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活性劑淋洗整治非水相液體(NAPL)有機物污染場址之設計及操作
界面活性劑強化移除含水層NAPLs污染之整治技術(surfactant-enhanced aquifer remediation (SEAR)) - 基礎介紹、應用、限制
SEAR整治應用設計及規劃工具
SEAR整治案例介紹、經驗傳承、發展趨勢
日期/113 年 8 月 2 日(五) 13 : 00 - 16 : 00 (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環工大樓409教室)
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石油及地質工程學院 講座教授
Professor Shiau,Bor-Jier (Benjamin) Ph.D., P.E.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地球物理探測調查技術
淺談地電阻探測方法 (含現場實作)
地電阻探測方法介紹
地電阻探測方法實作
地電阻資料分析
日期/113 年 4 月 26 日(二) 13 : 00 - 16 : 00 (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環工大樓409教室)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郭治平 教授
日期/113 年 1 月 23 日(二) 13 : 00 - 17 : 00 (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環工大樓409教室)
Scott Crawford, M.Sc, PE
Professional Engineer / Loureiro Engineering Associates, Inc., USA
🇺🇸
主題 1. 加熱輔助土壤氣體抽取法和氧氣生物曝氣技術整治氯化苯污染
主題 2. 化學氧化法應用於污染整治的20年設計經驗分享
主題 3.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整治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講師:梁振儒 特聘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土壤氣體抽取法(Soil Vapor Extraction, SVE)為處理地表下未飽和含水層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整治技術之一,其原理係透過在未飽和含水層抽取土壤氣體,迫使土壤氣體流動並夾帶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遷移至地面上再加以處理。該技術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VOCs,在應用上也經常搭配現地空氣注入法(In-situ Air Sparging, IAS)使用。SVE 藉著其操作簡易、價格便宜等優點,往往於整治設計時被優先考量使用的技術。
講師:盧明俊 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現地化學氧化法(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為國內有機物污染場址最廣為採用之一項技術,因此對於不同ISCO氧化劑之基本化學及對應之整治技術設計、規劃及施作,各整治工程公司對必要之ISCO應用資訊需有充分之理解,期能有效施作ISCO工法。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為ISCO中常見之氧化劑,其含有過氧基-O-O-的化合物,可搭配過渡性金屬催化劑(例如亞鐵離子)等所轉移之電子以生成氫氧根自由基(HO•),即熟知之Fenton反應,藉以加速有機污染物之降解。
講師:林逸彬 教授 / 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現地化學氧化法(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為現今 國內有機物污染場址最廣為採用之一項技術,然而ISCO於應用上涉及到不同氧化劑之基本化學及對 應之整治技術設計與規劃,因此整治工程公司對必要之ISCO資訊應有充分之理解,方可有效施作並 達到預期之整治成果。
臭氧為一氣態型式之強氧化劑,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之應用上,有別於傳統液態ISCO氧化劑之應用考量,其反應過程需探討氣/液或氣/固相間之質量傳輸,以達到有效破壞污染物之目的。
講師:梁振儒 特聘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現地化學氧化法(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為國內有機物污染場址最廣為採用之一項技術,因此對於不同ISCO氧化劑之基本化學及對應之整治技術設計、規劃及施作,各整治工程公司對必要之ISCO應用資訊需有充分之理解,期能有效施作ISCO工法。本次課程針對過硫酸鹽(persulfate)應用化學的原理進行深入介紹。透過國內外學者專業學理知識背景,搭配業界污染場址調查現況及實務整治經驗回饋,將有助於促進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之發展,整合現有研究資源與技術,鏈結產業界技術應用與現有之專業學研技術,可達到產學界相互交流與合作,拉近學用之落差。
