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溯源至漢墓帛書與楚墓竹簡,《道德經》是後人改編。

《老子》約5千6百字,當時蒙恬和蔡倫均未出生,但已有「古筆」,故可能刻或寫在竹簡、布帛上,且秦未統一文字,疑以周朝官方文字書之,因此後來傳抄時各自解讀文字。譬如大器「免」成、唯「迤」是畏、盜「杇」、以「畸」用兵、治大國若「亨」小鮮、道者萬物之「注」也、味無「未」......等,一字之誤即扭曲老子的思想,不可不慎。

「德」之古字為「直心」(直上心下),歷代書法家在「心」上均無「一」,到了清朝才在「心」上多了一個「一」。本著《五十易老》借用古字「悳」來闡述《老子》的玄德,寓意深遠啊!

《老子》第1節 「直心」為德,直指「本質」的心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自以為有德,才是真正有德。下德自以為有德,其實是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崇德,順應自然不妄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崇仁,有所為而沒有慾望目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崇義,有所為而且有欲望目的。)

上禮,為之而莫知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矣。

(崇禮,有所為而得不到回應,就會進一步舉起手指揮別人,所以悖離大道。)

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淪喪則崇德,德淪喪則崇仁,仁淪喪則崇義,義淪喪則崇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禮在忠信衰落之後,是動亂的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前面所講有所為與有欲望目的之識見者,是大道的枝末,是愚昧的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因此大丈夫要崇德尊道,直指本質的心。)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節 回歸「道」本質的質樸無華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自古得到道的本質的,天因此而清明,地因此而安定,神因此而靈妙,谷因此而充滿,侯王因此而成為天下的表率。)

其至之也,

(物極必反,)

謂天毋以清將恐裂,

(一直天晴而沒有陰雨,天下恐怕將會乾裂。)

謂地毋以寧將恐廢,

(土地一直安定而沒有循環風化侵蝕腐敗,地上恐怕將會沒有生氣。)

謂神毋以靈將恐歇,

(神一昧的靈妙,任何人都有求必應,譬如每個人都健康長壽不會死,那麼神的靈妙恐怕將會失去效用。)

謂谷毋以盈將恐竭,

(谷一直充盈,恐怕很快就會塞滿。)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

(侯王一昧的追求尊貴高顯,恐怕會導致垮台。)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因此卑賤是尊貴的根本,低下是高顯的基礎。)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但是侯王自稱「孤寡不穀」並不是卑賤的根本。要有實際作為,而不是只會說。)

故致數譽無譽,

(所以獲得更多的車馬來高顯尊貴並不會得到好的聲譽,)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因此不要像寶玉顯現自己的尊貴,而要像質樸無華的石頭。)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節 道的「本質」,無以名之,成就一切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

(廣學的知識分子接觸「道」,勤勉地實行。)(但如第2節所言,一昧地「毋以」無休止下去,恐將「物極必反」。)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一般的知識分子接觸「道」,似有若無,執行不確實。)

下士聞道,大笑之。

(沒有接觸知識的人聽到「修道」就哈哈大笑。)(謂我自然,與道無關。)

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不笑,不足以修道。所以前面才說「上德不德」、「前識者愚之首」、「其至之也」,也就是說:)(正言若反)

明道如昲,進道如退,夷道如纇,

(清明的道好像黯然無光,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凹凸不平,)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

(崇德好像山谷接納一切,率真誠實好像接納一切羞辱依然坦蕩,廣大的德行好像永遠都給不夠,)

健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

(不懈怠的修德看似在偷懶,質樸無華看似沒有變化,四方廣大看似沒有邊際,)

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器物的「空」會有更大的用途,最大的聲音是心中認同的聲音,風雨水土等大自然的形象不斷變化,)

道褒無名。

(道的本質廣大無以名之。)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也就是說道成就了一切。)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節 德(直心)由道的本質而來

反也者,道之動也。

(道的運作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的作用顯現在柔弱順其自然。)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由實體繁衍而來,這實體萬物原來是不存在的。)(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以上,由道悟德。直心為德,直心領悟道的本質。)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節 德的根本(學父):強梁者不得其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的本質,化生陰陽,陰陽和合,繁衍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陰陽相輔相成,沖虛與實體和諧共生。)(虛實和諧)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少而無父、老而無夫,農作物沒有收成,是天下人所厭惡的,而諸侯國君用來稱呼自己。)(虛實相反)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引發戰爭,使天下人的父親、夫婿死於戰場,加上戰亂農作物歉收。諸侯國君卻用「孤寡不穀」來自稱,名與實不符。)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諸侯國君如能減損自己的慾望才能利益天下人,反之,諸侯國君若增益自己將使天下人受災受苦。)

故人之所教,亦依而教人。

(所以從人世間領悟這樣的道理,也依樣教導給大家。)

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也就是告訴大家《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治國要學習道體沖虛,萬物和諧共生,反之,強求滿足利益者將導致災難。我把這句話當作學說的基本信條。)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節 心至柔亦至堅,放下我執才能「直心」領悟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道體沖虛,柔弱的作用化生萬物。人的心也是一樣,一念之間即能改變際遇。 )

(第5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節 弱也者,道之用也。)

無有入於無間。

(意念的傳達心領神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我因此知道順其自然減損慾望目的的好處。)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若無法領會,說再多都沒有用。如果硬要達到慾望目的,結果未必如願。但是這道理天下人很少能領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7節 只有心「知足」、「知止」才近乎德

名與身孰親?

(名聲與身體哪一種和自己的關係較密切? )

身與貨孰多?

(身體健康平安與獲得財貨哪一種對自己比較重要? )

得與亡孰病?

(得到慾望與迷失自我哪一種會使自己苦惱? )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慾望會耗費精神財力,甚至損害身體的健康平安 。患得會導致患失,除了心神不寧也可能引來火災盜賊等危難。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所以減損欲望,不汲汲於求取名聲才是愛自己的身體。知道節制欲望適可而止,不營營於追求財貨才能避免危難。)

可以長久。

(愛護自己的身體,生命才能長久。)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8節 清靜才能「直心」,接納道本質的一體兩面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最大的成就如同道的運作從生成到衰敗,因為有衰敗才能循環不已。人生的修養則要減損慾望,雖然若有所失,但是才能長久。 )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 )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最大的滿盈如同道體廣納萬物卻看似沖虛若空,正因為沖虛才能無窮無盡的生長萬物。人心的修養也要虛懷若谷才能包容一切。 )(依此類推,接下三句,人生在世~ )

(第5節 沖氣以為和。 )

大直如屈,

(好像委屈放棄虛名降低身分,卻能夠不招惹人事禍端而率直的生活,這才是最大的平順。 )

大巧如拙,

(好像笨拙的不知爭名逐利,卻能夠巧妙的避開羞辱和災禍,這才是最大的靈巧。 )

大贏如肭。

(好像損失了名聲和虧損了財貨,卻保有身體的健康平安,這才是最大的盈利。 )

趮勝寒,靜勝炅,

(趮者不靜,動來動去可以戰勝寒冷;身體動了會發熱,只有頭腦冷靜下來才能得到身心的舒坦。 )(此二句從切身感覺的體悟,返回論述道的本質,接續清靜~ )

(趮,意為急切、急躁,比單純活動讓身體發熱多了一層意思。環境的冷未必能夠使心態冷靜下來,只有內心清靜才能夠消除煩躁。)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道體不分寒暑,清靜隨順自然而生化萬物循環不已。人當效法道的本質:若缺、若沖、如屈、如拙、如肭,單純的不加以干擾 ,則可以成為天下的表率。)

(第2節 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9節 百姓滿足,才是統治者真正的滿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侯王能夠真正領悟百姓的孤寡不穀而不引發戰爭,退下來的兵馬可以務農。)

(依老子的思想,該有的戰備還是要有。後面的章節會說得更清楚。)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當侯王引發戰爭造成百姓孤寡不穀,不只公馬戰死在沙場上,連母馬都備戰而發生在戰場上生小馬的事情。)

罪莫大於可欲,

(有能力展現慾望的人可能勞民傷財而犯下民不聊生的大罪過。)

禍莫大於不知足,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不知足不僅傷害自己的身心,還可能禍及家庭、邦國。)

咎莫憯於欲得。

(所有的苦痛都是來自於貪欲的過錯。)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因此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慾望,百姓才能安居足食,國家才能長久安定。)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0節 鑑古知今,鑑往知來,修身自省不外顯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要讀書啊!鑑古知今,鑑往知來。要學習道體沖虛卻輔生萬物,從而領悟治天下的道理。)

(春秋戰國時外界的論說百家爭鳴,莫衷一是。老子的絕學並非不要學習,而是要超越學習。老子的棄智也並非不要智慧,而是不要用巧智來滿足慾望。絕學和棄智在後面的章節會有說明。)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要修身啊!自處卑下能容,柔弱不逞強,知足知止,清靜無欲,從心領悟道的本質。反躬自省,直心為德,以近於道。 )

(從前面1~9節歸納而來。)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走出門和從窗戶看出去是指顯露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省察他人,會離道的智慧越來越遠。)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所以治天下的聖人不會顯露聰明才智以招來諸子百家的爭論,只是修身崇德尊道,無為而無以為,以為天下正。)

(不行而知,即是「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見而明,即是「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1節 尊道崇德損之又損,無事以取天下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讀書學習,認識的知識會越來越多。修身崇德尊道要不斷減損慾望、放下身段、清靜而達到質樸無華。 )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知足知止,聞道修身要不停地減損做作的欲念,最後達到不做作,崇德順應自然不妄為。)

取天下也,恆無事;

(減損慾望,順應自然不妄為,才能真正做到不帶給百姓「孤寡不穀」, 不給百姓生事,百姓自然就會歸附。 )

(老子用「取」天下,而非「平」天下。「取」之意為聖人無欲無為而百姓自然歸附。)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侯王如果展現慾望的能力,甚愛、多藏,則勞民傷財,甚至於戎馬生於郊,民不聊生。)

(第一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2節 生物多樣性,德善德信不做作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道褒無名,無所謂善與不善、信與不信。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輔生萬物而一笑置之,不加干涉。聖人尊道崇德,直心體悟道法自然,如同道體包容萬物般,包容所有百姓的心,不妄自以自己的心去凌駕百姓。)

(第3節 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上德如谷,廣德如不足。生物多樣性,無善惡好壞的區別。 )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大成若缺,大器免成。萬物按照時序或隨意,不管有用或無用,都聽從而不懷疑,任其更迭盛衰。 )

(信,有確實、隨意、聽從、不懷疑的意思。 )

聖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為天下渾心。

(聖人取用天下萬物輔生的道理,和諧順服的狀態,廣照天下全部的心。 )

(翕翕:和諧順服的樣子。渾:全部、整個。)

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閡之。

(百姓都是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就受影響,因此聖人要閉塞自己的心不做作,不要企圖去影響百姓。 )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3節 領悟道生萬物自然生滅而不懼生死

出生入死,

(現在的人從出生到死亡, )

生之徒十有三,

(不受限於生活,能夠生存生活無虞的人十個之中大約有三個, )

死之徒十有三,

(受限於生活,忙於謀生只求溫飽的人十個之中大約有三個, )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而百姓為了求生,受徵招因而死亡的十個之中也大約有三個。 )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這是什麼緣故呢?說穿了都只是為了生存而生活。 )

蓋聞善執生者,

(有一種知識傳達善於執行生命的人,)

(蓋,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

陵行不避兕虎,

(在平時的生活中,即使到了山上行走也不會膽怯害怕兕牛或老虎等野獸,)

(兕,有像牛角的野獸。)

入軍不被甲兵。

(在行軍行伍中,即使遭遇正面攻擊或被分散也不會膽怯害怕。)

(被,遭遇,或通「披」,分散。)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

(猛獸的牛角、老虎的爪子、戰爭中的武器對他都沒有用,這是什麼緣故呢? )

以其無死地焉。

(因為他效法道體輔生萬物自然生滅,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4節 大自然造化的玄德:弗為、弗恃、弗宰

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德不德,無為而無以為也。聖人之在天下,德善德信。以上,道體生成萬物,德心清靜無欲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生滅而循環不已。 )

物形之而器成之,

(萬物各有不同的形體,不同的形體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因此萬物尊崇道體的生成,而敬重德心的輔育。 )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然而道體生成萬物,德心輔育萬物,並不是特意有所作為的,而是恆久地任其自然。 )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

(道化生萬物,任其自然繁衍、萌生、長大、茁壯、成熟、休養生息、衰亡重生反復不已。 )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生成萬物卻不占為己有,輔育萬物但不自恃有才能 ,任其生長也不加以支配,這就叫做玄德。)

(接下節,談人的踐行。)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5節 為政者實踐玄德,百姓就可以免除災殃

(本節接續前節「道生之而德畜之」,前節領悟大自然造化的玄德之理,本節進一步談修身的襲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無生有,這始生天下的「無」,可以當作天下的母親。此母親即為「道生之」的「道」。)

(第4節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有生萬物,既知「道生之而德畜之」,就可以知道所生所育之子就是萬物。 )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既然知道萬物以玄德輔育之,又遵循玄德之理而尊道,以上,從瞭解大自然的生滅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就不怕危險了。 )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第14節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不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13節 以其無死地焉。)

(復,再、又。守,遵行、堅持、保持、依傍。沒,無。 )

塞其㙂 ,閉其門,終身不瘽。

(為政者)(不要去省察糾正別人,不要顯露自己的聰明才智,終身都不要汲汲營營的去追求慾望。)

(第10節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瘽,因勞苦而生病。楚墓竹簡本為「勤」,勞苦的事,使擔負徭役、使勞動。)

啟其㙂 ,實其事,終身不復。

(要觀察省視的是,像大自然虛懷若谷輔生萬物般充足富裕民生,終身都不要求回報。)

(實,充足、富裕、充滿、加強,填滿而沒有空隙的。漢墓帛書本為「濟」,救助、助益。)

(事,人類所作所為及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活動。)

(復,回報。漢墓帛書本為「棘」,通行本為了與前句配對而為「救」。)

現小曰明,

(如此不顯露聰明才智,而只把聰明才智運用在造福百姓才是有真正的識見。 )

守柔曰強。

(只是自然的去做,而沒有任何強迫要求,才是真正的有力及竭力造福百姓。)

(第4節 弱也者,道之用也。第5節 故強梁者不得死。第6節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彷彿陽光普照萬物,但是睿智不外顯不造作,就不會殘害萬物或傷害百姓,這就叫做因循常道,也就是貴「玄德」而尊道。)

(襲,因循、繼承。常,固定不變、長久不變的。)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6節 大環境濫竽充數,為政者不應該做壞榜樣

使我𢲞有知也,行於大道,唯迆是畏。

(我要一再提出來告訴你們的是,像走路最怕碰到斜曲而滿溢的河川阻路,實踐大道的時候最害怕人的慾望滿溢橫流。)

(𢲞,通「挈」,提舉。迆,通「施」,斜行;通「迤」,河流歪斜前行而溢出。)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其實大道非常平易,為什麼百姓無法遵循而容易走偏呢?)

