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年少痴狂,叱吒風雲,高處不勝寒。洗淨鉛華,遁入《易經》與《老子》的懷抱,不忮不求,只想做一個單純的教書先生。我希望在教書之餘,有生之年能夠出版一本屬於自己的書《五十易老》,可惜目前尚不能如願,兢兢業業為五斗米折腰。
一、跨普通班研習進修:(如果有一天能夠回歸普通班輔導老師,學校必須配給我一半教學時數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
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關鍵能力實體研習 36小時
2. 綜合活動線上課程 18小時
--多元教學理論、教學資源整合與應用、課程規劃與發展、課綱內涵解讀、教學效能省思與精進、教材選用與評鑑
3. 國語文領域 9小時--差異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
4. 社會領域 11小時--差異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
5.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初階通過
6. 109學年度國語文領域公開授課
7. 110學年度數學領域公開授課
二、特殊教育108課綱研習進修:
1.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3小時
2. 特殊需求領域綱要IEP及課程計畫實作 6小時
3. 身心障礙類課程教學策略、技巧 14小時
4.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領域課程調整 3小時
三、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進修:
1. 國中階段數學補救教學策略研習 12小時
2. 12年國教特殊教育學生的數學教育 6小時
3. 自製APP在特教教具的設計與應用 6小時
4. 特教學生行為問題輔導策略 18小時
5. 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研習--時間管理策略 6小時
6. 情障與自閉症學生輔導策略及班級經營 3小時
7. 正向行為支持工作坊 12小時
8. 特殊教育園藝治療工作坊 18小時
9. 適應體育初階教師增能 6小時
10. 特奧滾球教練/裁判 12小時
四、心評人員培訓:
1. 高階心評人員培訓 35小時
2. 中階心評人員培訓 42小時
3. 中階暨高階心評人員培訓 12小時
4. 心評人員測驗工具研習 65小時
5.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五版研習 42小時
五、其他:
1. 花燈製作研習 56小時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五版證書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證書
情障鑑定初階證書
特奧滾球裁判證書
特奧滾球裁判獎狀
民國82年編輯教材的方式是用影印機影印再剪貼,特別要用修正液塗抹剪貼的邊緣,這樣子在影印時才不會露出剪貼的痕跡。當時的電腦還不普及,文書輸入是使用倚天中文系統搭配PE2,畫表格要使用內碼。
到澎湖服兵役1年10個月後,我買了自己的第一部桌上型電腦,為了編輯教材和印製考卷,還同時自費添購了使用色帶的點陣式列表機和掃描器。首先學會使用數據機連接電話撥接上網,再學習電腦題庫的應用,成為補救教學的一大利器。
在課堂上,除了板書以外,我會使用相機底片拍攝的「正片」投影片,和彩色、黑白列印或自己書寫畫圖的A4大小透明投影片來教學,上課前需要借投影機或抱或推(後來有專用輪架)到教室內安排學生座位(輔導活動課一定會排座位,ㄇ字型或分組討論型態),很麻煩,但也很有成就感。
點陣式印表機
點陣式印表機用的色帶
雙邊有孔的連續印表紙,可印大考卷
雙邊有孔連續紙張是整箱買的
← 電腦撥接上網 ↑ 軟磁片、3.5磁片、卡帶、磁帶錄影卡匣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因緣際會被學校派到台中「菁莪山莊」學習Frontpage網頁建置後,開始成立「嘎嘎的special education教學網站」,上傳分享自編教材word檔案。(菁莪山莊以前是「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現在叫做「國家教育研究院」。)
後來又學會了Flash程式動畫,讓學生有類似CAI的動態學習效果,透過內嵌聲音與圖片提示的引導,學生可以自學,也可以作為多元評量的方式之一。可惜目前的網路世界已經剔除了Flash,兼以免費網站空間式微,存放教材檔案的容量需求越來越大,於是教學網站經過多次改版及搬家之後,轉為目前Google協作平台的模式。(網站為 raccoon709 ,教材則連接儲存於大埤國中的 sf95 無限大空間)
早年縣市政府的特殊教育行政是在學管課(科)裡的一個特殊教育承辦人員,隨著行政組織擴大,業務量也不斷增加,因此需要有實務經驗的人分享與付出。
秉持著「樹大好乘涼」的理念,於是在教學工作之餘,奮不顧身地投入縣府的無給職工作。一路走來,看盡了人心的險惡,「人間冷暖情為貴,世事滄桑愈堅強」、「話若是講透支,目屎是揮莫離」,在教學年資滿20年之後決定退出江湖,只全心全意投入自己喜歡的教材編輯與教學工作。
教書的前20年(包含服兵役2年),我討厭行政工作,卻每年都在從事行政工作。就連服兵役時值勤和操練之後,別人在休息玩樂,我卻必須沉浸於行政業務之中(我的連長是歌星張信哲的親兄弟,當時在望安島常聽《愛如潮水》)。而在幫縣府做事的那幾年,公文上常常留的是我的電話,課餘的疲勞也自然不在話下。
終於,逐年的壓力與生活作息不正常造就了如今的身材體態,視力模糊之外,健康每每亮起紅燈,卻還是必須繼續為五斗米折腰。「奮鬥、創意、無悔」是我向來對自己的寫照,未來就安安分分的當個小人物吧!我期許的「教師成長」是在帶班和教學的功力,而不在於行政的職務與名利。敬謝不敏!