講師:郭家宏 教授 / 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目前針對受重金屬污染之土壤整治方式,焚化法(Incineration)為能快速且節省成本的高污染土壤處理程序;針對有機污染物而言,焚化法可快速的將其破壞分解但對於高溫焚化後產生之重金屬、酸性氣體與飛灰等焚化過程之衍生物排放則無法去除,必須倚靠後續空氣污染防治設備加以收集、處理之;如何有效維持有機污染物在高溫下的高效破壞率,又能同時兼具控制重金屬排放逸散及降低其溶出特性將是受污染土壤進行高溫熱處理的一種挑戰。
階段性的控制燃燒處理溫度可預期獲得同時處理受污染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並控制重金屬的排放,採用低溫雙階段流體化床焚化爐 (Low temperature two-stage fluidized bed incinerator, LTTSFBI) 應用於受污染土壤的熱處理過程,利用兩座流體化床分別控制其處理溫度;能有效維持有機污染物在高溫下的高效破壞率,又能同時兼具控制重金屬排放逸散及降低其溶出特性,降低後續空氣污染防治設備的負擔。
講師:陳谷汎 教授 / 國立暨南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本技術藉由生物可分解黏合劑的應用,將過硫酸鹽粉末製作成藥錠,以提供地表下氧化劑長期釋放之來源。技術應用時,將藥錠投入整治井中,地下水緩慢溶解藥錠過程中將使過硫酸鹽持續釋放,處理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本技術適用於地下水流速較快或滲透性不佳之地質,除可達到緩慢釋放氧化劑之目的外,黏著劑亦能夠於現地被分解,使其應用後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為對環境無負擔之綠色整治技術。
講師:梁振儒 特聘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過氧化氫及過硫酸鹽為含有過氧基-O-O-的化合物,可搭配過渡性金屬活化劑或催化劑(例如亞鐵離子)等所轉移之電子以生成氫氧根自由基或硫酸根自由基,藉以加速有機污染物之降解。鐵活化過氧化物之反應系統中,如何維持鐵離子以亞鐵型態存在,為此氧化反應系統之關鍵因 子,適切之螯合劑搭配二價鐵,可使二價鐵離子於 不同之反應環境維持二價狀態。
講師:梁振儒 特聘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傳統現地化學氧化法(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採用高壓注入溶液方式將氧化劑導入土壤及地下水中,但因含水層異質性的因素,遇到土壤滲透性較低之細質地土壤,例如:坋土、黏土時,會造成氧化劑傳輸上的限制,更甚者當注入之氧化劑溶液接觸此類細質地土壤時,因溶液會遵循最小阻力路徑傳輸形成優勢流或阻力較大時溶液從注入井中溢出,造成氧化劑無法有效傳輸至目標污染物區域以氧化降解污染物。為克服此化學氧化劑傳輸之困難,藉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包覆化學氧化劑,利用分子擴散作用(Diffusive transport),使化學氧化劑緩慢釋放於環境中,進而達到延長氧化劑釋放的時間、控制氧化劑於環境中的濃度及增加氧化劑的使用效率等作用,使氧化劑擁有足夠的時間,緩慢且均勻的傳輸至目標污染區域。
講師:張坤森 教授 / 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由於環境中土壤多具有表面電荷(此與土壤礦物種類、風化、同構置換、矽鋁層型態、土壤 pH值等有關),故電動力系統中帶電荷土粒間之土壤孔隙流體,即因電動力之電場梯度產生「電滲透(electroosmosis)」。
而多數環境中土壤表面淨電荷為陰性,故土壤孔隙水易流向陰極,如此將有利於攜出離子及非離子型態之污染物。本創新之電動力整治重金屬污染土壤之系統與方法,為開放性之反應槽體,可處理較密閉性槽體量體較多之土壤,亦可在整治過程中易於監測土壤電位等之變化;此外,本創新方法可在不添加化學輔助液下,因土壤區接近陽極區,故可充分應用陽極區水電解產生高濃度 H+離子,酸性前緣流向陰極前必經過土壤之設計,使 H+離子與土壤重金屬產生離子交換及溶解反應,達到重金屬自土壤移出之目的。
講師:袁菁 教授 /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電動力三維現地模型土壤整治系統包含電動力土壤整治裝置、採樣檢測裝置及三模模型產生裝置,一種電動力三維現地模型土壤整治施作方法包含:利用該電動力土壤整治裝置對土壤體執行污染物去除處理;在執行預定時間後,完成獲得已處理土壤體;利用該採樣檢測裝置以數個檢測點執行採樣及分層檢測該已處理土壤體,以獲得數個檢測數據;及該利用三維模型產生裝置將該檢測數據建立三維土壤整治模型。
應用範圍:本技術「三維現地模組裝置及其施作方法」除了適用於土壤及地下水整治,且可應用於大多技術不適合處理之黏土層污染,故具有產業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