(夷,平易、平坦。)

朝甚除,田甚蕪。

(這是因為為政者宮殿越蓋越好,勞民傷財的結果使得百姓的田地越來越荒廢。)

(朝,古代君臣辦理政事的地方。除,古代宮殿前的臺階。)

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積財有餘,是為盜杇,非道也哉!

(還穿著華麗的衣服,配戴銳利的劍,飽食並不斷累積財富,這是做壞榜樣啊!不是為政者該走的道路。 )

(杇,通「竽」,五聲之長者也,竽先則鍾瑟皆隨。)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7節 修道效法大自然的德性,修身以至於取天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善於體悟大道生成萬物而不加以變動,善於踐履玄德輔育萬物而毫不遺漏,如此道生之而德畜之的萬物子孫就可以繁衍生生不息,聖人就可以避免戰爭而能夠長久的祭祀以保有統治者的地位。)

(拔,動搖、改變。脫,漏掉、缺漏。)

(祭祀,春秋戰國時期祭祀代表統治者的合法性,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

修之身,其德乃真。

(以個人修道來說就是不做作,效法大自然的德性自然率真,善執生而無死地。)

(真,自然、本性、不虛假的。)

修之家,其德有餘。

(以家庭修道來說就是不甚愛、不多藏,效法大自然的德性知足知止有餘裕。)

(餘,剩下、遺留、多出的、不盡的。)

修之鄉,其德乃長。

(以鄉里修道來說就是不自恃,效法大自然的德性為而弗恃,尊重彼此,給予大家多餘的空間和時間。)

(長,空間距離大、時間久遠。)

修之邦,其德乃豐。

(以邦國修道來說就是不干涉,效法大自然的德性生而弗有,接納一體兩面,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豐,使厚多、飽滿、富饒、茂盛。)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天下修道來說就是不控制,效法大自然的德性長而弗宰,無為而無以為,無事以取天下。)

(博,獲取、廣大、眾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修之身不做作,看到的是率真,置死生於度外。修之家不甚愛、不多藏,看到的是知足之足,恆足矣。修之鄉不自恃,看到的是廣德如不足,能夠謙卑並尊重他人。修之邦不干涉,看到的是上德如谷,能夠包容一切。修之天下看到的是不控制,聞道損之又損,弗為而成,可以取天下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我怎麼知道天下「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如此呢?就是從這些道理。)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8節 揠苗助長、動氣逞強,會加速滅亡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道生德育而充滿玄德者,可以用剛出生的嬰兒來打譬喻。)

(用「比」當與「如」有所差異。比:親近、打譬喻、仿照。)

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

(玄德者有「道母」的保護,如同剛出生的嬰兒有母親的保護,因此小至毒蜂蛇蠍,大至猛禽野獸都無法傷害他。)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13節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

(玄德者心神極至,如同剛出生的嬰兒雖然柔弱卻能夠緊緊的握住東西;萬物到了繁衍時期會自然展現蓬勃生機,如同剛出生的小男嬰還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但生殖器會自然勃起。)

(精,心神。至,極至。脧,赤子陰也。脧怒,小男孩生殖器勃起。)

(第4節 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6節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

(大自然風狂雨驟陰陽相交雷電霹靂環起,最終趨於和諧,如同剛出生的嬰兒整天放聲大哭卻不會氣逆,是和諧的極至。)

(號,放聲大哭。嚘,氣逆,指氣上行不順。和,調諧。)

(第5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和曰常,知常曰明。

(這種萬物沖虛而趨於和諧的狀態叫做恆久不變的常道,知道常道恆久不變才叫做聰慧。)

(常,固定不變、長久不變的。)

(第15節 現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所以修養玄德者必須保持像嬰兒一般的柔弱稚嫩,因為長大後為了生存漫出的慾望是一種徵兆,過度使用心神會陷入固執而無法順從自然,一旦有能力展現慾望就難以回復嬰兒般純真了,也就是會喪失德性而背離大道,而喪失了道生德育「母親」的保護很快就會消逝。)

(益,增加、漫出,通「溢」。祥,吉凶的徵兆。使,放縱、放任。氣,發怒、憤怒、生物能,指人的情緒或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或人內在的才華或表現於行為作風。強,竭力、固執、不順從。壯,強盛、擴大。老,不嫩的。已,離去、已經、表示過去。)

(第15節 守柔曰強。)

(第5節 強梁者不得死。)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19節 含德之厚者的具體修養,如同玄德是謂玄同

(本節接續前一節,「赤子」畢竟只是打譬喻,本節正論「含德之厚者」的具體修養。)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現小曰明,含德者只做不說,若現巧智則失去德性,不是真正的聰慧。一方面用「赤子」打譬喻可能產生誤解,另一方面道體恆無心,故含德之厚者德善德信,重領悟而非執著於言語。)

(第1節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第6節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塞其㙂,閉其門,

(也就是說,要達到接近「赤子」的狀態,具體的作法是「塞其㙂」:從心領悟道的本質,關閉省察糾正他人的感官,不要企圖去影響他人;「閉其門」:鑑往知來,領悟治天下的道理,但是不要顯露自己的聰明才智,要閉塞自己的心不做作。)

(第10節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第12節 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閡之。)

(第15節 塞其㙂,閉其門,終身不瘽。)

和其光,同其塵,

(然後像陽光普照萬物一樣,把聰明才智運用在造福百姓上卻「和其光」:為而弗恃,睿智不外顯不造作;「同其塵」:把自己看得如同塵土一般,只求孕育萬物造福百姓。)

(第5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第15節 現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18節 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

(第2節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銼其銳,解其紛,

(降低勇往直前的氣概,減損慾望,順應自然不妄為。去除內心的擾亂,和諧順服,廣照天下全部的心。)

(銼,通「挫」,抑制、降低。銳,勇往直前的氣概。解,去除。紛,爭執、擾亂。)

(第5節 強梁者不得死。)

(第15節 守柔曰強。)

(第18節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11節 取天下也,恆無事。)

(第12節 聖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為天下渾心。)

是謂玄同。

(「塞其㙂,閉其門」貼近玄德之「為而弗恃」,「和其光,同其塵」貼近玄德之「生而弗有」,「銼其銳,解其紛」貼近玄德之「長而弗宰」,因此叫做玄同,也就是如同玄德。)

(第14節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

(所以不要直接介入,但也不可以粗心不注意。)(為而弗恃:塞其㙂,閉其門。)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以從他人得到好處,也不可以使人受害。)(生而弗有:和其光,同其塵。)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不可以顯示自己的尊貴,也不可以輕視他人。)(長而弗宰:銼其銳,解其紛。)

故為天下貴。

(因此天下萬物尊道而貴德。)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0節 為政之道:無為、清靜、無事、無欲

以正治邦,

(以道的本質清靜做為表率來治理國家,)

(第2節 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第8節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以畸用兵,

(以屯田務農來富國強兵,)

(第9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畸,殘田也。井田爲正,零田不可井者爲畸。)

以無事取天下。

(以減損慾望不做作、不妄為,不造成百姓「孤寡不穀」,則百姓自然歸附。)

(第11節 取天下也,恆無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我怎麼知道如此呢?)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春秋戰國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忌諱以死為甚。為政者如果妄用兵造成百姓孤寡不穀,這樣子父亡夫死缺乏勞動力、農作物被戰爭肆虐,又要徵收錢糧支援戰事,將使百姓更加貧困。)

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

(為政者若為「盜竽」帶頭做壞榜樣,使百姓跟著嚮往圖利與名,則會導致國家更加昏昧迷惑。)

(器,古代標誌名位、爵號之物。例: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人多知,而何物茲起。

(人們不斷送往迎來的結果,會不斷滋生慾望,然後「甚愛」、「多藏」而終至迷失自我。 )

(知,交往、招待。何,什麼、哪裡、誰。物,我以外的人、事、境界。如物我兩忘。)

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

(不斷展現仿效與物色的結果,就會導致不斷發生偷盜竊取或強取豪奪的事。)

(法,仿效。物,尋找、尋求,如物色。章,文采、花彩,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或通「彰」,表露、明顯、顯揚。)

是以聖人之言曰:

(所以聖人的話就是說 :)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

(為政者效法道體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以為,不特意有所作為,則百姓自然化育而歸於淳厚。)

我好靜而民自正,

(為政者以清靜做為表率,單純的不加以干擾,不成為盜竽,則百姓就不會受誘惑而誤入歧途。)

(第8節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為政者體恤孤寡不穀而不生事,一方面讓百姓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生產,另一方面也不用追徵戰爭所需的錢糧,這樣子百姓自然能夠過著富饒的生活。)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為政者減損慾望,不「甚愛」、不「多藏」,則百姓就不會受影響而能夠自然樸實的簡單過生活。)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1節 物極必反,為政者當民胞物與收斂光芒

其政門,其民屯屯。

(為政者使百姓在家安穩的繅絲編織,則人民自然會聚集歸附。)

(門內有糸,糸為細絲。屯,聚也。屯屯,聚集。)

其政察察,其邦夬夬。

(為政者使百姓在家不斷的祭祀祝禱,則國家很快會分裂崩壞。)

(察,本義是屋檐向下覆蓋,祭祀必天質明,明,察也,故從祭。夬,分決也。)

禍,福之所倚;

(在禍患中,幸福伴隨其中;)

(禍,災害、災難。福,富貴壽考、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倚,隨著、靠著。)

福,禍之所伏。

(在幸福中,災禍隱匿其中。)

(伏,隱匿。)

孰知其極?

(哪裡知道遭遇的盡頭是福或是禍呢?)

(極,盡頭。)

其無正也,

(那沒有一訂的準則啊!)

(正,合於法則的。)

正復為奇,

(萬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衰亡而重新開始,)

(第2節 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奇,單數。)

善復為妖。

(一昧的求好,到了後來可能變成邪惡。)

(善,美善、美好。妖,不正、淫邪、邪惡之人、反常的事。)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人們的惑亂,已經很久了。)

是以方而不割,

(因此對外要把全天下的人民都當作是自己的百姓,不要分你我彼此。)

(第3節 大方無隅。)

(第14節 長而弗宰也。)

兼而不刺,

(對內要尊道貴德,修身使自己的德性如同玉石般雖有稜角卻不會割傷人。)

(兼,通「廉」,稜也。刺,通「劌」,傷也。)

(第2節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直而不紲,

(生活要率真不被爭名逐利的慾望所綁住。)

(紲,拘繫用的繩索。)

(第8節 大直如屈。)

光而不眺。

(彷彿陽光造福百姓,卻不引人側目而招惹事端。)

(眺,通「耀」,看、視、斜視、目不正。)

(第15節 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19節 和其光。)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2節 以耕作做比喻,治國要順應自然並默默付出

治人事天莫若嗇,

(取得天命治理國家的道理沒有比得上用耕作的事來表示貼切。)

(莫,沒有。若,比得上。嗇,耕作的事。通「穡」,收獲穀物。田夫謂之嗇夫。)

夫唯嗇,是以蚤服,

(單就耕作的事來講,必須順應天時節氣提早做準備。)

(蚤,通假作「早」,早晨、時間提前的。服,用也。服事、職事、從事。)

蚤服是謂重積德。

(每天都要早起以從事農務的準備,就像修道損之又損累積德性一樣,必須不斷除草、翻土......等耗費精力來累積農作物的產能。)

(重,厚也,增加、複疊、再次。)

重積德則無不克,

(累積辛勤的付出之後才有豐收的穀物,肩負著一包包的穀物就像為政者造福百姓的重擔。)

(克,肩也,肩負重物。)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穀物豐收填滿穀倉就像百姓歸附一樣源源不絕。)

(極,房屋的正樑。)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物產豐饒民心歸附就可以成為國家。 )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治理國家效法耕作順應自然,只是默默地耕耘付出,像維護農作物生長一樣愛護百姓的生活,則人民自然會源源不絕的歸附而能夠長久的統治。)

(母,牧也。)

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這就是說耕作的功夫做足了,農作物的根系健康茁壯,就可以大豐收。治理國家也是一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獲得民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

(視,辦理、治理。)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3節 以道立天下,不妨害百姓生活

治大國若亨小鮮。

(治理大國就像祭享少量的鮮肉。)(為什麼呢?)