(採收合模式,點選標題 V 可打開筆記內容)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提昇EQ的ABCDE法則
Martin E. P. Seligman著;洪蘭譯,遠流,2009.12,共430頁。
解釋形態指的是,解釋生活事件的習慣方式。
人們探求因果關係,都有一個固定的形態,而且會把這個習慣自然地應用到真實事件中。不同的解釋方式往往引領我們走向不同的生命形態。
有人習慣戴著灰色眼鏡看世界,有人則努力讓自己看向光明。無助感和悲觀是學習而來的,希望與樂觀同樣可以藉由學習而養成,關鍵就在於改變對事件的解釋方式。
如果我們習慣將身邊的不如意當做是永久性、個別性和普遍性的事件,生命將籠罩在晦暗無光的憂鬱之中;讓想法轉個彎,相信生命充滿可能性,杜絕不可能會有轉機的悲觀信念,你會走出陰霾,發現另一片明亮的天空。
A是事件(adversity)
B是念頭(belief)
C是後果(consequence)
D是反駁(disputation)
E是激勵(energization)
務實的樂觀是快樂的處方。
但是要避免過度的樂觀會扭曲外界的事實來迎合自己。
適當的允許悲觀可以幫助我們看外面的世界比較正確一點。
兒童發展心理學 H. Rudolph Schaffer 原著;陳仙子、任凱合譯,學富文化,2006,共432頁。
決定兒童適應能力的因素並非是家庭結構,而是家庭功能,也就是人際關係的品質。
依附關係
缺乏親密依附關係的兒童,會顯現出對於陌生人過於友善,但是在學校中則往往好挑釁,人緣不佳。
依附關係的發展並無明確固定的時間表,在延遲數年之後,仍然可以加以彌補。
同儕關係
同儕合作可以提昇兒童的認知與社會發展。
被排斥的兒童是後期心理疾患的高風險者,包括因為情緒波動和挑釁行為而被同儕排斥者,將問題外化;因為社會退縮及過度克制而被同儕排斥者,將問題內化。
問題外化包括人際互動敵意、行為紊亂失序、缺乏衝動控制、犯罪行為等特徵;具有這些特徵的兒童,會參與各式各樣粗野、反社會的活動,可能有欺壓弱小、逃學曠課等行為,可能在學校出現學業成就低落、中輟等適應困難現象。在成年期,他們也可能持續表現出達到病態程度的公然張揚行為。
問題內化包括焦慮、孤獨、沮喪及懼怕感;這些兒童很容易變成受害者,並會發展成社會孤立的個體,很少與人互動,建立人際關係的技能很有限。
情緒發展
情緒交談對情緒發展具有相當大的意涵,並且大大增加兒童了解人際關係真正面貌的機會。
有能力談論情緒的內容,即代表兒童能以客觀眼光看待內在情感,包括自身及他人的部分。
唐氏症兒童對情緒自律處理有些問題,其中一部分是因為大腦皮質延緩發展之故,導致影響其行為抑制,而一部分乃是心理反應能力低的因素所造成(Cicchetti, Caniban & Barnett, 1991)。
從自閉兒的研究來探討,情緒性不足與社會功能不足是息息相關的。假使兒童無法了解他人所釋放的情緒訊號,無論是透過臉部表情、肢體或聲音傳達到,則對其參與人際互動會有困難。並且,假使他們無法分辨每個人的情緒差異,就會對他人傳達不適當的情緒,而這會加深其人際關係發展的困難(Denham, 1998;P. Harris, 1989;Rutter,1999)。
皮亞傑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只有當兒童可以進行逆向思考時,他才能夠專精於加法和減法的運用。只有當他了解3加4等於7時,才會理解7減4等於3的道理。減法其實是加法的相反原理,而只有兒童了解這些原理原則時,才能夠掌握算數。
成功的教學首先須確認個別兒童的認知能力情況;其次,分析了解特定任務工作的需求為何;第三,將兒童能力與工作內容做整合,讓兩者充分配合。
維果茨基 Vygotsky 的社會認知發展論
近側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未兵協助下所能達成的水平以及其在知識較豐富者協助下所能達成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導所應著力的關鍵區域因而就在此處;易言之,成人應當對兒童的成就及其潛力都很敏感,靈敏的將智能挑戰設定在比兒童業已理解的程度稍高一些的位置上。
鷹架作用(scaffolding)的兩項主導的調整原則:其一,當兒童進行的不順利時,師傅應當立即提供更多幫助;其二,當兒童進展順利時,師傅應該給予更少的協助,並退居幕後。(David Wood)
鷹架技巧包括簡化作業,將作業分解成幾個要素,讓兒童負責完成較簡單的作業,示範、鼓勵,並根據學徒的技能水平來調整其教學方式。
以拼圖為例:(問題解決情境中協助兒童的策略)
1. 引起對目標的注意(指出、輕叩、做標記)
2. 按部就班地建構任務(先找出四個角落,然後做完四邊)
3. 將任務分成較小的區塊(讓我們找出馬的拼圖片)
4. 突顯關鍵特徵(看!這是其中一個角落)
5. 示範(把拼圖片拿到缺口上方)
6. 提醒任務(我們現在必須找馬的尾巴)
7. 扮演記憶庫的角色(你能像之前拼那片正方形那樣拼這一片嗎?)
8. 控制挫折程度(你做得很棒,拼圖快要完成囉!)
9. 評估成敗(真聰明,你完全是靠自己找到那一片的)
10. 維持目標取向(只剩下房子的其他部分,然後我們就做完了)
唐氏症兒童在彈性運用專注力以因應他人重新引導其行為的嘗試而轉移焦點、以及配合他人協調個人行動等層面上,都有相當大的困難,而這些活動,正是從共同解決問題情境中獲益所必須的(Landry & Chapieski, 1989)。也就是說,所有的成人----兒童互動在本質上都是雙向的;兒童藉由其個人特質而對成人有所影響,這種影響決定了互動的本質,此歷程在教導情境中同樣適用。
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讓能力等級相當的兒童兩兩一組或數人一組一起學習。
同儕教導(peer tutoring)是指知識較豐富的兒童開始對另一名兒童提供教導和指引,以便將後者提升到相類似的能力等級。
訊息處理
玩很裝扮遊戲的兒童專注力較高,激盪出數量較多、類型較多元的想法,找尋問題解決方案時更具彈性,而且在比較成熟的裝扮遊戲階段裡,能夠透過裝扮活動的組織而展現絕佳的規劃技巧。
短期記憶並非單一結構,而是由三個元件所組成的:視覺空間儲存(visuo-spatial store)處理的是透過視覺系統所接收到的訊息;語音儲存(phonological store)只限於聲音訊息;中央執行器(central executive)能執行各式高階功能,例如訊息通過短期系統時的調節作用,以及複誦等策略的運用。
語言非常適於當作在記憶中呈現經驗的工具:它以別具意義的方式組織經驗,協助兒童用前後連貫的方式儲存記憶,也讓兒童後來講述它、和他人分享它的作用更加容易。
約從6歲起,學齡兒童自由回憶的正確性與成人不分軒輊。
年齡較小兒童在訪談時比較容易受到暗示所影響。
語言的使用
語言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溝通、思考、自我調整。
思想先於語言 VS 語言先於思想:
Piaget 思考的發展讓語言的使用得以實現。
Vygotsky 發展使用語言的能力使得我們能夠做出清晰的思考。
自我對話發展的過程:(Bivens & Berk)
1.與工作無關的外顯話語。
2.與工作有關的外顯話語。
3.與工作有關的無聲話語。
閱讀書寫能力
兒童要能對閱讀書寫活動產生興趣,最主要的方法還是要直接參與,通常都是由家長啟動的。
