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心運動始於2018年11月法國民眾不滿政府提高燃油稅,後續演變成中下階級抗議政府放任貧富差距擴大。黃背心的象徵甚至擴散到歐洲各國,引發各國人民響應。
想一想:為什麼#MeToo運動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引發大量關注?透過網路串連的社會運動,可能帶來什麼好處與風險?
參考答案:(1)社群媒體讓有相同經驗的人可以形成同溫層,並團結發聲、形成輿論。(2)網路可以快速擴散消息、動員集結,民眾透過網路參與社會運動所付出的成本也較低,但也可能因為資訊查核不易,造成謠言與網路公審的問題。
1990年3月,9名大學生前往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萬年國大」自行延長任期,開啟學運的序曲。後續號召到最多6000人同時集結靜坐,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學運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也成為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關鍵。
想一想:試著用「資源動員論」與「政治機會論」兩種觀點分析,為什麼野百合學運可以成功達成訴求?
參考答案:從資源動員論來看,有學生團體領導籌畫並維持民主秩序;從政治機會論來看,當時臺灣社會剛解除戒嚴,邁向民主化,政府對社會運動的態度並未嚴格禁止。
2014年3月18日學生與公民團體因抗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立法院強行通過審查,遂闖入並佔領立法院,訴求退回審查。這場運動引起國際關注,後續並促成第三勢力政黨的興起,改寫臺灣的政治版圖。
法國員工曾妥協簽訂與公司共體時艱的契約,為挽救公司的生存,保障未來五年的工作權。然而,當企業違反約定,決定將公司關門大吉,由勞倫特引領的一群員工組織,決定抗爭到底。
2019年3月香港民眾因不信任中國司法制度,要求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從一開始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激烈的警民流血衝突,香港政府的強力鎮壓也預示著中國逐步收緊香港「一國兩制」的民主政治空間。
想一想:除了反對《逃犯條例》之外,還有什麼潛在的原因,引發香港民眾參與反送中運動?
參考答案: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中國對香港的影響力逐漸增加,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受到動搖。而近年香港高通膨、貧富差距擴大、向上流動困難,也讓港人對香港前景感到失望。
1980-1990年代,原住民族發起多次抗爭,要求政府返還土地權利。原民臺節目「部落大小聲」回顧30年前的「還我土地」運動,探討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的緣起與影響力。
想一想:婚姻平權運動採取了哪些體制內/外的策略?社運團體屬於壓力團體嗎?
參考答案:(1)體制內:推動婚姻平權相關修法、提出公投案。體制外:號召民眾上街遊行、推廣訴求與理念。(2)相關社運團體代表特定群體的利益,為了推動修法,向立委遊說,因此屬於壓力團體。
想一想:關廠工人被老闆惡性倒閉,為什麼後來要向政府抗爭?雙方爭執的關鍵:「代位求償」是什麼?
參考答案:(1)工人遭資方惡性倒閉,退休金與遣散費求償無門,當時政府推出「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創業貸款」,幫助關廠工人度過難關。後來政府要求工人償還貸款,但工人認為此舉違反當初勞委會承諾的代位求償精神,因此抗議。(2)關廠工人認為政府雖給予貸款補助,其意義應為代替資方支付退休金與遣散費,後續政府應向資方求償,而非要求工人償還款項。
2016年6月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因不滿華航空服員勞動條件惡化,對華航發起罷工。罷工持續三天勞資雙方即達成和解。此事件是國內首例空服員罷工,也是自2011年勞動三法修法賦予罷工權後,首次實行罷工的案例。
因前次華航罷工的成功案例,2019年6月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對長榮航空發起罷工,並提出八大訴求,希望能改善長榮空服員的勞動條件。勞資雙方歷時17天才達成協議,結束罷工。
想一想:美國RCA公司來台設廠的時間,台灣正處於哪個社會轉型的時期?除了環境污染之外,這場運動還有哪些可能的社會不平等交織其中?
參考答案:(1)1970年代臺灣正處於工業化時期,許多人進入製造業成為勞工階級。(2)由於當時女性工資比男性低廉,RCA公司招聘大量女工,背後交織著性別與階級不平等。
《前進》紀錄片,透過影像回顧與比對,訪問當時的紀錄者與抗爭者,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台灣近30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例如:鹿港反杜邦、李長榮化工抗爭、反核、反六輕、反國光石化、反空污等議題。
簡介物價上漲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斷物價上漲多或少。
委內瑞拉的惡性通膨來源於印製過多鈔票,而委內瑞拉需要大量印製鈔票來應付財務困難的局面,是由政治鬥爭、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等面向的問題組成。
Time code 16:16-28:30
想一想:課本中有提到新臺幣是因為當年印了過多鈔票導致嚴重通膨而發行,但實際上通膨不一定只因為單一理由,請參考影片,試著提出其他導致1949年臺灣物價通膨的因素。
參考答案:
當時中央政府仍在中國大陸打仗,臺灣政府墊借大量資金以供應軍政經費,並放款給國營企業,可說是政府軍需硬生生地拉高了對各種產品的需求,但後續因為無法短時間內提高稅收償債,而開始大量印鈔。
戰後民生蕭條,百廢待舉,生產要素、物資都供應不足,價格水漲船高,可推測有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
想一想:可配合歷史教過的臺灣戰後經濟發展史,觀察臺灣在不同的時期的GDP增長,並注意經濟成長率有波動、大幅上升或下降時是否有發生特殊的事件?
參考答案:
政府於1950年代推動加工出口,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十大建設,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後扶植高科技產業轉型,都是影響臺灣經濟成長的大事件。
除了大麥克指數,經濟學家也利用內褲、口紅等商品向大眾展現易懂的經濟趨勢,說不定我們也能從臺灣特有的消費習性,推出珍奶指數、雞排指數來觀察臺灣經濟、消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