(若,甲金文象人跪坐,雙手上伸。戰國竹簡表示如同、好像。 亨,古亨、享、烹相通,烹也、獻也、祀也,鬼神享用祭品。鮮,新宰殺之鳥獸肉、新鮮的生肉。 )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因為)(以尊道貴德來治理天下,則死掉的先人不用顯示神靈來庇佑。)

(鬼,人所歸爲鬼,古代對故去的先人亦稱「神」。神,玄妙。)

(第2節 神得一以靈,……其至之也,……謂神毋以靈將恐歇。)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

(並不是說死掉的先人沒有神靈,而是不用擔憂生者。)

(傷,憂思、悲哀。)

(第20節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並不是說死掉的先人不擔憂生者,聖人治理天下也不用擔憂百姓。 )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聖人治理天下順應自然不干擾百姓的生活,沒有需要死掉的先人擔憂的事情,所以不需要用大魚大肉來祭享以求庇佑。這就是以「玄德」輔育萬物的道理來治理大國的「玄同」。)

(故,原因、根由。交,交錯、結交、交往。歸,返歸、返回、歸還。)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4節 治大國以玄德輔育天下,則小國自然歸附

(接第23節治大國之「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治理大國的人,要恩澤擴及天下百姓,就像天下的母親,以「如同玄德」輔育萬物的道理來治理大國,天下的人民才會聚集過來。)

(下流,上位者的恩澤擴及百姓。牝,雌性動物。交,授與、兩性媾合、往來相好、縱橫錯雜、相會的時候或地方、雜合。)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

(雌性動物通常比雄性動物較為克制而不輕浮,這是因為雌性動物是被動追求的,不像雄性動物為了求偶而躁動排除異己,所以和睦相安處於下方而不爭。)

(牡,雄性動物。靚,通「靜」,平和、平靜、靜止、寂靜、不輕浮的、安定不動。勝,克制、制服、超越、禁得起、承受得了。宜,所安也,事情本當如此、相安、和睦、合適。)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大國以恩澤擴及小國,以「玄同」之德性對待,就會得到小國。)

(下,攻克、除去、謙讓、低於、降低身分。取,得到、接收、迎娶。)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

(小國依附大國,就可以尋求大國的庇護。)

(下,投送、稱隸屬於人者、地位較低者。取,接受、尋求。)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關鍵在於能夠給予恩澤或可以得到恩澤。)

(以,能夠。而,可以。)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

(因此治理大國的人,只是期望像「天下之牝」一樣造福天下人。)

(欲,期望、希求。兼,合併。畜,養育、羅致、治理人才、治理。)

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治理小國的人,只是希求進入大國母親的懷抱。)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如果大國和小國都要得到想要的,那麼大國就要像天下的母親恩澤擴及天下百姓。)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5節 自然而然的行止,避開偽善的折磨痛苦

道者萬物之注也,

(我所說的道灌注在萬物之中沒有差別之心,)(因此,)

(注,灌也。)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世俗所認為的善人保有道,世俗所認為不善的人也保有道。)(為什麼呢?)

(葆,守。通「保」,保有、保用、安定、保障、保護。所,助詞。)

(第12節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好聽的話可以換取「善人」的名聲,特意退讓獻殷勤可以獲得「善人」的讚美。)

(市,換取、交易。奠,假、建立,奠是古人宗教活動和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奠通「尊」,尊通「撙」,退讓。賀,加,通「嘉」。)

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被世人認為不善的人,或許正是拋開了巧言令色之偽善,怎麼可以說他們是不善的人呢。)

(棄,拋開、捨去。)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

(所以選立天子,設立三卿,儘管有令人讚美的「象徵權勢的玉」和「急著展現駟馬身分」的行為,)

(「共之璧」即是「美言」,「先四馬」即是「奠行」。)

(共,象左右兩手相對,分別執持物件,恭敬供奉之形。象徵法權的玉。璧,美玉、美稱。以,與、及、和。先,急詞也,在隊列中先行的意思。四馬,駟馬。)

不若坐而進此。

(不如自然而然的行止。)

(坐,堅守不去。當副詞,表示自然而然的。進,行,效、進用。此,象人所止步之處。)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因此,之所以崇尚自然而然的行止,這是為什麼呢?)

(古,通「故」,因此、所以。貴,重視、崇尚。)

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

(不認為美言與奠行等偽善可以求得世人真正的尊重,只是避開偽善的折磨痛苦啊!)

(謂,認為。罪,折磨痛苦。免,避開。與,通「歟」。)

故為天下貴。

(因此崇尚自然而不做作才是貴德而近乎道。)

(第14節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6節 自大者自以為是,做得越多民怨越多

(第26、27、28節連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

(治理國家以德化民不從事人為干預,役使百姓選擇農暇的時間,活在當下不用擔心未來。)

(為,治理。事,任用、役使。無事,閒暇。味,品味、體會、心中的感受。未,將來。)

(第11節 取天下也,恆無事。)

(第20節 以無事取天下。……我無事而民自富。)

大小多少,

(注重細微減少過多不必要的作為,)

(大,尊重、推崇、有強調的意味。小,細、微。多,歪斜、過分、不必要。少,減少。)

報怨以德。

(百姓一開始有不滿出來的時候,就要趕快施以玄德。)

(報,由某種前因而得的結果。怨,不滿的。)

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也就是說)(在開始治理的時候就設法處理百姓厭惡的事,即使是很輕微的罪過也認真看待。)

(為什麼呢?)

(圖,設法對付、預料。難,厭惡、忌恨。易,始、治、治理。細,指輕微的罪過。)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因為)(天底下百姓厭惡的事情都是從治理開始的,都是導因於自大而自以為是所犯的過錯。)

(作,產生、發生。)

是以聖人冬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為而弗恃、長而弗宰,因此能夠得到百姓的尊重。)

(冬,最後、終了。不為大,不自大而顯耀才能。大,自大、尊重。)

夫輕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但是要注意隨意允諾必定有做不到的情形,越多的治理必定產生越多的厭惡。)

(輕,輕率、隨意。若,諾。)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冬於無難。

(所以聖人要小心翼翼和悅的處理百姓厭惡的事情,因此才能夠避免被百姓厭惡。)

(猶,和悅貌、謀略。)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7節 防微杜漸,但是要為而弗恃、長而弗宰

(接26節繼續詮釋「冬不為大」之為而弗恃、長而弗宰)

其安也,易持也;

(百姓安定平靜,比較容易掌管治理。)

(安,靜也,靜止、安居、安定。持,握也,掌握、治理、控制。)

其未兆也,易謀也。

(百姓在還沒有顯露邪惡徵兆之前,比較容易控制誘因。)

(兆,事前顯露出來吉凶的跡象,通「佻」」,邪惡。謀,謀劃、圖謀,同「媒」,事物發生的誘因。)

其脆也,易判也;

(百姓身心柔弱的時候,比較容易決斷是非曲直。)

(脆,身心柔弱、薄弱。判,分辨、評斷、決斷是非曲直。)

其微也,易散也。

(百姓還沒有結黨反抗之前,比較容易抒發排遣民怨。)

(微,隱行也,隱秘地。散,散發、排遣、發抒、罷休。)

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要小心翼翼的處理)(在百姓有需要之前就提供幫助,在百姓不安寧之前就加以治理。)

(為,四聲,幫助。亂,不安定、不安寧。)

合抱之木,作於毫末;

(譬如:)(雙手合抱的樹木,是從小樹苗開始長大的。)

九成之臺,作於蔂土;

(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的土建構起來的。)

(成,層。蔂,通「虆」,盛土籠,古人用來盛土的一種竹器,底深而有蓋。)

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幾百尺的高山,要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往上爬。)

(仁,通「仞」,量詞。)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但是要注意)(刻意去做會招致失敗,強加操弄反而會有過失。)

(敗,毀也,失敗。執,從事、操縱、堅持己見。失,縱也,過失、迷失、不能控制。)

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

(所以聖人為無為,為而弗恃,因此不會招致失敗;)

無執也,故無失也。

(事無事,長而弗宰,因此不會有過失。)

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

(為什麼呢?)(把人民當作奴隸役使的,長久以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不失敗的。)

(民,奴隸,處置。其,表示語氣的加強,表示反詰,相當於「難道」。成事,往事、舊事。)

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

(因此自始至終都要為無為、事無事,這樣子治理百姓就不會破壞事情的進展了。)

(敗事,破壞事情的進展。)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所以聖人不要展現慾望的能力去役使百姓,並且知足知止避免「甚愛」與「多藏」。)

(第7節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

(不要當盜竽做壞榜樣讓百姓仿效,並且消除百姓過多的慾望。)

(學,古「教」與「學」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復,遏止、覆滅。過,超過、太甚、過錯。)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能夠尊道貴德而以玄德之理來化育百姓,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知道想要役使與操控百姓會多做多做,因此不敢自恃才能而妄為。)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8節 愚是指為政者道法自然謙卑自牧,非愚民

(接第27節)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因此,為政者尊崇道體輔育萬物的德性治理百姓並不是要彰顯自己的才德,只是秉承道法自然謙卑自牧而已。)

(古,通「故」,因此、所以。明,彰顯、才德高顯的。將,遵奉、秉承。愚,憨也,謙稱己見。)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因為)(百姓厭惡為政者治理的原因,在於為政者顯露才能好表現而役使百姓。)

(難,厭惡、忌恨。知,謀略、表現、顯露。)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因此自恃才能來掌管國家,乃是危害國家人民的人。)

(第一個「知」,謀略、表現、顯露。第二個「知」,掌管、主持。賊,危害國家人民的人。)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不自恃才能而能謙卑自牧的人來掌管國家,才是愛護國家的賢德者。)

(德,有道德的賢明之人。)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

(長久固定不變的以「自愚」和「不知」來掌管國家,都是為道者的法則啊。)

(恆,平常的、長久的、固定不變。亦,同樣。稽,準則、楷模。稽式,法則、楷式。)

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長久固定不變的用上述的法則來掌管國家,這就叫做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的玄德。)

(第14節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以玄德來掌管國家的人,他的才能深藏不露,恩澤廣施百姓,人民就像萬物自然生滅循環不已一樣能夠一代接著一代的安身立命。)

(深,深藏不漏。遠,廣博深厚的。反,復返。)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

乃至大順。

(如此做到被人民尊崇而百姓自然歸附。)

(乃,如此、這樣。大,尊重、推崇。順,歸服、順從。)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29節 親近並不役使人民 ,如江海為天下人所歸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江河湖海能夠容納山谷匯集的溪流,是因為交會於下方,所以能夠成為天下河川所歸往之處。)

(王,天下所歸往也,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善,親善、交好。下,謙讓、降低身分、自謙之詞、容納。)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

(依此道理,聖人如果想要天下的人民來歸附,必須自謙卑下。)

(欲,希望、想要。上,添加、接近。言,話語、言辭、稱。)

(第2節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第5節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如果想要領導人民做百姓的表率,就必須摒棄自己高貴的身分。)

(先,會足在人前之意,領導、引導。身,身分、地位。後,摒棄、排除。)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誠然,謙下親近人民,百姓就不會感到不安而忌憚。)

(故,誠然、畢竟。居,蹲也,楚於、位於、懷著、當、任。前,穿上鞋子向前行走,表示切近,面前、跟前。害,心理上或生理上發生變化,產生不安、不快、忌憚。)

居上而民弗重也。

(謙卑自牧不以高貴役使百姓,人民就不會感到有負擔而離開。)

(上,高也,君主、尊長、在上位者、尊貴。重,沉重、累贅、拖累,通「動」,離開。)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

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

(天下人都樂意歸順而不會嫌棄。)

(推,順隨、遷移。)

非以其無爭與,

(就是一定要不爭名奪利,)

(非,不,強調必定,不同的。)

故天下莫能與爭。

(才能夠引領天下人來歸附。)

(故,表示因果,原因、根由。莫,借用作代詞,表示沒有誰、沒有甚麼。能,親善、和睦。與,共舉而與之也。爭,引之使歸於己。)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0節 統治者與百姓老死不相往來,則天下太平

小邦寡民,

(不要在乎國家的大小,不要嫌棄百姓的多寡。)

(小,輕視、低微。寡,捨棄、淡而無味的。)

(周天子有「天下」,將天下土地分封各諸侯,諸侯有「國」。)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不要役使百姓使用戰爭的武器去擴張領土,)

(十百人之器,戰爭中攻城的武器。)

使民重死而遠徙,

(使百姓不用逃避戰亂死亡而離開,)

(重,通「動」,離開。遠,遠離、不接近、避開。)

有車周無所乘之,

(因此)(舟車是用在民生用途上,而不是用來舉家遷徙逃難,)

(周,通「舟」。)

有甲兵無所陳之,

(只是屯兵避免被侵略,而不是用來征戰擴張領土。)

(陳,軍隊行列、佈陣。)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使百姓過著社會清平的日子,不必因為征戰而需要不斷計算被徵繳的稅賦。)

(《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而治是指社會清平。)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可以好好吃飯,不用穿戰服或難民的衣服,安於平庸的生活,安定的居住下來。)

(樂,安樂、安於。俗,平庸、庸俗。)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

(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和平相處,天下承平百姓養雞養狗過太平的日子。)

(相望,互相連屬,絡繹不絕。)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統治者與百姓老死不相往來。)(百姓可以好好生活,一生都不用擔心被統治者徵招去打仗。)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1節 不可為了搏取名位滿足慾望而傷害百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誠實的話可能聽起來令人不舒服,誇讚的話可能不確實。)

(信,誠實不欺、確實。美,誇讚、褒獎、舒服。)

(第25節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智慧的人不會主動引發爭鬥,喜歡爭鬥的人顯然不智。)