當家長與兒童一起看書時,他們處於一種高度互動和合作的過程:父母親不只是唸,兒童也不只是聽而已,相反的是雙方互相討論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也常常用問句--回答的形式進行。......這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也讓他們學到了書本的目的以及如何使用書本:書是用來唸的而不是用來玩的,一次翻一頁,圖案與文字通常一起出現,書本上面印的東西是有意義的,也常常是快樂的泉源。
共同注意情節(joint attention episodes)
在成人和兒童的共同活動中,像是一起看書、對話、一起玩、或是一起做家事,成人對兒童說的話越多,越有助於兒童的語言發展。
母親和小孩在逼起玩的時候,使用跟隨注意力(attention - following)策略比起使用轉移注意力(attention - shifting)策略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較有幫助。換句話說,如果母親讓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並輔助說一些與該事物有關的內容,則兒童會較容易記得該物品的明稱以及相關內容。反之,若母親自己決定主題並設法轉移兒童的注意力到該主題上,則效果就比較差。
共同注意情節提供了兒童最佳的語言學習場景,尤其是成人注意到其所講的話和兒童當時有興趣的內容一致。
透過一致有興趣的話題,可以確保兒童聽到的內容對其而言是有意義的,而有意義更能把這些知識內化成兒童的技能之一。
共同注意情節對早期兒童如何以口語辨別不同物體以建立字彙是很重要的,而且證據顯示共同注意情節也對之後兒童學習造句法則有很大的幫助(Rollins & Snow, 1999)。
另外,如果共同注意情節能帶來共同經驗,這對於夥伴之間鞏固人際連節以及提昇社交功能也有相當助益。
真實的快樂 Martin E. P. Seligman作;洪蘭譯,遠流,2003,共348頁。
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來自長處和美德的發揮。
用長處所得到的幸福感覺是建立在真誠上。
幸福需要建立在長處和美德上。
人類幾千年來,不同的文化所推崇的價值其實都很類似,其中都包括六項基本的美德:
一、智慧和知識
二、勇氣
三、人道與愛
四、正義
五、修養
六、心靈的超越
美好的生活是超越愉悅的生活,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則超越美好的生活。
快樂的公式 H = S + C + V
維持快樂的長度 H = 快樂與否的範圍廣度 S + 生活環境 C + 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V
六項美德+24項長處:
一、智慧和知識
1. 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
2. 喜好學習
3. 判斷力/判斷性思考/開放胸襟
4. 原創力/實用智慧/街頭智慧
5. 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緒智慧
6. 觀點見解
二、勇氣
7. 勇敢和英武
8. 毅力/勤勞/勤勉
9. 正直/真誠/誠實
三、人道與愛
10. 仁慈與慷慨
11. 愛與被愛
四、正義
12. 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13. 公平與公正
14. 領導能力
五、修養
15. 自我控制
16. 謹慎/小心
17. 謙虛
六、心靈的超越
18.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19. 感恩
20. 希望/樂觀/對未來充滿期望
21. 心靈上/有目標的/信仰/宗教的
22. 寬恕與慈悲
23. 幽默與好玩
24. 熱忱/熱情/熱衷
基因或教養: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Judith Rich Harris 著,洪蘭譯,商周出版,2007,共372頁。
作者序(節錄)
人類的個性一直以來都是未解之謎。目前流行的人格理論(又稱人格發展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兩個人在某些方面會很相像,或即使是在同一家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他們的人格和行為也都不同。同卵雙胞胎有著相同的基因,所以他們之間的差異不可能是來自先天。
人與人之間的有趣差異不是來自基因,也不是來自你所想到與「人格」這個字有關的任何其他原因,這就是為什麼人的獨特性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開這個謎;而這將是一個科學的偵探故事。
感謝差異性
福爾摩斯:「當你去除掉不可能的,剩下來的不管多麼不太可能,就是真相。」
真正的科學家:「當你排除非常不可能的;剩下的,就那個時候而言,有比較大的可能性。」
福爾摩斯:「在沒有數據之前就形成理論,是絕大的錯誤,人們會不知不覺地扭曲事實來迎合理論。」
莎士比亞:「要從臉上去推想這個人心中在想什麼,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自閉症並不會使人失去某一種能力;它去除的是整串的能力。
自閉症兒童失去了辨識面孔的能力,或是這種能力會嚴重手損。現在有神經生理上的證據顯示,自閉症患者視覺處理臉的方式,是正常人處理無生命物體的方式。如果區辨人臉的方式和區辨物體的方式一樣,你就難怪自閉症孩子對面孔辨識沒有興趣了。
正常的嬰兒會熱切地注視人的面孔;自閉症的嬰兒不會。他們對學習區辨人臉沒有興趣,不只顯示他們的與人有關的資訊學習機制沒有正常運作,也讓我們看到,當這個機制正常運作時,就提供了區辨人臉的能力和動機。
我沒有在自閉症的研究文獻中看到的是,這些孩子不但不能了解別人有心智,他們也不能了解人的心智會有不同。他們對於人有不同的人格並不自覺,也沒興趣。他們不了解人有人格;如果知道人格,就能預測未來的行為。他們同時也缺乏動機去與別人分享個人資訊。自閉症兒童不與人哈拉。
人格概念的三個元素:
1. 變異----人格是一個人與別人不同的地方。
2. 一致----人格對自己來說是一致的。
3. 社會互動。
「生命中的人格發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Course):從童年到成年的人格有小小的延展性(modest continuity),任愈成熟,人格愈穩定。但是即使在中年期,人格還是有一些彈性。假如你的生活改變了,你也會改變。
那個該死的長方形
「相關」(correlation)只是一種關係----兩組測量之間的統計相連性----而已。理論上,正相關的範圍是從 0 到 1(0即指兩組測量法之間毫不相關),但是在心理學的研究上,相關很少超過 0.50,而且通常遠低於這個數字。
0.30 的相關大約可以解釋 9% 的變異性----相關係數的平方,就是它可以解釋的比例。
「變異性」(variance)是一種指出某群人在某向度上的不同程度有多大的方式。「變異性」的平方根是「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人格差異不是完全也非大部分是由於環境的差異。
