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語譯→打開《隨身讀》,對照文言文段旨、段析與語譯
2. 練統整→寫寫《課文統整學習單》,掌握課文文意
3. 找重點→利用《學習講義》,歸納課文重點
4. 做檢測→試著寫寫《語文養成習作》的題目,挑戰自己的能力
5. 趣思考→觀看有趣、與生活相關的影片,透過延伸思考問題,練習分析資訊與說明觀點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影片中教練帶著學生划入宜蘭大湖溪,他們所見畫面與感受可與課文的哪一段相呼應?
2.為什麼當地人反對整治宜蘭大湖溪?請舉出幾個理由。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可呼應第7段中「不鬧大水的時候,冬山河及其支流堪稱風情萬種」,以及第8段中提到的「河川自成一豐饒世界」、「如果成長過程未曾與一條河共舞,那童年近似坐牢」等感受相呼應。
2.(1)溪流水泥化會破壞溪流原有的生態。
(2)人工整治後的溪流,使人跟河之間沒有交集。
(3)可能會影響附近水域,導致湧泉及水圳消失。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恆毅力」指的是什麼?
2.如何培養恆毅力?
3.如果〈勞山道士〉中的王生要培養恆毅力,他欠缺哪些面向?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指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能夠咬緊牙關撐過去。
2.(1)興趣:必須喜歡正在做的事。
(2)練習:必須全心投入,不斷尋求進步。
(3)目的:必須深深相信你正在做的事很重要。
(4)希望:指能夠面對任何處境的毅力。
3.王生只對求道有「興趣」,但卻沒有誠摯的「目的」,他只求速成之術,沒有修道的志向。同時,他更缺乏「練習」與「希望」,不願投入大量時間來累積自己的能力,在中途受挫時就放棄練習,無法持續努力。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片中所提到的「有效的利他主義」,其內涵為何?
2.在演講的最後,他提到有人認為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其實也拯救了自己的生命。這種想法和課文最後一段有哪些相近之處?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人在感性的同情之外,還必須運用大腦的理性,讓自己在同情時,也能透過理性的方式採取行動,解決問題,達成幫助他人的目標。
2.與課文中「生命的破碎原來是為了給予,生命的破碎原來是為了祝福別人、更祝福自己」的概念相似,因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到意義與充實。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此歌曲與〈旅夜書懷〉的主角雖身處不同時空,但所遭遇的情況有何相同之處?
2.歌曲中的主角因為現實的打擊,發出「或許我根本不屬於這裡,早就該離去」的感嘆。這種心情和〈旅夜書懷〉中的哪句相近?請說明理由。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皆飄泊他鄉,因理想尚未實現而內心受挫。
2.(1)「官應老病休」一句。
(2)杜甫在現實中懷才不遇,無法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所以發出自己老病應該退休的感嘆。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這首歌是在表達什麼樣的主題?
2.歌詞中提到「雨下整夜 我的愛溢出就像雨水/院子落葉 跟我的思念厚厚一疊」,此處「雨」的意象與課文有何異同?
3.整首歌的情感氛圍與課文有何不同?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表達戀愛的甜蜜以及對對方的思念。
2.(1)同:都透過「雨下整夜」、「雨水滿溢」的形象,寄託情感滿溢、連綿不絕的心情。
(2)異:〈七里香〉中的「雨」象徵愛意,而課文中的「雨」則象徵思念與孤寂的感受。
3.七里香中的情感是輕快甜蜜的,課文營造的情感是淒涼惆悵的。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影片中整理了哪五個畢業後不常與朋友聯繫的因素?
2.你覺得黃庭堅和黃幾復在聯絡上遇到了以上的哪個難關?兩人是如何克服使感情得以維繫?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1)距離:因為相隔遙遠而難以相聚。
(2)很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與行程安排。
(3)有了新朋友:和身邊的朋友分享事情比較方便。
(4)生活圈不一樣:和身邊的人比較有共同話題。
(5)人都會變: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2.(1)他們主要遇到「距離」的考驗,使得他們難以相聚和聯絡。
(2)儘管相隔兩地,但兩人都有同樣的際遇,使得他們常常彼此牽掛,互相安慰。
看完影片,試著回答問題:
1.影片中提到哪些對臺灣文化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種、移民及政權?
2.所謂的「臺灣文化」是什麼?浸淫於「臺灣文化」中的人們,在面對不同文化的人、事、物時,具備怎樣的態度?
(按右方箭頭看答案)
1.影片中提到對臺灣文化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種、移民及政權有: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原住民、清代閩粵移民、日本人、一九四九年來臺的各省漢人、東南亞移工。
2.所謂的「臺灣文化」,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因為長期身處在多元文化的社會,因此在遇到不同文化的人、事、物時,人們懂得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