔保,爆發跑路潮,許多民眾求償無門。
中央銀行業務與編制介紹。
央行保管了外匯存底,但實際上外匯存底是用來作什麼的呢?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外匯存底?實際上,外匯存底就是新台幣的擔保品,央行可以使用這些擔保品來控制匯率,避免過度的通貨膨脹。
商業銀行需要有存款準備金以應付民眾提領需求,多的才能拿去投資、放貸。除了保證銀行有錢給民眾提領不至於發生擠兌,另外也是央行拿來影響市場整體資金的工具。
政府影響經濟的手段,除了貨幣政策以外,還有「財政政策」。政府很難單靠央行的貨幣政策來達成目標,通常會採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或促進經濟發展。
都是寬鬆政策,量化寬鬆與一般的寬鬆政策有何不同?量化寬鬆其實一系列的買債行動,例如美國聯儲會通過買債的商議後,各家企業會發行債務,由國家購買,這些債務的彈性和優惠空間大,而之後一連串的乘數效應就和寬鬆政策產生的結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