簡單地說,以控制家庭間的基因差別為研究方法時,就可以發現家庭環境跟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沒有什麼影響。
很多實驗都證實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假如環境改變的話,即使成年後,人格也會有些改變。只不過人格在童年期的可塑性比較大、較有彈性。孩子的適應力很強,他們適應了社會,也適應了文化----他們社會化了。
那是猴子的實驗
基因的效應可以在任何年紀出現。有的基因很早就產生影響,有的基因在等待時機。這就是為什麼你愈老愈像你的父母。
環境方面的交互作用也一樣麻煩。
出生別及其他家庭中的環境差異
基因和環境的相關是說,一個人的環境反應出他的基因,或被他的基因所影響。就如行為遺傳學家史卡(Sandra Scarr)所說的:「每個人因自己遺傳到的性格,創造出自己的環境。」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有部分是因為他們遺傳到的基因不同。
出生別的研究,並不支持家中習得的行為模式會類似應用到家庭以外的情境去。
人和情境
基因也是人格或人的行為長期以來的延續性的主要原因。這個發現有很重要的意義。
米契爾(Walter Mischel):「個體對環境的區辨力非常強。」那些在家裡不聽話的孩子,在從學面前不敢放肆,因為他知道父母會忍受他的無理行為,而同學不會。那些在同學面前亂來但在家中不敢放肆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他長得高大,可以欺負其他弱小的孩子,但是他還沒有強壯到可以頂撞他的父母。
因為孩子很會區辨情境,所以要改變他們在學校的行為,不是去改變他們父母的行為,而是去改變他們學校的環境。以學校為基礎的介入,如果目標在改善全班孩子的行為,通常可以降低攻擊性及操場上的霸凌。然而,很不幸的,正如我和米契爾所預測的,這些孩子在家中的行為並沒有改變。
目前流行的人格發展理論的假設是不對的:習得行為並沒有很快地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去。孩子在家中所學到的不會自動隨著他們到其他情境去,他們跟父母的互動經驗也不會影響他以後跟社會夥伴的互動。類化的確有發生(它必須發生),但不是以這種不知不覺的自動化方式。一個人習得的行為或情緒是否會被類化到另一個情境,完全取決於他認為這兩個情境是否相同。
模組的心智
自閉症幾乎會嚴重影響所有的社會行為,包括語言在內,但是大部分非社會的功能都被保留下來。
關係系統
關係系統是一種區辨而非類化的系統,它的目的是將個體更細地區分開來。
我們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在我們與這個人互動時就派上了用場。所以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態度都不同,孩子對兄姊的態度也跟對弟妹的不同,對同學的更與對家人的不同。因此,一個人對老闆的態度與對父親的一點都不同。因此,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時,並不會被他的同卵雙胞胎吸引。
社會化系統
阿茲海默症:記憶在海馬迴形成後會儲存在皮質,主要在顳葉和頂葉。患者初期會忘記東西的名稱,當病情逐漸惡化時,他們會忘記配偶的臉和孩子的容貌。他們的新記憶會忘得比舊記憶快。(對字的記憶是外顯記憶)
帕金森氏症:病因是由於基底核跟前腦額葉連接的地方受損,而這些大腦區域與程序記憶有關。病患失去的不只是如何揮桿這類的身體技能,其他還有如文法規則這類的程序知識----他變得不能使用過去式了。(對規則的是內隱記憶)
就像很其他的心理機制一樣,社會化系統不但提供使用的能力,同時也提供使用的動機。所以社會化是一個自我社會化的歷程,不是外界力量加諸孩子身上的改變。
社會化系統使孩子在受社會化影響的層面上變得更相像,而智商就是一個間接接受社會化影響的項目。
地位系統
所謂的「打著玩」(play fighting)在大部分的哺乳類幼兒身上都會看到,從小狗到黑猩猩都有。在幾乎所有的動物中,雄性做這種粗野的「打著玩」比雌性多。
在幾乎所有的動物中,雄性也比雌性有攻擊性,但是翻跟斗打著玩的行為不可跟攻擊性混在一起,雖然偶爾它也會升級成攻擊性。孩子了解這兩種的差別,如果超越了這個界線,孩子會生氣。在粗野的打著玩後,孩子還會繼續玩在一起。在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後,就會各走各的路,不再玩在一起。
憂鬱症的病人並非低估自己;他們對自己的評估其實很正確,只是在那種情況下這不是件好事。
計算自己接受到多少次的注視,是孩子和大人評估自己地位的方式。
演化的兩難:我應該想辦法盡量成功,即使犧牲團體成員也在所不惜?還是我應該盡力去支持、保衛我的團體?
一個整體的社會大於它的部件總和。
人們願意為團體工作甚至犧牲,這個動機是社會化系統所提供的;這是一個古老的系統,可以追溯到團體內的所有成員都是近親的時代。相反地,地位系統提供的動機是完全自私的,這個自私造成了人類團體內的分工。地位系統完全不在乎團體的利益,它只問:「我如何能在競爭中占上風?」要找出答案,需要自我覺識及自我知識。所以地位系統搜尋由他人提供的自我知識的線索,然後藉以做出長期策略,使個體只在有機會贏的地方去競爭,盡量避免到別的領域去比賽。結果,個體會尋求還未被占領的地方;他在別的領域變成專家。
大結局
1. 目標
關係系統:建立和維持良好的關係。
社會化系統: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
地位系統:比競爭者更好。
2. 動機
關係系統:收集別人的資料並與他人共享。
社會化系統:與團體關係密切、被團體成員接受、順從團體的常模行為,保衛所屬團體。
地位系統:競爭、增進自己的地位、從與別人的比較中知道自己的斤兩。
3. 情緒
關係系統:愛、恨、依賴、信任、攻擊性、慾望、嫉妒等等。
社會化系統:對別的團體有敵意、團體榮譽感、被排斥時會不快樂。
地位系統:野心、嫉妒、榮譽、欺騙、尷尬、憤怒,或因為失去地位而不快樂。
4. 典型行為
關係系統:兒童依附行為、交朋友、統御競爭、求偶、聊天八卦。
社會化系統:採納團體成員的行為、語言、口音、衣著、態度,捍衛自己的團體。
地位系統:將自己與同儕配對比較,與自己可能贏得過的人競爭,避開可能會輸的對象。
5. 典型錯誤
關係系統:基本歸因錯誤。相信並傳播不可靠的閒話。
社會化系統:低估團體內的變異性,自動認為所屬團體是好的而其他團體是壞的。
地位系統:高估自己,低估對手。
6. 重要部件
關係系統:與人相關訊息的心理資料庫、面孔辨識模組、心智閱讀機制、關係的社會量尺。
社會化系統:分類模組、計算平均傾向、團體接納的社會量尺。
地位系統:心智閱讀機制、目光偵測器、詳細測出多向度地位資訊的社會量尺。
7. 資料收集
關係系統:有關特定對象的資料,基於個人經驗或是道聽塗說。
社會化系統:社會類別中成員的資料。
地位系統:在所屬社會類別中與別人相較的資料。
8. 資料處理
關係系統:關於每個人的資料都分開儲存。
社會化系統:社會類別中成員的資料是平均後得出的原型。
地位系統:綜合從不同對象收集而來的資料、計算被注視的次數、評估在階層中的地位。
9. 意識層次
關係系統:完全可以意識提取。
社會化系統:這個系統完成的大部分工作是意識心智無法提取的。
地位系統:雖然有些工作(如計算被注視的次數)是潛意識的,大部分的工作還是可被意識提取。
10. 發展的時刻表
關係系統:一出生就可以運作,而且終其一生不歇。