(知,通「智」,有智慧的人。博,通「搏」,打鬥、搏鬥、取得。)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有德性的人知足知止,充滿慾望的人會喪失德性。)

(善,有德性的人。多,有餘、過分、超過。)

(第7節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9節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20節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

(聖人沒有積怨在於民,全以誠實、智慧與德性來治理百姓,則愈能夠獲得實在的好名聲。)

(積,積聚穀物,引申表示積聚其他事物。既,全、盡。為,做事、治理、幫助。俞,更加,通「愈」。)

既以予人矣,己俞多。

(全以誠實、智慧與德性來給予百姓安定的生活,則會有愈多的人民來歸附。)

(予,給予、贊許。)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因此,道生之而德畜之,上天以玄德輔育萬物,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

人之道,為而弗爭。

(聖人治理百姓當效法天之道,只是幫助百姓可以安定的生活,而不要為了搏取名位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傷害百姓。)

(第29節 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2節 持三寶可以治國安邦取天下:慈、儉、謙下

(此篇重申老子思想,第33、34節接續本節談戰爭,第35節再說明老子思想不為人知的緣由。)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宵。

(諸侯邦國都說我自以為是,我的思想誇大不實。)

(大,博大、誇大、誇耀、自以為是、不很精確。宵,小,通「肖」,類似、相像。)

夫唯不宵,故能大。

(就是因為道體搏大無以名之,因此能夠容載萬物。)

(唯,只有、因為。)

(第3節 道褒無名。)

(第8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若宵,久矣其細也夫。

(如果硬舉相類似的實體,時間久了就會只注意瑣碎的表象而忽略了道的本質。)

(細,微也,瑣碎的、不重要的。)

我恆有三葆,市而葆之。

(我長久以來所說的三寶就不是實體,只能靠身體力行來保有。)

(恆,長久。市,求取。葆,通「寶」,珍寶;通「保」,保有。)

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一個珍寶叫做慈愛,第二個珍寶叫做約束行為有節制,第三個珍寶叫做謙下親近人民。)

(茲,通「慈」,愛也,父母對子女的愛稱為「慈」,慈愛。檢,通「儉」,樸實、節省、謙遜的樣子、行為約束而有節制。先,領導、率導、先行。)

(第29節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夫茲,故能勇;

(像道體輔育萬物、母親慈愛子女一樣對待百姓,就能夠勇於承擔愛護百姓的責任。)

(勇,敢作敢當、肯負責的。)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檢,故能廣;

(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不為了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百姓就會安土重遷,並吸引天下的人民來歸附。)

(廣,殿之大屋也,沒有四壁的大屋,寬闊、推廣、開闢。)

(第7節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9節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摒棄自己高貴的身分,謙下親近人民,不要做盜竽壞榜樣,就能夠成為治理天下的統治者。)

(成事,辦成、完成。)

(第29節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今捨其茲,且勇;

(當今的諸侯邦國不能夠慈愛百姓,只是想要逞勇擴張統治權;)

(且,只。)

(第5節 強梁者不得死。)

捨其檢,且廣;

(無法節制慾望約束行為,只是想要役使天下更多的人民;)

捨其後,且先,

(放不下高貴的身分,而且當盜竽做壞榜樣。)

(後,摒棄、排除、將來、後代。)

則必死矣。

(這樣的統治者必定會喪失邦國。)

(後,摒棄、排除、將來、後代。)

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要知道只有慈愛百姓,在戰爭的時候百姓才會願意奮勇抵抗,有了百姓保家衛國才能夠鞏固國家。)

(戰,與戰爭有關的、征戰、戰鬥、競爭,泛指爭勝負;比高下。勝,任也,克制、禁得起、力能擔任。守,守護、保衛、依靠、依傍。固,安定、堅固、鞏固。)

天將建之,如以茲垣之。

(這就好比上天要賜予統治權,如同用慈愛建立城牆來護衛邦國。)

(垣,牆也,由城牆引申指城。)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3節 化戰爭為射禮,舉薦人才教化民心

善為士者不武,

(善於帶兵的人不逞勇,)

(善,美善、正確、擅長。為,治理、創制。士,武士、軍士。武,勇猛。)

善戰者不怒,

(善於作戰的人不憎恨敵人,)

(戰,戰鬥、打仗,泛指爭勝負、比高下。怒,恚也,恨也,逾越、憤怒、聲勢很大。)

善勝敵者弗與,

(善於克制敵人的人不必爭戰,)

(勝,克制。與,爭戰。)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這是因為謙下親近人民可以獲得人才與民心,就是具備像江海成為百谷王一樣無爭的德性。)

(用人,選擇與使用人才。下,謙讓、謙抑。)

(第29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是謂用人,是謂肥天古之極也。

(這是轉化戰爭武力為選拔人才的方法,就像《射禮》一樣符合天道。)

(「肥」、「配」古音相近,帛書借「肥」為「配」。《尚書》:「好生之德,洽於民心。」極,古時射箭用的手指套。套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上,便於引弓放弦。周代有射禮,六藝之一,可以觀德行,亦可作為削弱爭鬥走向和平的教化之用。)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4節 用兵有言:謙讓天下愛護百姓才是勝利者

用兵有言曰:

(有用兵的見解說:)

(用兵,調動軍隊作戰。言,見解、議論、記載、主張。)

(所謂「用兵有言」可能是老子忘記是出自何處,我用關鍵字查了《六韜》沒有發現相似字詞。)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我謙讓天下而不發動戰爭,)

(不敢,謙虛之詞。主,主要的。客,次要的。)

吾不敢進寸而退尺,

(我退讓而不引發戰爭,)

(進寸退尺,得到的少,失去的多。)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

(也就是說,雖然有軍備但是不發動戰爭,減損慾望而沒有爭名逐利的念頭,)

(行,古軍制二十五人為行,戎行、出動。攘臂,激動奮起的樣子,捲袖露出手臂。)

執無兵,乃無敵矣。

(慈愛百姓而不造成孤寡不穀,這樣子對外沒有樹立敵人,對內受百姓愛戴可以穩固政權。)

(執,拘執,畏服。執兵,手執武器。無敵,沒有人能抵抗得住,戰勝得了。)

禍莫大於無敵,

(反之)(沒有比自認為無敵更大的禍患了,)

(莫大,沒有比這個再大。無敵,沒有可相對抗、比擬的。)

無敵近亡吾葆矣。

(這是因為自大者自以為是會為了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去征戰,這樣子等於失去我所主張的三個珍寶:慈、儉、謙下。)

(近,幾乎。亡,失去。吾葆,慈、儉、謙下。)

(第32節 我恆有三葆,市而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因此和舉兵互相踐踏百姓比起來,能夠愛惜百姓才是勝利者。)

(稱兵,舉兵,採取軍事行動。若,通「蹃」,踐踏。哀,憐憫、憐惜、愛惜。)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5節 統治者要修身「被褐懷玉」,尊道而貴德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我所說的道理非常容易懂,非常容易實行。)

(言,學說、論述。甚,很、實在。知,知道、明白。行,施行、做、實施。)

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然而天下卻沒有人能夠認識,沒有人能夠實行。)(為什麼呢?)

(知,認識、瞭解。行,從事、流傳、傳布。)

言又宗,事又君。

(因為)(玄德之道切中事實的根本,玄同之治可以幫助君主安邦治國。)

(又,通「有」。宗,根本、主旨、要義。事,職也,職事、治理、辦理。君,治事者、君主、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

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

(但是要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因此沒能讓人知道,所以大家才不認識我的道理。)

(夫,助詞,提示作用。唯,只是、因為、聽任。知,告知,使知道。)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瞭解我的道理的人能被天下人仰慕,實踐我的道理的人能被天下人尊崇。)

(知,瞭解、賞識。希,希望、企求、仰慕。則,依照、效法。貴,敬重、尊重。)

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就像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

(聖人,有至高無上人格的人。褱,通「懷」。被褐懷玉,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不為人知。)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6節 統治者應憂心百姓是否受苦,不可恃才殃民

知不知,尚矣;

(知道不能自恃才能役使百姓來滿足私慾,會受到百姓尊崇。)

(第一個「知」,知道。第二個「知」,謀略、表現、顯露。尚,崇尚、尊崇、仰慕。)

(第28節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不知不知,病矣。

(不知道不能為了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會被百姓憎恨。)

(第一個「不知」,不知道。第二個「不知」,不顯露才能好表現而役使百姓。病,憎恨。)

是以聖人之不病也,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不會損害百姓。)

(病,損害。)

以其病病也,

(在於他憂心讓百姓受苦。)

(第一個「病」,憂心。第二個「病」,為其所苦。)

是以不病。

(所以不會患了自恃才能役使百姓來滿足私慾的弊病。)

(病,瑕疵、缺點、通病。)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7節 統治者要屏除自見與自貴才不會失去民心

民之不畏畏,

(人民如果不怕死,不再恐懼統治者的威權。)

(之,連詞,若、尚且。第一個「畏」,恐懼、害怕。第二個「畏」,死,古代指被兵器殺死。畏亦通「威」,權勢、刑罰、欺凌、威脅,以聲勢、壓力或武力讓別人屈服。)

則大畏將至矣。

(那麼統治者就會有失去民心、喪失統治權的大威脅。)

(畏,通「威」,威脅。將,必定、就會。)

毋狎其所居,

(為了避免失去民心、喪失統治權)(平時不可以貪圖享樂而不務正業,)

(狎,特指嬉戲遊燕,不務正業。居。住、當、任、平時,通「處」。)

毋厭其所生。

(不可以喜新厭舊貪求過多的財物。)

(厭,因過多、過分而不喜歡。生,性命、生活、財物、生計。)

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就是因為不會為了滿足慾望而役使人民,所以不會被百姓憎惡而推翻統治權。)

(第一個「厭」,因過多、過分而不喜歡。第二個「厭」,憎惡、嫌棄,亦通「壓」,傾覆。)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能謙卑自牧、知足知止,不會自恃才能彰顯尊貴而役使百姓來滿足慾望。)

(自知,謙卑自牧。見,通「現」,顯示、顯露。自見,自恃才能。自愛,知足知止。自貴,彰顯尊貴。以上,自知自愛即是通曉玄德之理,尊道貴德,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因此能夠不自現、不自貴。請參閱下列章節摘要。)

(關於「自知」有:)

(第9節 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10節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第18節 知常曰明。)

(第28節 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第31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36節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關於「自見」有:)

(第10節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第15節 現小曰明。)

(關於「自愛」有:)

(第7節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關於「自貴」有:)

(第2節 其至之也,......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第19節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27節 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故去被取此。

(因此要屏除自見與自貴而取法自知與自愛。)

(去,除掉、丟棄。取,選擇、採用、持取。)

(被,通「彼」,指自見「狎其所居」與自貴「厭其所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8節 天網疏而不失,當效法天道而不爭

勇於敢則殺,

(有心攻城掠地的就發動戰爭進行殺戮,)

(敢,侵犯,疑古通「爭」。殺,擊打、殺戮、戰鬥。)

勇於不敢則栝,

(只想防禦守備的就只是箭在弦上嚇阻。)

(栝,箭末扣弦處。)

此兩者或利或害,

(這兩種到底是哪一種符合天道?哪一種背離天理呢?)

(利,好處。害,壞處。利害,關係。)

天之所亞,孰知其故?

(上天到底是怎麼決斷的,誰知道過去歷史的借鏡呢?)

(亞,醜也,通「惡」,如何、怎麼。孰、誰。故,使爲之也,根由、事理、過去的事物。)

天之道,不單而善朕,

(天理是道生之而德畜之,不用爭奪就能夠擁有。)

(天道,天理、自然的法則。單,通「戰」,泛指爭勝負、比高下。朕,通「勝」,任也。)

不言而善應,

(不用出聲說話就能被妥當地應驗。)

(言,言語、說話、陳述、告知。善,擅長地、親切地、妥當地、好好地。應,回答、應付、接受、滿足要求、應和、應驗。)

不召而自來,

(不用召換就自行到來。)

(召,召喚、呼喚、招致、召請。)

單而善謀。

(看似舒緩沒有動靜,卻是善於謀畫。)

(單,通「繟」,舒緩貌。)

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上天的法網雖然寬大稀疏,但是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

(罔,通「網」。天網,自然的制裁,天譴。恢恢,形容廣大到無所不包。天網恢恢,比喻天道廣大,無所不包。疏,稀疏、稀闊。失,縱也,錯過、縱放。)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39節 取代上天而以權勢草菅人命者,必自亡也

若民恆且不畏死,若何以殺愳之也?

(如果人民已經不怕死了,如何用死來恐嚇他們呢?)

(若何,表詢問之詞,即怎樣、如何的意思。愳,古「懼」字,恐嚇。)

使民恆且畏死,而為畸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假使人民尚且怕死,卻還犯錯,我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敢犯錯呢?)

(而,尚且、猶。畸,偏邪、不正常。畸人,奇異而不合時俗的人。夫,助詞,有提示作用。)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如果人民是在權勢逼迫下才怕死的,那麼誰有權殺害他們呢?)