社會化系統:三歲左右開始運作,到青春期實大致完成,終其一生都能參與新的團體,但是年老後熱忱會降低。
地位系統:三歲時就可以看到競爭性,但是這個系統的其他部件發展得很慢。青春期時常見策略的改變,到成年期仍可能改變。
兒童認知發展 林美珍編著,心理出版社,1996,共515頁。
導論
編碼是能確認出物體與事件的最重要訊息的特徵,並且用這些特徵以形成內在表徵。編碼發展的重要使兒童增加對世界的了解,這點可從他們學習解決算術與代數的問題上獲得證明,待解決的問題中包含有關的與無關的訊息,而解決問題之竅門在於將有關的訊息編碼,並且忽略無關訊息的部分。
早期與後期的成就都是反應出兒童的編碼的有效性(Bornstein & Sigman, 1986),因此較聰明的嬰兒對圖畫中有趣事物編碼較快,導致他們較快對這幅畫喪失興趣,當新的圖畫出現時,他們會很明顯地對新畫與舊畫間的差異加以編碼,所以又恢復興致勃勃的樣子。同時,也發現優良的編碼能力與資優兒童、青少年的問題解決及學習的速度有關。所以,編碼的品質與很早期(嬰兒期)及後期的智力是有所關聯的。
發展與改變有關,對認知發展特別重要的四個改變歷程分別是自動化、編碼、類化與策略的建構。
壹、皮亞傑的發展理論
四個發展階段:
1. sensorimotor stage 感覺動作期/嬰幼兒(在環境中學習身體上的操作)
物體恆存概念
2. preoperational stage 前運思期/學前(學習靜態事物的內在表徵)
以心像和語言來表徵自己的想法。(表徵技能 representational skills)
兩種內在表徵:
(1) 符號 symbols ----個人使用的特殊表徵。
(2) 標誌 signs ----為了溝通的傳統表徵。
延後模仿 deferred imitation
3.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具體運思期/國小(以心理運思內在表徵)
內在的心理活動,使兒童的認知變得更有力。
運思是可逆的(reversible)。
守恆(conservation)----數量、液體、固體的守恆概念。
4.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形式運思期/國中和以後
考慮各種可能性的能力,可以事前計畫。(理論的可行性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我正在思考未來,然後我又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在思考我的未來。」
※ 四個發展階段的分類(classes)與關係(relations)的概念。
1. 物體的功能。
2. 大小、顏色、形狀。
3. 多元分類問題(multiple classification problem),同時注意幾個向度。
4. 對關係中的關係,以及分類中的分類問題加以思考。
三個主要發展歷程:
1. 同化----轉變所收到的訊息來適應現存的認知方式。
2. 調適----調節認知方式以適應新經驗的歷程。
3. 平衡----包含同化與調適,它是指現存的認知方式與心經驗間整體的互動。
同化與調適是彼此相互影響的,沒有條適,同化是不會出現的,反之亦然。
同化極端的情形是幻想的遊戲(fantasy play)。
調適極端的情形是模仿(imitation)。
※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
1. 低估年幼兒童的推理能力。
2. 高估青少年的推理能力。
3. 以自我中心來描述兒童的認知是不對的。
貳、訊息處理理論的發展論
認知發展特別重要的四個機制:
兒童欲有效地解決問題,必須將問題中重要的訊息編碼,並利用先前的知識形成策略來處理問題,而欲使新建構的策略具高度效率,兒童須將它類化到其他可應用的問題上,兒童於應用新策略時,速度較慢且較費心力,但透過練習,可使策略運用自動化而增強其效能。
訊息處理理論對發展觀點的四個共同假設:
1. 認知是訊息處理(cognition 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 精確分析改變的機制(analysis of change mechanisms)
3. 改變是不斷地自我修正(self - modification)的歷程
4. 詳細地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是了解兒童認知的主要途徑
※ 皮亞傑學派 & 訊息處理研究的共同點:
1. 在發展中的不同點,兒童都有其認知能力與限制。
2. 都強調現存的理解對兒童獲得新理解的影響。
人類認知具有兩個基本特徵:
1. 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表現在同時間內所能注意的訊息量與處理訊息的速度兩方面。
2. 我們的認知是有彈性的,我們能隨持續改變的目標、環境和作業需求而調適。
訊息處理系統理論的三個結構特徵:
1.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
2.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3.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史坦柏格(Sternberg)的理論
史坦柏格(1985)將智力分成三種訊息處理成分:表現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知識獲得成分(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s)、後設成分(metacomponents)。
當兒童擁有足夠的理解力以解決問題時,後設成分和表現成分須要建構問題解決策略,後設成分選擇那一種表現成分去使用與使用順序,表現成分便實際去解決問題。
當兒童未有足夠的理解力時,知識獲得成分成為解決問題時的主要活動角色。
史坦柏格指出人們於解決問題時,表現成分包含了四種成分:編碼、推論、對應(mapping)、應用。
成人花費較多的時間編碼,後續的步驟進行較快;兒童的編碼策略只注意名詞中一個或少數特徵,以減少記憶負荷,但是最後解決問題時,卻須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低智商的兒童對相關的訊息並不專注,花很少的時間編碼,解決問題時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後設成分是智力發展的基礎。(Sternberg, 1984)
導致智能不足的三種後設成分障礙:1. 不適當的選擇策略。2. 控制與自動化解題例行程序的協調不良。3. 後設成分對經驗反應與處理中的修正,此能力上有缺陷。
智能不足者與非智能不足者的最大差異在於遷移能力,亦即應用知識於解題,及因應問題之所需以建構適當解題策略上,缺乏足夠的彈性建構能力。(Butterfield, Siladi & Belmont, 1980)
凱思(Case)的理論
凱思(1985)提出兩個可能產生進步的轉變策略:
1. 自動化,藉著學習,亦即認知操作,短期記憶中儲有的潛能能夠更有效率。
2. 生理成熟。
凱思的教學策略可以使 80% 的幼稚園兒童學會解答加法缺項問題(4+?=7),此方法也能使智能不足兒童(心理年齡為六歲者)學習加法缺項問題。
克拉爾與華勒斯(Klahr & Wallace)的理論
自我修正生產系統(self modifying production systems)
理論的發展機制是類化,將類化分成三個表徵和處理單位:
1. 時間線(time line):類化所據之資料。
在很多情境裡,兒童事先不知道發生的是有關的,如果他們保有詳細的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有關的也可能是無關的,以後可能產生非預期的類化。
2. 規則探知(regularity detection):根據時間線上的內容來產生經驗類化。
三種類化型態:(1)類化不同的物體;(2)類化相等的轉變;(3)類化不同數量的物品。
3. 冗餘刪除(redundancy elimination):確認處理步驟中不需要的冗餘部分。
自我修正的認知系統中,沒有明顯的理由說某一規則類型總是在另一規則類型之前。
席格勒(Siegler)的理論
理論的主要挑戰是描述人類認知體系內的競爭實體(策略),實體間的競爭如何產生適應的結果,以及指出產生認知改變與選擇的機制。
以數數為例,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
1. 從1數起(count from one)。
2. 回憶答案。
3. 起數策略(count-on strategy)----從較大的數開始數。
隨時間改便而改變策略的使用,也是一種適應。
新策略的獲得:(1) 策略的教導及模仿他人使用的策略;(2) 兒童自創策略。
發現新策略後,類化到其他問題之緩慢,也是兒童表現的顯著特徵。挑戰性的問題能夠增加類化的量。
以上,所有(訊息處理訊息的發展理論)發展機制都是共同運作以促進兒童認知成長。
參、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社會歷史理論
兒童最初學習語言(speech)、數字系統(numbering system)、寫作(writing)、科學概念(scientific concepts)這些工具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然後應用這些工具到自己的思考。例如,兒童最初學說話是為了與他人溝通,然後他們內化他們的語言,對自己說,去計劃與指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同樣地,兒童自己在使用這些工具前,以在學校、在社會互動中學習所多概念工具。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人們自覺自己的認知歷程(人們自覺他們自己的記憶歷程)。
內在語言(inner speech)----自己對自己的無聲說話。
接近發展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鷹架(scaffolding)的學習
當我們引導與協助兒童工作時,我們應該注意兒童的興趣與熱衷程度,不應該壓制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或對學習歷程的參與。(Rogoff et al., 1984; Griffin & Cole, 1984)
肆、知覺發展
知覺功能以不尋常的快速達到成人或接近成人的層次。嬰兒在六個月大時,即可達到近似成人的功能。
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嬰兒經驗到的世界事物與成人所經驗的相似(Granrud, 1989; Kellman, 1988)。
知覺的三項功能:
1. 注意(attention)指決定情境中那個部分值得進一步處理。
2. 辨識(identifying)指將感官收到的訊息與記憶中的訊息聯結,以建立一知覺形式。
3. 定位(locating)則是決定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和物體的方向。
快樂如何追求:尋找現代精神生活的桃花源
楊國樞、吳靜吉、鄭石岩、曾昭旭等著,遠流出版公司,民83,共184頁。
第一篇 使自己不快樂的八種方法/楊國樞
快樂不快樂----完全是「個人主觀經驗」的認知問題。如果有了健全的「認知」,那麼在「追尋快樂」的途徑上,你已經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
所以使自己不快樂的八種方法,其實指的就是八種錯誤的認知,八個情緒的陷阱!只要反其道而行,就能逐漸接近快樂的目標、掌握快樂的真義了。
使自己不快樂的八種方法:
1. 慾望要多
2. 目標要高
3. 製造矛盾
4. 捨近求遠
5. 怨天尤人
6. 感情用事
7. 自尋煩惱
8. 妄自菲薄
大腦決策手冊: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 雷勒(Jonah Lehrer)著,楊玉齡譯;天下遠見,2010年5月,342頁。
「理性」與「感情」對於決策同等重要。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回答兩道問題:
一、人類的心智是如何做決策?
二、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感受不到情緒,沒有使人更加理性。情緒其實是決策過程當中很關鍵的一部分。在我們與自己的感情脫鉤時,即使最無關緊要的決策都將難產。一顆不能感覺的腦袋,就不能下定決心。
有意思的是 'emotion (情緒) 與 motivation (動機) 源自同一個拉丁文字根 movere ,意思是「移動」。
從頭腦的角度來看,人類其實是最情緒化的動物。(額葉眼眶面皮質是人類大腦皮質裡,少數幾個體積明顯大於其他靈長類的區域。)
情緒,讓我們的頭腦更有效率。
暈船與精神分裂都與多巴胺系統有關(多巴胺預報失靈的結果/多巴胺受體過量有關)。
情緒其實是一種預報。
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擁有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
稱讚孩子「很聰明」,會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恐懼,其實會妨礙學習,很容易氣餒,等於鼓勵孩子避開最有用的學習活動,那就是「從錯誤中學習」。事實上,除非你經歷過犯錯所帶來的不愉快徵兆,你的腦袋才會修正模式,你的神經元在成功之前,必須先一再經歷挫敗。這個痛苦的過程,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稱讚孩子「很努力」,會使孩子樂於學習,並且願意挑戰自己,挑戰困難,即使一開始會失敗也無妨。他們不會害怕自己犯了什麼錯誤,而想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想知道如何可以更好。
多巴胺神經元很難接受隨機的事物,最好不要輕信手氣。
迴避損失(loss aversion),在做決策時,損失的陰影會蓋過獲利。這種渴望避免任何損失的心理,經常影響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做出愚不可及的事來。
迴避損失屬於一類更廣泛的心理現象----負偏差(negative bias),指的是,對人類心理而言,壞事比好事強烈的多。這也是為什麼,在夫妻互動中,通常一句批評至少需要五句讚美來彌補。