(必,兵器的柄。)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

(想要取代上天而草菅人命的,就像是取代技藝高明的工匠去砍削。)

(大匠,技藝高明的工匠。斫,以刀斧砍削。)

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想要取代大匠砍削的,罕有不弄傷自己的手的。)

(希,罕、少有。)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0節 統治者貪心會導致百姓饑荒、動亂、短命

人之饑也,以其取足兌之多也,是以饑。

(造成人民鬧饑荒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在食邑徵收了過多的稅賦,害得人民連播種的種子都吃掉了所以造成五穀歉收的荒年。)

(饑,五穀歉收的荒年、餓。取,拿取、收受。食,古時王公貴族的封地、食邑。足兌,通「稅」。)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造成百姓無法安定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彰顯高貴自恃才能而役使百姓,如此造成百姓孤寡不穀所以動亂不安。)

(治,安定的。不治,無法挽救、不能治理。上,地位高、在前面。)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造成人民年紀輕輕就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生活享樂貪得無厭,為了滿足慾望而勞民傷財所以造成百姓短命。)

(輕,輕率、隨意、年輕、迅疾。厚,豐厚,豐衣足食生活充裕。)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只有不把百姓當作奴隸看待的統治者,才是崇尚玄德尊重生命。)

(生,性命、奴隸、家畜。為,變成、做、當作。賢,崇尚、重視、手取。貴,注重、尊重。)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1節 物極必反,爭強好勝會加速滅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堅強。

(人初生時柔順軟弱,為了求生拼命強大自己的結果難免走向死亡之路。)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艸,草,枝莖柔弱的植物。屮,艸木初生也。柔弱,柔順、謙和、不剛強。也,數事並舉而論時用,第一個「也」是指人初生時不會爭強好勝,第二個「也」是指人長大後個性改變。弱,纖柔。其,也許、大概,表示揣測。死,人所離也,消亡、為某人或某事犧牲生命、拚命。筋,韌帶、肌肉。仞,通「韌」,堅韌。堅,固執、不動搖。強,固執、任性、倔強、不順從、不柔和。)

(第4節 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13節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萬物中以草木為例,草木初生時柔軟脆弱,為了求生拼命長大的結果難免被收割或砍伐。)

(脆,脆弱、不堅韌。枯,失去生機的樹木、空、虛。槁,枯木、敲打。枯槁,乾枯、乾燥。)

(第27節 其脆也,易判也。)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

(所以說:爭強好勝的會走向死亡,)

(徒,跟從的人、服徭役的人、同一類的人、人,含貶義,多指壞人。)

(第5節 強梁者不得死。)

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柔軟和順謙卑不自大的才能生生不息。)

(微,隱行也,細小的、地位低、無、沒有。細,微小、柔弱。微細,纖細、微小、卑賤、地位低下。)

(第18節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所以窮兵黷武會失去百姓與民心而自取滅亡,樹木高大健壯會被砍伐而夭折。)

(強,強力、橫暴、強迫。折,斷也,折斷、夭折。)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一昧地想要壯大自己反而會提早離場,能夠柔順謙下才能永續發展。)

(居,處於、為。下,除去、退場、結束工作或學習。上,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

(第6節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2節 要減少自己德性不足的地方去利益天下人

天之道,酉張弓者也。

(上天以玄德輔育萬物的道理,如同拉開弓弦射箭的樣子。)

(酉,通「猶」,如同。者,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高者印之,下者舉之;

(射高了就往下調整,射低了就往上調整;)

(印,通「抑」,俯下、低下。舉,往上托。)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拉過度了就減少力道,力道不夠的就增加力氣。)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

(因此上天以玄德輔育萬物的道理,減有剩餘的來幫助不夠的。)

(第31節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聖人效法天道治理百姓就不是這個樣子,要減少自己德性不足的地方去利益天下人。)

(第5節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第31節 人之道,為而弗爭。)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誰能夠利益天下而且以玄德遵循天之道呢?只有聞道損之又損的聖人。)

(第11節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31節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只是付出而不占為己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功。)

(第14節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如此「損不足而奉有餘」即是有德的統治者自知自愛而不自見自貴也。)

(見,通「現」,顯現。)

(第10節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第37節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3節 柔弱勝剛強,學習水謙下親民慈愛蒼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順不爭的,卻沒有比水更能夠攻克堅硬和剛強的,這是因為水有它無法被改變的特性。)

(莫,沒有。於,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攻,擊也,攻擊、開鑿。之,他、彼。先,本意是在隊列中先行的意思,超前、佔先、勝。以,緣故。易,更易、改換。)

(第6節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從上述道理引申)(順應自然教化人民比強迫要求役使人民更能夠獲得民心,謙下不爭比自恃才能逞強好勝更能夠造福百姓。)

(之,用、以。勝,勝過、克制、凌駕。)

(第4節 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15節 守柔曰強。)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然而這道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卻沒有誰能夠實行。)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

(因此聖人的話才如此說:在諸侯國能夠像水一樣居下包容一切,這謙下親民才是國家的根本。)

(云,有、如此。受,容忍、遭到、接受。垢,濁也,污穢、濁亂,通「詬」,恥辱。主,事物的根本。)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在諸侯國能夠像水一樣滋養萬物並體恤天災所帶來的苦難,這顧全天下蒼生的慈愛才是天下人所嚮往的君主。)

(祥,吉凶的徵兆。王,天下所歸往也。)

(第18節 益生曰祥。)

(第25節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第29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正言若反。

(這聖人所說「受邦之垢與不祥」的話就是要以玄德如同水滋養萬物一般廣施恩澤於百姓,則人民就像萬物自然生滅循環不已一樣能夠一代接著一代的安身立命。)

(正,是也。言,直言。正言,指聖人所言「受邦之垢與不祥」。若,似、比得上。反,復返,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28節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4節 有德的統治者慈愛百姓而職司於和平外交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以戰爭來達到和平統一的結果,一定會給百姓帶來孤寡不穀的怨恨,怎麼可以算是正確妥當的呢?)

(和,和平、停戰、敦睦、調諧,古哲學術語,與「同」相對,指要在矛盾對立的諸因素相互作用下實現真正的和諧、統一。餘,遺留。焉,豈、如何、怎麼。善,正確、妥當。)

是以聖人執介,而不以責於人。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只是在諸侯邦國與邦國之間外交調解,而不會發動戰爭向人民徵收賦稅,迫使百姓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

(執,執掌、管理、執政。介,人各守其所分也,居於兩者之間、居間牽引傳達,疑後代的人解釋錯了才去區分左契或右契。責,本義是賦稅,表示統治者對臣民所收的賦稅納貢,賦稅為臣民之責任,由此引申出責任之意,通「債」。)

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因此以玄德慈愛百姓的統治者職司於和平外交,沒有德行的統治者則職司於徵收賦稅以厲兵秣馬。)

(司,臣司事於外者,主管、職司、主宰。徹,周代田賦制度,十取一的稅法,家更百畝者為徹,取十畝為賦。)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啊!天之道以玄德輔育萬物並沒有親疏利害貴賤的區別,不分諸侯邦國,道的常法親愛每一個世人。)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恆,常也,常法。與,親附、援助、關切。善,慈善、親和、愛惜。)

(第19節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5節 玄同如同玄德,乃民心所歸的宗廟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天之道可以效法來治理百姓的,沒有長久固定不變的政局。)

(道,所行道也,第一個「道」是指天之道;第二個「道」通「導」,引導前行,是指治理;第三個「道」是指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規律。可,可以、可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用在句末表判斷或肯定。非,違也,用作否定詞,表示無、沒有、不是。恆,長久不變的。)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天之道理可以用來自命指稱的,沒有長久固定不變的名分。)

(名,自命也,第一個「名」是指概念的名稱、名目,第二個「名」是指自命、形容、指稱,第三個「名」是指表面的形式、名分、名義。)

無名,萬物之始也;

(道體廣大無以名之,始生萬物;)

(第3節 道褒無名。)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名,萬物之母也。

(以玄德之名,輔育萬物。)

(第4節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因此長久地減損慾望,以顯示其卑微。)

(觀,顯示、看到。眇,微小、卑微、微妙。)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長久地懷著期望,以體察百姓的聲音。)

(有,不宜有也,懷有。欲,期望、希求。觀,察看、注視。噭,鳴叫、呼號。)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這無欲的自謙卑下與有欲的關心百姓都是出於玄同,「玄同」即是如同「玄德」,名稱雖然不同,都同樣是慈愛天下。)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19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42節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以天之道的「玄德」作為人之道的「玄同」,是人民願意歸附為邦國的關鍵。)

(眾,眾人,指民心。眇,遙遠、高遠,眇天下之意。門,宗廟之門、門徑、關鍵。)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6節 因果循環、相生相剋、相輔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就像雜草競相長高長大會導致收成不好,當天下人競相顯露美好的德性,便會醜陋地相互惡意的中傷、誹謗。)

(皆,並同、一起,象形有「比、爭」之義。知,表現、顯露、欲念。美,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為了,表行動之目的。惡,過也,醜陋,引申為惡意的中傷、誹謗,亦指收成不好。已,助詞,用於句尾相當於「矣」,表示肯定、必然、感嘆。)

皆知善,斯不善矣。

(競相表現善行,就會反而虛偽。)

(善,有德行之人、美好良善之事。斯,析也,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相當於「則」、「就」。)

有無之相生也,

(有和無彼此互為因果,由互相對立而生。)

(相,互相、彼此,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合併說明兩方比較之結果。相生,彼此互為因果。)

(第4節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難易之相成也,

(困難和簡單互相成全、補充。)(百姓是否厭惡和統治者的治理相互依存。)

(難易,困難或簡單。難,困難、厭惡。易,簡單、治理。相成,互相成全、補充。成,就也,促成。)

(第26節 圖難乎其易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冬於無難。)

長短之相刑也,

(優點和缺點互相襯托、比較。)

(長短,勝負高下、過錯缺點。刑,通「型」,正、鑄造器物的模型,引申為法度、典範;通「形」,形體、顯現。相形,互相襯托、比較。)

高下之相盈也,

(身分地位的尊貴和卑賤互相增長、滿足。)

(高下,輸贏勝負、程度高低、能力比較、身分地位有尊貴卑賤的差別。盈,滿足、增長、圓滿。)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第19節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音聲之相和也,

(內心的聲音和外在的言語互相呼應、調和。)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通「意」,意思。聲,音也,名譽、聲勢,因物體撞擊或摩擦所產生,能引起聽覺的音波。相和,互相應和、聲調和諧。和,相應也,敦睦、調諧。)

先後之相隨,

(當領導作表率和自謙卑下互相左右、順應。)

(先,前進也,會足在人前、前導、領導。後,遲也,行動落後、居後。先後,前後相繼、前後次序、左右。隨,跟從、順應。)

(第29節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第32節 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恆也。

(這些都是固定不變的常法。)

(恆,常也,長久的、不變的、常法。)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謙下不妄為。)

(居,蹲也,象人立於屋宇之下,懷著、卑下。事,治理、職務。)

行不言之教,

(實施教化不用政令訓誡人民。)

(行,人之步趨也,從事、施行。言,政令、號令。教,政教、教化。)

(第6節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38節 天之道,不單而善朕,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而善謀。)

萬物昔而弗始也,

(就像萬物生滅循環不已好像沒有開始一樣。)

(昔,終了、結束,通「作」,起也;亦通「錯」,交錯。)

為而弗志也,

(只是去做而不放在心上。)

(志,意也,往也,會心之所往、期望。)

成功而弗居也。

(付出而不占為己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功。)

(第42節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是因為不佔為己有不居功,所以才不會失去民心而致使百姓離去。)

(唯,因為。去,人相違也,離去、失去。)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7節 聖人被褐懷玉,讓百姓衣食無虞、民風純樸

不上賢,使民不爭。

(為政者不看重名氣聲譽,就可以避免百姓沽名釣譽。)

(上,通「尚」,崇尚、尊崇。賢,多財、美善、賢能、勝過。使,致使、導致。)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為政者不看重奇珍異寶,就可以避免百姓財迷心竅而偷盜詐欺。)

(貴,欲、想要、注重、重視。貨,財物、金錢珠玉布帛的總稱。盜,偷竊、詐騙、搶奪。)

(第27節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為政者不展現役使人民的能力來滿足慾望,就可以避免因勞民傷財導致民不聊生而作亂。)

(見,通「現」,顯露、顯出。亂,動盪、不安定、叛變、造反。)

(第9節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在治理百姓的時候,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虞以安定民心。)

(虛,謙退、不自滿、不驕傲、空、古田制名。《說文解字.丘部》:「虛,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心,人心,思想、意念、感情、思慮、性情。實,充足、富裕。腹,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

(統治者要避免當盜竽)(削弱百姓的心的慾念,使風俗人情趨於純樸。)

(弱,削弱。志,意也,會心之所往之意、心意之所趣向。強,加強、堅毅、竭力。骨,人之氣概或作風、最深刻的地方。)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永遠都不可以自恃才能來役使人民,要謙卑自牧並減損慾望。)

(使,役使、役用、使令、致使、導致。知,交往、招待、送往迎來、謀略、表現、顯露。)

(第28節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第36節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第20節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27節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只是謙虛地被褐懷玉,無為而無以為罷了,這樣子就能夠撥亂反治。)(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

(不敢,謙虛之詞。敢,冒昧、恭敬。)

(第1節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第10節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第20節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8節 效法天之道的玄德,以玄同來治理天下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體沖虛若空,正因為虛懷若谷所以道的作用無窮無盡循環不已。)

(沖,通「盅」,空虛。用,可施行也。有,通「又」,重複、反覆、連續。盈,滿器也。)

(第8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淵呵,似萬物之宗。

(究其深厚的根源啊!如萬物之所由來和所歸往。)(接續以此玄德作用在玄同上)

(淵,深厚、根源。呵,通「啊」,嘆詞。似,似乎、類似、繼承。宗,尊祖廟也,根本、歸往。)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25節 道者萬物之注也。)

銼其兌,

(降低勇往直前的氣概,減損欲望順應自然而不妄為。)

(銼,通「挫」,抑制、降低、用銼磋磨。兌,通「銳」,勇往直前的氣概。)

(第19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解其紛,

(去除內心的擾亂,和諧順從而廣照天下全部的心。)

(解,去除。紛,爭執、擾亂。)