腦部造影實驗顯示,以信用卡付款確實能減低腦島的活動,而這個區域和負面感情有關。正如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神經經濟學家羅文斯坦所說的:「信用卡的本質,就是要讓你的腦袋麻醉,讓你無法感受到付錢的痛苦。」既然花錢的感覺不錯,你就會繼續花更多的錢。
信用卡的問題在於,它們會利用人腦袋裡天生的一項缺陷。這項缺陷根植在我們的情感之中,那就是:高估即時的收穫(例如一雙新鞋),而且是以未來的開銷(例如高額利息)做代價。我們的感覺會為了馬上就能得到的收穫而欣喜若狂,但是卻沒有能力認真解決這項決策造成的長期財務問題。我們的情緒腦就是無法明白,像是利息或負債或財務費用之類的東西。也因此,像腦島這類區域便不會對刷卡購物產生反應。於是我們的衝動並不會遭逢太大的阻力,我們可以盡情地刷,盡情地買。至於如何付款,以後再說。
情緒腦(中腦多巴胺系統、依核)想要立即享受,理性腦(前額葉皮質)會思考未來。
大腦邊緣系統缺乏耐性,看廣告要留意:字體愈小愈重要。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迴避損失(loss aversion)的副產品,同一件事換成不同的想法,會影響決策。前額葉皮質活動越強的人,越能抵擋框架效應。他們能夠略過不理性的感情,明白兩種敘述其實是相等的。
馬替諾(Benedetto de Martino):比較理性的人所感知的情緒並沒有比較少,他們只是比較會調節情緒而已。
調節情緒的方法----思考。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前額葉皮質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思考自己的心思。我們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生氣了;我們對於每一種情緒狀態都可以自我覺察,因此每個人都能夠設法釐清,自己為何感受到那些感覺。要是我們發現某種感覺並不合理,譬如說,如果只是杏仁體在對損失框架起反應,那麼這種感覺可能就不重要。我們的前額葉皮質能夠刻意選擇去忽略情緒腦。
過動症是大腦發育過程出了問題的案例,但是這樣的大腦發育過程其實會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人腦的成熟過程會重演它的演化過程,腦袋最先演化出來的部位----運動皮質和腦幹,也是孩童腦袋裡面最先成熟的部位。這個區域在進入青春期時,就已經具備完整的功能了。生物演化過程中比較晚近才出現的區域,像是額葉,卻要等到青少年時期結束之後,才發育完全。而前額葉皮質是最後發育完成的腦部區域。(青少年容易冒險衝動的原因)
當青少年的情緒腦加足馬力往前衝的時候(更別提那些高張的荷爾蒙只會幫倒忙),負責管制這些情感的「心智肌肉」,卻還在趕工打造的階段。
在青少年的腦袋裡,依核這個腦中與報償過程有關的腦袋部位(所謂報償,是指那些讓我們感到興奮的事物,包括性、藥物、搖滾樂等),無論是活躍程度與成熟度都超過前額葉,而前額葉是腦袋裡幫忙抗拒那些誘惑的部位。青少年常常做出不良的決策,因為他們真的是較缺乏理性。
我們無法關閉情緒腦,但是可以用理性腦來調節。(找出青少年真正在乎的東西與立即性的報償,可以抑制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藉由把資訊保留在前額葉皮質的短暫儲存區,大腦可以在這裡操縱、分析資訊,好研究各個皮質區域送來的資訊。
工作記憶測驗成績與一般智力測驗成績,具有極強的關聯。前額葉皮質若能保有愈多的資訊,並能保留較長的時間,代表大腦細胞比較能夠形成有用的聯想。同時,理性腦還需要嚴格過濾多餘的念頭,因為雜念可能會導致一些無濟於事的連結。
思考過度,反而會弄巧成拙。
雖然理性是一種強有力的認知工具,但是完全依賴前額葉的深思熟慮,卻很危險。如果讓理性腦把持了整個心智,人們將很容易犯下決策上各式各樣的錯誤。
前額葉皮質有能力調節最基本的生理信號(例如服用安慰劑而將疼痛信號關閉),能夠強力的扭曲事實,以至於誤導做出錯誤的決策。
前額葉皮質的缺點,不只在記憶儲存容量超載的時候會顯現出來;只要寫糖稍稍降低,就足以妨礙自制力。前額葉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夠運轉。壞情緒,其實只是前額葉功能吃緊的結果。
精神變態者的危險之處:他們缺乏能夠指引道德決策的情緒。在他們應該有情緒的地方,出現一個可怕空洞。精神變態者腦袋裡面,除了一位很會推理、隨時準備幫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的律師之外,什麼都不剩。精神變態者會犯下暴力行為,是因為他們的情緒從未告誡他們,不要那樣做。
施比受更有福:利他行為有一個可愛的小秘密,它會讓人感覺良好。人腦天生的設計就是會覺得慈善義舉讓人愉快;對別人好,可以讓我們覺得舒服。(在進行利他行為時,腦中報償回路的活躍程度,超過自己拿到現金報酬時的情形。)
自閉症(autism),aut 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自己」,而 autism 可以翻譯成「沉浸在自我裡的狀態」。
自閉症者是「心盲」,對他們來說,詮釋他人的情感與心思,簡直難如登天。(巴隆科漢 Simon Baron-Cohen)
自閉症患者從出生到滿一歲期間,大腦皮質沒有完成正確的連結。從目前的研究看來,有一小叢叫做「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細胞,是跟自閉症有關的腦部構造之一。這些神經元能夠像鏡子,映射出他人的動作。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微笑,你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彷彿你自己在微笑。
由於鏡像神經元的關係,我們得以透過直接模仿,而非概念上的推理,來了解他人的心意;這是用感情,而不是用思考。(里佐拉蒂 Giacomo Rizzolatti)
每當你看到一張人臉,你就會使用一個高度特化的腦部區域,叫做梭狀回,這個區域純粹用來幫助你辨識臉孔。相反的,當你注視一張椅子,大腦靠的是顳下回,任何複雜的視決場景都可以活化這個區域。而自閉症患者的梭下回從來就無法啟動。他們注視人臉的時候,大腦活化的部位是一般人用來辨識物體的區域。人,對於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另一個物件。一張臉激發的情緒,不會強過一張椅子。
沉寂的鏡像神經元回路,以及沒反應的梭狀回,這兩項腦部缺陷,可以用來解釋自閉症患者在社交上的困境。
同情不只是本能,還需要後天環境的培養。
良好的決策,來自多元的意見。
如果變數不多,做決定前宜三思。(簡單問題適合理性腦)
如果變數很多,靠感覺來選擇。(困難問題交給情緒腦)
迪克斯特霍斯:「利用你的意識腦去取得所有做決策需要的資訊,但是不要試著用意識腦去分析這些資訊。相反的,去度個假吧,讓你的無意識腦來消化資訊。之後,你的直覺告訴你的東西,幾乎可以肯定是最佳的選擇。」
對於你非常在乎的事物,要思考得少一點。
避免確定感干擾了判斷的兩個小訣竅:
1. 永遠要思考相反的假設。
2. 要不斷提醒自己,有哪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
告訴自己,知道什麼?
告訴自己,不知道什麼?