和其光,

(像陽光普照萬物一樣為而弗恃,只把聰明才智運用在造福百姓而不彰顯自己。)

(和,相應也,敦睦、調諧、適中。光,名也,彰顯、榮耀、恩惠。)

同其塵。

(把自己看得如同塵土孕育萬物一般。)

(同,合會也,相同、一樣。塵,鹿行揚土也,塵土、世俗。)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看似清晰卻又意境深遠啊!似有若無,我不知道這輔育萬物的是誰?乃是效法上天的玄德,以玄同來治理天下。)

(湛,沒也,深邃、清澈、清晰貌。象,象徵、效法、好像、形象、相貌、做為法度。帝,諦也,天神、宇宙的主宰、主體、天。先,前導、領導、首要、根本。)

(第14節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第45節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49節 做作的禮教標準無法一視同仁的對待百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因為有了標準就會有輕重貴賤的區別而無法一視同仁的對待萬物,有的就會像芻狗一樣被輕視。)

(天地,天和地、天地神靈。仁,親也,能覺受感知、舊指一種崇高的道德標準。以,因由、緣故。芻狗,古時用草編結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丟棄。後比喻輕賤無用之物。)

(第1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有德的統治者也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因為有了標準就會有親疏利害貴賤的區別而無法一視同仁的對待百姓,有的就會像芻狗一樣以假亂真。)

(第19節 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輿,

(在天地之間,天之道沖虛若空,人之道謙下無欲,大概就像鼓動風箱一般。)

(其,大概。猶,如同。橐籥,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現在稱為「風箱」,比喻自然、造化。輿,運送,載送、扛抬,通「舉」,發動。)

虛而不淈,動而俞出。

(風箱看似空的卻不會枯竭,愈鼓動風箱就愈能夠吹風出來;有德的統治者看似內心清靜無欲,但以德化民更加能夠真切地造福百姓。)

(虛,空、空的、不自滿、不驕傲、謙虛,指清靜無欲的內心境界。淈,通「屈」,竭、盡、枯竭的。俞,通「愈」,更加。)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因此過度的在乎要以禮教顯揚於世反而會衍生出虛為做作的人,不如效法天地的沖虛若空而清靜無欲不妄為。)

(多,表示程度高或相差的程度大、看重、過多。聞,知聞也,知識、見稱、顯揚於世,通「問」,周代諸侯國間的一種相互訪問的禮節。數,計也,規律、法則、道理、禮數。窮,極也,盡、極端,指不肖之人、惡人。守,保持、堅持、遵行。中,通「沖、盅」,空虛。)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0節 以自然界萬物生生不息重申玄德的效用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天地的主宰創造萬物生生不息,這就叫做天下的母親。)

(谷,通「穀」,養育、生存。神,天地萬物之創造者與主宰者。死,斷絕、止息。玄,幽遠也,深遠奧妙的、天。牝,畜母也,泛稱雌性。)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天下的母親依玄德輔育萬物,這就叫做天下的根源。)

(門,聞也,學派、宗派、類別、關鍵、要點。根,事物之本源。)

緜緜呵若存,

(這玄德)(看似薄弱沒有具體的形體啊!)

(緜,薄弱、軟弱。存,有、心懷。)

用之不堇。

(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

(用,可施行也,行使、施行、功效。堇,時、時機,通「僅」,少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1節 重申統治者謙下無欲功成不居,才能長久

天長地久。

(天地永恆無窮的存在著。)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天地能夠永恆無窮的存在著的原故,是因為天地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任憑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以任何干預,因此能夠生命長存。)

(之,的。所以,原故、理由。自,主動。生,強迫、勉強、招致。)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摒棄自己高貴的身分,謙下親近人民,只是付出而不占為己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功,並且當領導作表率。)

(退,謙讓、衰減、隱去。第一個「身」,身分、地位。而,並且。第二個「身」,品格、修養。先,領導、率導、先行。)

(第8節 大直如屈。)

(第29節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第32節 我恆有三葆,市而葆之。......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外其身而身存。

(鄙棄生命以外的名位聲譽與物質慾望,才是愛自己的身體,才能夠避免危難,生命才能長久。)

(外,遠也,拋棄、鄙棄。第一個「身」,生命。而,才、因而、所以。第二個「身」,自己、軀體、名分。存,保全、保留、存在、有。)

(第7節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42節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46節 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這不正是因為像天地一樣公正不偏私嗎,因此能夠保有上天所賦予的統治權。)

(第一個「私」,私心、私情、貪愛、占有、圖利。輿,公眾的。成,就也,達到、促成。第二個「私」,宮廷中天子以下稱私)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2節 以水做譬喻 ,重申萬物尊道而貴德

上善如水,

(上天的治理像水一樣。)

(上,高也,指天。善,修治、整繕、親善。)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水擅於富饒萬物並且與萬物相親相愛和好相處。)

(善,擅長、和善。利,有益於、使有利、富饒。有,表事實、狀況之存在;保存;通「友」,相親愛;通「右」,佑助、幫助;通「又」,表示重復連續。靜,止、安定、平和、恬淡。)

居眾之所惡,

(自謙卑下安於平凡而默默付出。)

(居,蹲也,處、位於、安、卑下。眾,一般、平凡的、普通的;殷、周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或管理奴隸的人。惡,次、在後。)

(第29節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幾於道矣。

(因此與天之道相去不遠: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成功而弗居。)

(幾,將近、相去不遠。)

居善地,

(也就是說)(水卑下親善讓萬物可以安居。)

(地,重濁陰為地,人類萬物棲息生長之場所。)

(第13節 以其無死地焉。)

(第30節 使民重死而遠徙,......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心善淵,

(生物多樣性,無善惡好壞的區別,水包容萬物等同視之,不妄自以自己的心去操弄。)

(淵,根源、本源、深厚、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予善信,

(水只是給予,任憑萬物更迭盛衰不加干涉。)

(予,推予也,給與、許可。信,隨意、任憑。)

(第12節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正善治,

(水以清靜的本質做為表率來孕育萬物。)

(正,精純不雜的、常法、無私的、治理。治,經營、管理。)

(第20節 以正治邦。......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事善能,

(水造福萬物而不招惹事端加以傷害。)

(事,職也,人類所作所為及自然界之一切現象及活動、役使。能,相善、和睦。)

(第21節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動善時,

(水順應天時有所作為並能變通。)

(動,有所作為、開始做、行動。時,四時也,季節、適時、機會、因時制宜、能變通。)

(第22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蚤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夫唯不靜,故無尤。

(正是因為水隨順自然讓步而不爭奪,滋養萬物不刻意傷害,因此能夠得到萬物的尊重而沒有怨尤。)

(夫,所有的、大家;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當代詞,表示遠指或近指。唯,獨、只有、因為;連詞,表示讓步關係。靜,通「爭」,爭奪、引之使歸於己。尤,怨恨、責怪、過失、罪過。)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29節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第33節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3節 重申知足知止、為而弗恃 、成功而弗居

㨁而盈之,不若其已。

(與其)(一直汲汲於聲譽、營營於財貨,不如知道滿足而能夠停止慾望。)(為什麼呢?)

(㨁,持也,拿著。盈,滿器也,驕傲、自滿。其,表示勸勉、命令、擬議等語氣。已,停止。)

(第7節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9節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𢵦而允之,不可長葆也。

(因為其一,)(內心只想到高顯尊貴的表面聲譽名分,卻沒有實際作為而巧言偽善,這樣子不會得到好的聲譽,也無法長久保有統治的名分。)

(𢵦,通「揣」,量也,忖度、懷、強加、捏造。允,通「佞」,巧言善辯、偽詐、偽善。葆,守。通「保」,保有、安定、保障。)

(第2節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歟?非也。故致數譽無譽。)

(第7節 名與身孰親?)

(第45節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第25節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第32節 我恆有三葆,市而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34節 無敵近亡吾葆矣。)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其二,)(做盜竽壞榜樣,不斷展現慾望的能力去累積奇珍異寶,這樣子勞民傷財會背離民心,患得患失會損害身心健康,也會招致偷盜詐欺的危難。)

(金玉,黃金與珠玉,泛指珍寶。盈,滿。室,堂。金玉盈室即金玉滿堂,形容人富貴的樣子、極為富有。莫,沒有、不能。守,防守、看管、保護、保持、諸侯為天子守土。)

(第7節 身與貨孰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第16節 朝甚除,田甚蕪。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積財有餘,是為盜杇,非道也哉!)

(第27節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第47節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其三,)(自恃才能優越、年少氣盛而驕傲自大,如此自命不凡而役使百姓來滿足慾望,將會招致垮台的災禍。)

(貴,物不賤也,優越、尊顯的人或地位。富,包容很多的、年少的、壯盛、多。驕,高傲自滿、自大、驕矜、放縱。遺,亡也,留下、君主的過錯。咎,災也,災禍、過失、罪過。)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第19節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37節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當領導做表率,摒棄高貴的身分、聲譽和物質慾望,只是幫助百姓安定生活而不役使百姓、傷害百姓,如此自知自愛而不自見自貴,也就是以玄德慈愛百姓的天之道,才不會失去民心而致使百姓離去,才能夠保有上天所賦予的統治權。)

(遂,成功、達到目的。)

(第29節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第42節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46節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51節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第31節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第38節 天之道,不單而善朕,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而善謀。)

(第42節 天之道,酉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4節 重申道生德畜,生而弗有,長而弗宰

(前節談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本節接續談生而弗有、長而弗宰,統合兩節即為「玄德」。)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

(人出生魂魄合一,漸長之後形體與精神能夠不背離嗎?)(是否精神方面滿足慾望的結果,其實正在損害身體呢?)

(戴,分物得增益。營,魂。魄,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抱,合、持守。毋,止之也,不、無。離,失去、叛離。乎,表示疑問或反詰之語氣。)

(孔穎達《正義》:「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內自有陽氣。氣之神者,名之曰魂也。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亦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

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內心的慾望和外在的行為能像嬰兒一樣極至和諧而柔弱稚嫩嗎?)(還是會過度使用心神而陷入固執?想要使用能力展現慾望而失去純真?)

(槫,通「摶」,結聚、集聚、結合。氣,人之情緒或精神狀態、人內在之才華或表現於行為作風。至,極、甚。柔,溫和、和順。)

(第18節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

(掌握權勢的諸侯君臣能夠去掉虛偽諂媚而好好治理嗎?)(還是要據為己有並強加掌控呢?)

(脩,打掃、洗滌、整治。除,去掉、清除、修治。玄,虛偽,通「眩」,迷惑。監,管理、古代特指太子或近親大臣代掌朝政;通「鑒」,借鏡。疵,苛求挑剔別人的缺點、以……為病、諂媚貌。)

(第16節 朝甚除,田甚蕪。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積財有餘,是為盜杇,非道也哉!)

(第30節 小邦寡民,......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

(第32節 今捨其茲,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第44節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能夠不自恃才能役使百姓來滿足私慾,而慈愛百姓不引發戰爭嗎?)(還是要展現雄圖大志攻城掠地進行殺戮?)

(栝,矯正曲木之器具、箭末端搭扣弦的部分。)

(第38節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孰知其故?)

(第28節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第31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36節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

(當作天下的母親恩澤擴及天下百姓能夠像大自然化育萬物而任憑自然生滅嗎?)(還是要像雄性動物求偶躁動而排除異己?引發戰亂而逼迫百姓離去?)

(天,天體、自然、人為認知中之宇宙萬物主宰。門,祭祀名、宗廟之門。啟,打開。闔,關閉。雌,用以表示陰性、母的、表示柔弱。)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第24節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

(第50節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能夠讀書鑑往知來、修身反躬自省,從領悟道的本質來體悟治天下的道理,而不要光說不做嗎?)(可不可以只是像塵土和陽光一般孕育造福百姓呢?)

(明白,聰明、了解、清晰、明確。四達,通曉事理。)

(第10節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第16節 使我𢲞有知也,行於大道,唯迆是畏。)

(第19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生之畜之,

(天之道生成萬物輔育萬物。)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生而弗有,

(生成萬物卻不占為己有,不特意有所作為,而是清靜無欲不加干涉,恆久地任其自然生滅。)

(第28節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長而弗宰也,

(輔育萬物但不自恃有才能,任其自然生長而不加以支配,只是秉承道法自然謙卑自牧而已。)

是謂玄德。

(這就是以玄德來治理國家的人,他的才能深藏不露,恩澤廣施百姓,如此做到才會被人民尊崇而自然歸附,百姓才能夠像萬物自然生滅循環不已。)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5節 重申有無相生,天下萬物各有效用

卅楅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三十根直木連接輪圈和車轂形成車輪,那輪圈、車轂孔洞的「無」和直木、車軸的「有」相輔相成,構成了車子的功用。)

(楅,通「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之直木。轂,輻所湊也,車輪中心穿軸承輻的部分。當,對等、相稱。用,可施行也,用處、功效、需要、使用。)

(第4節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45節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第46節 有無之相生也。)

埏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揉捏泥土或把泥漿灌入土模做成器物,那容器、土模中空的「無」和泥土、模型的「有」相輔相成,構成了陶器的功用。)

(埏,揉和、用水攪和泥土、製陶器的模型、製造瓦器的土模。埴,黏土。埏埴,用水和泥來製作陶器。)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建造房屋開通門窗,那門窗、房子內部開通的「無」和窯土版築、房子實體的「有」相輔相成,構成了房間、房屋的功用。)

(鑿,挖掘、穿洞、將器物打洞穿通。戶牖,門窗。室,房間、房屋。)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和無互為因果)(因此有形的物體有它實用的好處,無形的物體有它實際的功用。)

(利,好處、益處。用,可施行也,用處、功效、需要、使用。)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6節 減損外在添加的聲色慾望,知所當止

五色使人目盲,

(色彩紛亂,使人眩惑難辨。)

(五色,本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後泛指各種顏色。盲,看不見、愚昧、分辨不清、胡亂、糊塗。)

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

(逐殺獵物,使人習慣狂暴兇猛。)

(馳騁,騎馬奔馳,比喻有所接觸、涉獵。馳,追逐、嚮往。騁,放任、放縱、恣意。田獵,打獵。發狂,狂暴兇猛;精神失常,舉止狂烈;因一時情緒刺激或特別興奮,做出失常的行動,像大笑或打鬧。)

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

(奇珍異寶,使人財迷心竅而偷盜詐欺。)

(方,為、佔有、違、逆、仿效、模擬。)

(第20節 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

(第47節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五味使人之口爽,

(口味雜陳,使人多嘴多舌。)

(五味,甜、酸、苦、辣、鹹五種滋味。爽,犯錯、違失、差錯、損滅。)

五音使人之耳聾。

(耳語不斷,使人莫衷一是。)

(五音,中國聲樂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

(所以有德的統治者作表率治理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虞就好,而要避免當盜竽追逐聲色讓百姓學壞榜樣。)

(第47節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故去彼而取此。

(因此要無為而無以為,使風俗人情趨於純樸。)

(彼,往有所加也。此,止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7節 統治者應該憂慮喪失民心和丟掉政權的原因

龍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過分的得意享受尊貴和過度的害怕失去而不知足為什麼都令統治者感到惶恐?得到崇高地位掌握權勢為什麼都令統治者想要顯現身分表現才能?)

(龍,通「寵」,尊居也。辱,恥也。寵辱,比喻得意和失意。若,奈何、通「偌」,怎麼、如此、這麼。驚,害怕、恐懼、被觸動、擾亂。貴,注重、重視、地位崇高、優越、欲、想要。患,得、遭逢。身,身分、地位、人的才幹、實行。)

(第9節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第27節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何謂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龍辱若驚。

(這就要來探討)(什麼叫做寵辱若驚?自顯高貴想要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如此汲汲於名位聲譽和營營於財貨珍寶會擾亂百姓,得到權勢名利後又害怕失去也會擾亂百姓,這就是統治者應該憂慮過分得意於享受尊貴和過度害怕失去而不知足都會擾亂百姓。)(將會導致失去民心而丟掉統治權。)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為,治理。下,底也,指百姓。得,快意、滿足、獲取、貪得。失,錯過、違背、未能如願、喪失。)

(第7節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53節 㨁而盈之,不若其已。𢵦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什麼叫做貴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禍患,是因為有權勢自恃才能造作妄為;如果可以謙卑自牧摒棄自我的聲譽權位,怎麼會有禍患呢?)

(有身,有自我。及,如、達到、至於。患,禍害、災難、憂慮、憎惡。)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

(因此有德的統治者要讀書學習、修身崇德尊道,要不斷減損慾望,順應自然而不妄為;還要進一步減少自己德性不足的地方去利益天下人,只是付出而不占為己有。謙下無欲就像鼓動風箱一般,看似內心清靜無欲,但以德化民不妄為更加能夠真切地造福百姓,如此天下的百姓就會自然歸附了。)

(第一個「為」,作為、治學、管理。第二個「為」,治理、擔任、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若,通「偌」,如此、這麼。橐,以袋裝藏、古代冶煉時用於鼓風之器具,即風箱。)

(第11節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32節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第42節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

(第49節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

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如此)(做天下的表率,摒棄自己高貴的身分,謙下親近人民,全以誠實、智慧與德性來給予百姓安定的生活,而不要為了搏取名位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傷害百姓,這顧全天下蒼生的慈愛統治者,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了。)

(愛,行、恩惠、仁德。以,愈益、率領。女,柔弱、雌性、出仕。寄,託付、贈與、依附。)

(第8節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第29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

(第31節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

(第43節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8節 解析道的本質「一」,鑑古知今,鑑往知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真正的德性是被褐懷玉不顯露於外,不會彰顯才能造作讓百姓看見。)

(微,隱行也,隱匿。)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真正的聲譽是來自心中的仰慕,不會特意製造名聲去讓百姓讚揚。)

(希,仰慕。)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真正的太平是不會役使百姓來滿足慾望,不要干涉百姓的生活。)

(捪,撫、摹。夷,平也,太平、平安、安靜、平和。)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以上三者沒有實質的度量衡,因此共同以天之道的本質「一」來形容。)

(至,實質、究竟、恰當。計,測量或計算時間、度數等的儀器。混,共同。)

(第2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亦依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

(道的本質一,生養萬物而不造作妄為,輔育萬物而不分親疏利害貴賤。)

(其,或者。上,崇尚、尊崇。謬,亂、偽詐、差失。下,謙讓、謙恭。忽,輕視、瞧不起。)

(第19節 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循環不已而無法形容,生化萬物最後都消失無形。)

(尋,通「循」,連續、延伸。呵,嘆詞,啊。名,指稱、形容。復,返回、古稱人死後招其魂歸來。歸,返回、人死。)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朢。

(這就是說無法描摹它的形態,沒有相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的樣子,也就是說道的本質一近似恍惚。)

(狀,形態、敘述或描摹。象,樣子、相似。忽,恍惚、不分明貌。朢,人立土丘睜目遠望,通「望」,將近、虛妄、邊際。 )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任憑自然而不預測未來,死而復生、生而復死,不知道生和死哪一個才是開端。)

(隨,聽任、任憑。見,預見、瞭解。後,將來、未來。迎,相逢、迎合。首,開端、開始。)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持守這道的本質一,用來治理這紛亂的天下。)

(執,持守、掌握、實行。今,此、這。之,。道,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御,治理、統治。有,某、表示不確定。)

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鑑古知今,鑑往知來,學習道體沖虛卻輔生萬物不加干預來領悟治天下的道理,這就是尊道崇德。)

(紀,僕役。)

(第10節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59節 描述尊道崇德的統治者的形象與作為

(接前節,第58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因此,能夠尊道以玄德治理天下的統治者,被褐懷玉、謙下卑微、清靜無欲、功成不居,他「損不足」修身與「奉有餘」治天下的內外落差難以描述。)

(古,通「故」,因此、所以。微,隱行也,隱匿。眇,微小、卑微。玄,寂靜、清靜。達,實現、完成、豁達。深,從表面到內部的距離很大。志,敘述、講述。)

(第45節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第42節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

(就是因為難以描述,因此勉強從外觀形容來說說看:)

(夫,助詞,提示作用。唯,因為。強,竭力、勉強。容,修飾、合宜。)

與呵其若冬涉水,

(隨順自然啊!就像冬天渡河等待河面結冰一樣等待時機而不躁進。)

(與,應付、等待。呵,嘆詞,啊。 )

(第14節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第15節 守柔曰強。)

猶呵其若畏四𠳵,

(戒慎恐懼啊!就像害怕百姓孤寡不穀而謹慎的處理外交以避免爭戰。)

(猶,一種野獸,似猴而性多疑,圖謀、謀劃。畏,擔心、害怕、古代指被兵器殺死。𠳵,通「鄰」,鄰國。)

(第11節 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34節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嚴呵其若客,

(莊重嚴謹啊!就像當使節出使他國為諸侯出謀獻策盡力而為,只是付出而不居功。)

(嚴,嚴肅,端莊、警戒、害怕、尊敬。客,賓客、諸侯出使他國的使臣。)

(第15節 啟其㙂,實其事,終身不復。)

(第44節 是以聖人執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渙呵其若淩澤,

(恩澤廣布啊!就像水潤澤大地普降甘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

(渙,水勢盛大的樣子、流散、鮮明。淩,跨越。澤,水流匯聚之處、恩澤、恩惠。)

(第24節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第52節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沌呵其若樸,

(大智若愚啊!就像未加工的木材質樸無華,不特意顯現才能。)

(沌,混沌、模糊不清的樣子、愚昧無知貌。樸,篤厚、未加工成器的木材、本質、本性。)

(第2節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3節 健德如偷,質真如渝。)

(第28節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湷呵其若濁,

(兼容並蓄啊!就像水包容所有污垢,包容所有百姓的心,德善德信沒有善惡好壞的區別。)

(湷,水深聲、通「渾」,渾濁、混同、自然。濁,平凡、庸俗、昏亂。)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第43節 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

氵莊呵其若浴。

(光明豁達啊!就像陽光普照大地般造福百姓,但是虛懷若谷而不彰顯自己。)

(氵莊,通「曠」,明也,光明、豁達、遼闊。浴,沐浴、涵養,通「谷」,山谷、兩山間的水道或低地。)

(第15節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19節 和其光,同其塵。)

(第48節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以上,善為道者)(在動亂的世局中力求和平而不妄動,慈愛人民使百姓不用逃避戰亂而能夠安居樂業。)

(濁,汙濁、昏亂、混亂。靜,靜止、安定不動、平和。徐,緩慢。清,澄淨、純潔、安定、太平。女,雌性的、柔弱、出仕。重,看重、珍惜,通「動」,感動、離開。生,生存。)

(第8節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第20節 我好靜而民自正。)

(第30節 使民重死而遠徙。)

(第32節 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茲垣之。)

(第57節 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保有這以玄德治理天下的天之道不會為了滿足慾望而役使百姓,正是因為他們不會自恃才能來滿足慾望,所以能夠不引發戰爭而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孤寡不穀。)

(葆,通「寶」,珍寶;通「保」,保有。盈,滿器也,滿足、驕傲、自滿。敝,自謙之詞,用於對別人指稱和自己相關的事物。成,就也,以兵器守城圍之意。)

(第2節 謂谷毋以盈將恐竭。)

(第8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第48節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0節 重申道紀,修身損之又損,清靜而隨順自然

至虛極也,

(修身減損慾望損之又損以達謙下無欲。)

(至,極、施行。虛,空、謙虛、不自滿、指清靜無欲的內心境界。極,窮盡、到達。)

(第11節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

守靜督也,

(使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恃才役使百姓。)

(靜,安定、不輕佻。督,治理、率領。)

(第8節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第20節 我好靜而民自正。)

(第52節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第59節 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如此效法天之道)(輔育萬物而不加干涉,任憑萬物自然生滅循環不已。)

(旁,幫助,輔佐。)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

(第14節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28節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43節 正言若反。)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像天下的萬物聚集,各自返還依附道的本質一「其上不謬,其下不忽的道紀」,就稱為清靜隨順自然。)

(雲,多、眾多聚集地。復,返還。歸,依附。根,事物之本源。靜,安定、恬淡、平和、靜止、不輕佻。)

(第58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靜是謂復命。

(這就是讓萬物自然生長循環,讓百姓各安天命而不徵用徭役或賦稅。)

(復,往來也,還原、免再徭役或賦稅、安寧。命,生計、生活、天命、命運。)

(第44節 是以聖人執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萬物各安天命是恆久不變的常道,知道常道恆久不變叫做聰慧。)

(常,固定不變、長久不變的、常法、綱常。明,聰慧、才德高顯、賢明。)

(第18節 和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芒;芒作,凶。

(不能清靜隨順自然讓萬物各安天命,內心的慾望就會像芒草孳生;慾望滋生就會逞能如芒刺傷人,給自己和百姓帶來災禍。)

(芒,芒草、刀劍鋒利的部分、鋒芒。凶,災禍。)

(第9節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第53節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知常容,容乃公,

(知道「道紀」恆久不變就能夠包容萬物廣納天下所有百姓的心,能體恤民心公正無私就會得到人民的愛戴。)

(容,包容、寬恕。公,共同、屬於大眾、平正無私、合情合理不偏私的。)

(第59節 湷呵其若濁。)

公乃王,王乃天,

(得到人民的愛戴就可以成就王業,像宇宙萬物的主宰一樣慈愛百姓就可以得天下。)

(王,天下所歸往也、統治、成王業、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天,顛也,至高無上、君王、人為認知中之宇宙萬物主宰,或指大自然,或指天神等。)

(第29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

(第43節 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第57節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得天下也就是獲得上天所賦予的合法統治權,能夠持續的尊道崇德,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成功而弗居,如此被褐懷玉就不會給身、家、鄉、邦、天下帶來危險或滅亡。)

(道,引導、治理、實行、宇宙萬物之本源本體、舊指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久,時間長遠、支撐。沕,潛藏、没。殆,危也,危亡、危險。)

(第15節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第47節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53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58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第59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1節 以德化民,重申無為、清靜、無事、無欲

(第61、62、63節為連續三節)

大上,下知有之。

(以道治國,無為而無以為,老百姓只是知道有個統治者,不知道他做了什麼。)

(大,通「太」,至高無上的、偉大的。上,君也,君主、尊長、在上位者。下,臣下、百姓。)

(第1節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第11節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30節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次,親譽之。

(其次,為之而無以為,有所為而沒有慾望目的,會得到百姓的親附讚譽。)

(親,親近、喜歡、寵愛。譽,稱讚、讚美。)

(第1節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其次,畏之。

(再其次,為之而有以為,有所為而且有欲望目的,會使百姓畏懼。)

(畏,害怕、恐懼、畏避、避開、憎惡。)

(第1節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第37節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其下,侮之。

(最下等的統治者,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百姓會侮辱他。)

(下,降低者、下等、等級低。侮,傷也,。)

(第1節 上禮,為之而莫知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矣。)

(第40節 人之饑也,以其取足兌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信不足,焉有不信。

(統治者自稱「孤寡不穀」卻作為相反,於是百姓就會喪失信任。)

(第2節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歟?非也。故致數譽無譽。)

猷呵,其貴言也。

(天之道啊!知者弗言,行不言之教,有德的統治者只做不說,實施教化不用政令訓誡人民。)

(猷,道理、法則、言談。呵,嘆詞,啊。貴,崇尚、重視、害怕。)

(第19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閉其門, 和其光,同其塵,

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46節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無為、清靜、無事、無欲,使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歸附以取得天下,則老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只是知道有個統治者而不知道他做了什麼,都說這是我們自然如此的啊。)

(第11節 取天下也,恆無事。)

(第14節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第20節 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27節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42節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第46節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53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2節 統治者若有德,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是不必要的

(接前節,第61節)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因此,道、德淪喪自顯高貴想要滿足慾望,於是才有所求的提倡仁義。)

(廢,衰敗、毀壞。案,就、於是。)

(第1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知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矣。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智慧出,案有大偽。

(顯露才能好表現而役使百姓,於是就會衍生出各種巧詐虛偽。)

(偽,詐也,假的、假裝、虛偽、欺詐。)

(第20節 人多知,而何物茲起。)

(第28節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第46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六親不和,案有畜茲。

(父、母、兄、弟、妻、子等六親有欲望就會不和睦,於是為了避免爭端就要講究孝慈的階級禮讓。)

(六親,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和,相應也,敦睦、調諧。畜,養育。茲,通「慈」,父母對子女之愛。)

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諸侯大夫當「盜竽」導致國家昏昧迷惑、百姓孤寡不穀,於是才會有忠於國家的臣子出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邦家,邦,諸侯的封國;家,大夫的封邑,邦家指國家。昏亂,時代黑暗,社會混亂。貞臣,忠正有節操的臣子。)

(第1節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第17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第20節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

(第21節 其政察察,其邦夬夬。)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3節 知行合一,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

(接前節,第62節)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

(不要彰顯自己的才德,不要自恃才能做作、妄為而役使百姓來滿足慾望,造成百姓「孤寡不穀」民不聊生而作亂。就可以使百姓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生產,不用追徵戰爭所需的錢糧而能夠過著富饒的生活。)

(聖,通也,本義為聽聞,德行高尚的人、才智勝人。知,表現、顯露、掌管、交遊、欲念。利,增益、美好、富饒。)

(第20節 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28節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47節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絕仁棄義,而民復畜茲。

(不要當「盜竽」慾望滿溢橫流,看重名氣聲譽使百姓跟著沽名釣譽,勞民傷財導致國家昏亂,然後才提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仁義,則百姓就不會模仿類似的欲望,能夠和睦而避免爭端,就不用虛偽的講究孝慈的階級禮讓,從而恢復自然的孝慈。)

(仁,舊指一種崇高的道德標準。義,死節、殉難、有其公益之名而非真。畜,養育。茲,通「慈」,父母對子女之愛。)

(第1節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第16節 使我𢲞有知也,行於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積財有餘,是為盜杇,非道也哉!)

(第62節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不要看重奇珍異寶,滋生慾望送往迎來,甚愛多藏而迷失自我。就可以避免百姓財迷心竅而偷盜詐欺,使風俗人情趨於純樸,則自然不會衍生盜賊。)

(巧,狡詐、虛偽不實。利,利益、貪、喜愛。)

(第20節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47節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第56節 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以上這三句話,不能夠只是做表面功夫,因此要叮嚀從個人修身做起:)

(文,掩飾、裝飾、法令、典章、掩飾隱藏過錯、儀表。令,使、讓。屬,跟隨、專注、叮囑。)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也就是要)(表現儉樸、謙卑自牧、大智若愚,守柔、清靜無我而減損私見和欲望。)

(見,顯露、實現、動作持續、表示逐漸之趨勢。私,宮廷中天子以下稱私、指自己、不正、非法、貪愛、私利。)

(第2節 謂侯王毋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歟?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3節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昲,進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健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第15節 塞其㙂,閉其門,終身不瘽。啟其㙂,實其事,終身不復。現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19節 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

(第21節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第32節 我恆有三葆,市而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35節 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

(第48節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59節 沌呵其若樸。)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4節 做到祭祀的真正意義,才能免去禍患憂慮

絕學无憂。

(做到祭祀的真正意義,才能免去禍患憂慮。)

(絕,極、竭盡、超越。學,覺悟也,學字從「爻」從「宀」,象寺廟建築,大學,商代開始於在大學舉行祭典。古「教」、「學」同字。无,無。憂,禍患、煩惱之事。)

唯與呵,其相去幾何?

(應諾「好啦!去祭祀」與呵責「厚!不要啦」有何差別?)

(唯,象聲詞,應答聲,用於對尊長表恭敬。呵,通「訶」,大聲喝叱、斥責;通「啊」,嘆詞。相去,相差、相距。幾何,多少、若干。)

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讚同「祭祀是美好的」與嫌惡「不要迷信啦」又有什麼不同?)

(美,稱讚、褒獎。惡,憎恨、厭惡。若,及、比得上、如同、如此、或者,表示選擇。)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除了人們所害怕的鬼神之外,人也是令人害怕的。)(特別是統治者更令人害怕)

朢呵,其未央哉!

(關於遙祭啊!意義深遠而不只是祭祀的表面啊!)

(朢,遙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未央,未半、未盡。)

眾人巸巸,若鄉於太牢,而春登臺。

(跟隨大家和樂地不要掃興,好像要去饜饗豐盛的祭品,也跟著上了祭祀的社壇。)

(巸,廣頤、喜悅、樂,通「熙」,和樂、和悅。鄉,本義為相向共食,引伸為饗宴、饗祀,是「饗」的初文。太牢,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豬三牲具備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春,春祭,春日祭祀宗廟。《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季曰烝。」臺,祭壇,舉行祭禮的壇臺。)

我泊焉未垗,若嬰兒未咳。

(我保持淡泊的心思默默無言沒有離開社稷壇,像嬰兒接納一切沒有怨言和排斥。)

(泊,淡泊、恬靜。焉,不言、於是、樣子。未,不、沒有。垗,畔也,爲四畤界祭其中、祭壇四周之界域。咳,小兒笑也,表示感嘆、催促、感傷、後悔、嘆息等語氣,通「閡」,阻隔。)

纍呵!如无所歸。

(井然有序啊!順從而沒有個人的意向。)

(纍,綴聯而得其條理,也指公牛。如,順從。无,無。所,什麼。歸,趨向、旨意。)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

(大家都有多餘的祭品,我把我的也分給了大家。我不刻意分辨善惡,像水包容一切啊!)

(餘,多出來的、寬裕。獨,犬相得而鬥也,偏偏、唯獨。遺,贈送、給予。也,當助詞,用以引起下文。湷,水深聲、通「渾」,渾濁、混同、自然。)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閡之。)

(第42節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59節 湷呵其若濁。)

鬻人昭昭,我獨若𦟲呵!

(像幼兒一樣不加掩飾,我豈是糊塗愚昧或藏而不露啊!)

(鬻,幼小。昭昭,明白顯著。獨,犬相得而鬥也,豈、難道。若,或者,表示選擇。𦟲,通「昏」,昏暗、糊塗、愚昧。)

鬻人察察,我獨𨴽𨴽呵!

(像幼兒一樣沒有心思算計,我豈是自顯寬大啊!)

(察察,分別辨析。獨,犬相得而鬥也,豈、難道。𨴽,通「悶」;悶悶,寬大。)

忄勿呵!其若海;

(心思廣大包容啊!像大海容納百川。)

(忄勿,通「忽」,忘也,不留心、不注意。其,大概,加強形容的作用。)

朢呵!其若无所止。

(關於遙祭啊!意義深遠不只是這樣。)

(朢,遙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止,停止、制止、僅、只。)

眾人皆有以,我獨門以悝;

(大家都有慾望目的「有為而有以為」,我只是「尊道」而虛懷若谷、被褐懷玉;)

(以,用也,持攜、提挈、緣故、理由、作為、行動、目的在於。門,通「閌」,門高大、建築物中空的部分。悝,嘲諷、詼諧、憂愁、悲傷、大、私、疾病、鬱結心事、心裡邊。)

(第8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趮勝寒,靜勝炅,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第35節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又宗,事又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

(第47節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49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只是「貴德」而以輔佐祭典來告訴大家「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理,祭祀的意義在於國泰民安,實質就是要慈愛百姓,損不足而奉有餘。)

(欲,期望、希求、想要、願意。異,金文假借為「翼」,表示輔翼、輔佐。而,因而,所以、就是。甲骨文「而」字用為「胹」,解作祭名,煮熟食以進行祭祀。貴,注重、重視。食母,乳母、奶媽。食,生殖、墾耕、祭獻,享祀。)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54節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19)

《老子》第65節 歸納前面第1~64節「天之道」與「玄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輔育萬物之德性的全貌,是遵循天之道而來。)

(孔,大、通達的。容,面貌、含納。從,跟隨、參予。)

(第3節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昲,進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健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第15節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第48節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第53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59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𠳵,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氵莊呵其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道之物,唯朢唯忄勿。

(究其根源)(道生天下萬物,無為而無以為。)

(之,出也,之於。物,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列子.黃帝》:「凡有貌象聲音者,皆物也。」。朢,遙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人立土丘睜目遠望、觀察、看望。忄勿,通「忽」,忘也,不留心、不注意。)

(第14節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復)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25節 道者萬物之注也。)

(第46節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第49節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

(第50節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51節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第58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朢。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60節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忄勿呵朢呵!中有象呵!

(無為啊!萬物有各自的樣態啊!)

(象,形狀、樣子、狀態。)

(第2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其至之也,謂天毋以清將恐裂,謂地毋以寧將恐廢,謂神毋以靈將恐歇,謂谷毋以盈將恐竭。)

(第8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朢呵忄勿呵!中有物呵!

(無以為啊!萬物有各自的存在空間與選擇啊!)

(物,古代行射禮時,射者所立之處;形態顏色、典章制度、選擇、標記、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

(第5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6節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第55節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幼呵冥呵!中有請吔!

(生成啊!死滅啊!萬物有各自實際的狀況啊!)

(幼,出生的、愛護。冥,與死有關、愚昧。吔,表示感嘆、驚訝等語氣。請,實際的狀況、內容。)

(第4節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5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第41節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是這樣的自然,是那樣的隨順而不加干預。)

(其,這個、那樣。真,自然。信,隨意、任憑。)

(第1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第12節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閡之。)

(第19節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第31節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第44節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亻父。

(古往今來,以玄德之名輔育萬物自然生滅而循環不已,就是順應化生萬物的天。)

(及,逮也,追及、逮獲、到達、牽涉。名,指稱、形容、聲譽、貴重的。去,失去、失掉。以,因而、用、令、使、仰賴、憑藉。順,遵循、歸服、順應。亻父,通「父」,矩也,家長率敎者。《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古代天子對同姓諸侯或諸侯對同姓大夫,皆尊稱為「父」或「諸父」、禽獸中的雄性、開始、天,古人以為天地生萬物,故稱天為「父」。)

(第3節 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38節 天之道,不單而善朕,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而善謀。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第45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吾何以知眾亻父之然也,以此。

(我怎麼知道化生萬物的天是如此的呢?就是從天之道的玄德來瞭解的。)

(然,如此。)

(第42節 天之道,酉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第54節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20)

《老子》第66節 歸納前面第1~64節「人之道」與「玄同」

炊者不立,

(統治者若只是吹噓自稱孤寡不穀而沒有愛民的實際作為,則無法維持統治權。)

(炊,通「吹」,吹、噓。立,存在、成就、帝王或諸侯即位。)

(第5節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故強梁者不得死。)

(第26節 夫輕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第46節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60節 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自視者不章,

(統治者若只是在意名位財利,則無法在百姓的心中顯揚自己的成就。)

(視,治理、傚法、顯示、周代諸侯使卿用大禮代為謁見天子。章,通「彰」,顯揚、章服的省稱,指有圖文作為等級標誌的官服、禮服。)

(第2節 故致數譽無譽。)

(第28節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第44節 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第54節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自見者不明,

(統治者若想要顯露才能而役使百姓,則反而會激起民怨而顯示自己無才無德。)

(見,通「現」,顯露。明,通曉、分辨、賢明、聰慧、才德高顯。)

(第27節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36節 不知不知,病矣。)

(第37節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第42節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自伐者無功,

(統治者若想要擴大疆域而引發戰爭,則徵調民力稅賦將導致民不聊生而失去民心。)

(伐,征討、攻打、誇耀、自誇、戰功亦稱「伐」。功,以勞定國也,成效、勛勞、功績、功勞。)

(第13節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第33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第34節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41節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自矜者不長。

(統治者若自認高貴而不能謙卑自牧,則無法親近人民成為治理天下的統治者。 )

(矜,驕傲自大、自誇、自負、文飾。長,久遠、重視、崇尚、治理、居首位、執掌。)

(第18節 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32節 夫茲,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捨其茲,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第51節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第61節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其在道也曰𥺌食贅行,

(從天之道以玄德輔育萬物的道理來說,就是讓人民回歸純樸的生活而不加干涉。)

(𥺌,通「稌」,稻也,糯米。贅,以物質錢。)

(第7節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第16節 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積財有餘,是為盜杇,非道也哉!)

(第20節 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30節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47節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56節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第63節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无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因為追逐名利、財貨、權勢等慾望會成為盜竽和造成百姓孤寡不穀而使人民厭惡,因此自認高貴而要展現才能慾望的統治者會失去民心逼迫百姓離去而喪失統治權。)

(或,兵器、疆域、邦國。)

(第9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第11節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19節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第31節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人之道,為而弗爭。)

(第40節 人之饑也,以其取足兌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第53節 㨁而盈之,不若其已。𢵦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57節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文章出處:五十易老(黃政榮,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