最後說出想法。
座艙資源管理(cockpit resource management)決策制定系統:發揮群眾的智慧。(集思廣益,上屬下屬互相質問)
心理學 葉重新著,心理出版社,民88年,628頁。
語言與思考
依思考的方向分類
1. 正向思考
2. 負向思考
3. 垂直思考
4. 水平思考
依思考的運作方式分類
1. 收斂性思考
2. 擴散性思考
創造力的思考方式
1. 流暢性(fluency)
2. 變通性(flexibility)
3. 獨創性(originality)
4. 精密性(elaboration)
依思考的過程分類
1. 外顯思考(overt thinking)
2. 內隱思考(covert thinking)
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嘗試錯誤
2. 程序法
3. 捷徑思考法
4. 化整為零
5. 類推 6. 觀前顧後
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1. 迷思概念
2. 心向作用
3. 功能固著
4. 認知類型
記憶與遺忘
一、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
記憶廣度(memory span)延宕時間愈短,記憶正確性愈高。
餘音記憶(echoic memory)約維持10秒
影像記憶(iconic memory)約維持0.25秒
二、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簡稱STM)
記憶容量 7土2
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
1. 對接受的訊息不斷的複誦。
2. 對接受的訊息產生視覺心像。
3. 將訊息付諸思考、推理、判斷。
三、長期記憶(long-term mwmory,簡稱LTM)
長期記憶不可能完全正確,影響的因素有:
1. 精心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
2. 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
3. 序列位置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
(1) 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
(2) 最近效應(recency effect)
最初學習和最後學習的部分最容易記住。
酒精進入人體達到一定的程度,會損害長期記憶。
雷斯多夫效應(Restorff effect)是指個人所見所聞的資訊中,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將重要的資料以不同顏色或特殊的字體標示出來,可以加深印象。
學習材料的組織與記憶:
1. 歸類(clustering)
2. 分層次
3. 語意網路(semantic network)利用相關概念來幫助記憶。
4. 先前經驗的圖像(schema)
記憶的歷程
1. 編碼
2. 儲存
3. 檢索
遺忘的原因
1. 消逝論 decay theory
2. 干擾論
(1) 順向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 舊的學習經驗干擾新的學習內容。
(2) 反向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新的學習經驗干擾舊的學習內容。
去休息吧!
3. 編碼不當
4. 檢索困難
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一件事彷彿快要脫口而出,可是一下子又想不起來。
5. 動機性遺忘(motivated forgetting)
心因性健忘症(psychogenic amensia)
6. 機體性因素
器質性健忘症(organic amnesia)
增進記憶的方法
1. 過度學習(overlearning)再練習或複誦直至滾瓜爛熟。
2. 善用練習方式
(1) 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分成幾部分來練習,當第一部分練習到很精熟以後,再練習第二部分。
(2) 集中練習(massed)當所要記憶的資料簡短時,以集中練習比較有效,從頭到尾不斷反覆練習,一直到完全精熟為止。
3. 減少干擾
4. 充分了解學習材料的涵養
硬記或機械式記憶(rote memory)通常很容易忘記。
5. 利用檢核表(check list)全部條列在一張清單上。
6. 聯想 -- 與相關的資料聯想在一起。
7. 軌跡記憶法(Method of Loci)利用心象(image)來幫助記憶,將所要記憶的內容,與有特定空間順序的事物,逐一聯想在一起。
8. 韻語、口訣記憶法 -- 編成有節奏韻律的詩歌或歌曲。
9. 讀書記憶法 -- 綜覽(survey)、質疑(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hearsal)、複習(review)。
10. 關鍵字記憶法(key - word method)利用心像聯想的方式。
11. 歸類法 -- 將一些繁瑣事物,依照馬一法則歸類。
12. 故事法 -- 利用故事的前後連貫性,以及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3. 關聯法 -- 把要記憶的材料,設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
14. 諧音法 -- 利用鄉似的與音來幫助記憶。
15. 聚集記憶法(chunking)將一長串資料,分成幾組來記憶。
學習原理
一、古典制約學習(巴夫洛夫)
1. 制約的獲得
(1) 同時制約
(2) 延宕制約
(3) 遺跡制約
(4) 逆向制約
(5) 時間制約
2. 消弱(extinction)
3. 自發恢復
4. 刺激類化
5. 刺激辨別
6. 高層次制約(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古典制約學習的應用
1. 恐懼或焦慮的學習
2. 愉快情緒的學習
3. 偏差行為的學習
4. 廣告行銷
5. 生理的反應
6.以古典制約治療不適應行為
二、操作制約學習
1. 桑代克的迷籠實驗(貓拉繩或踏板開門)
(1) 嘗試與錯誤學習(trial-and error learning)
(2) 效果率(law of effect)
(3) 練習率(law of exercise)
(4) 準備律
2. 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實驗
(1) 正增強作用
個體表現某一行為之後,如果能立即獲得酬賞物,該行為會得到強化,個體再度表現該行為的機率增加。
(2) 負增強作用
個體表現某行為之後,立即終止其所厭惡的刺激,則該行為會得到強化,個體以後再度表現該行為的機率將隨之增加。
(3) 處罰
3. 操作制約的學習原理
(1) 增強勿出現的時間
(2) 行為塑造 behavior shaping(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
(3) 原使強化作用與次級強化作用
(4) 強化作用的安排方式(連續增強作用continuous reinforcement、部分或間歇增強作用partial or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5) 消弱作用
(6) 類化作用
(7) 辨別作用
4. 操作制約學習的應用
(1) 厭倦原理(satiate principle)
(2) 消弱(extinction)原理
(3) 相互抵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原理
(4) 處罰(punishment)原理
三、觀察學習
由觀察進而模仿楷模(model)者的行為,又稱為替代性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觀察攻擊與暴力行為錄影帶的實驗)
影響觀察學習的因素:
1. 動機
2. 注意
3. 記憶力
4. 動作能力
四、認知學習
1. 領悟學習實驗
領悟學習採完形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強調個體學習過程,不必經由練習或觀察,而是領悟情境中各個刺激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黑猩猩拿棍子或疊箱子拿到香蕉)
2. 方位學習實驗
古點制約與操作制約學習,皆與個體的期望有關。學習是經由認知,而非經由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歷程。(老鼠跑迷津的認知圖 cognitive map)
壓力與身心健康
壓力的來源:
1. 生活改變
2. 生活瑣事
(1) 家庭支出方面
(2) 工作與職業方面
(3) 身心健康方面
(4) 時間分配方面
(5) 生活環境方面
(6) 生活保障方面
3. 心理因素
(1) 挫折
(2) 衝突
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雙趨避衝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多趨避衝突(multip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4. 不可抗拒因素
5. 不可預測的因素
6. 天不從人願
7. 人為的災禍
8. 創傷後遺留下來的壓力
壓力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1. 心理方面
2. 生理方面
3. 行為方面
(1) 攻擊
(2) 放縱自己
(3) 退縮
(4) 自我防衛
對付壓力的方法:
1. 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2. 視危機為轉機
3. 有宗教信仰
4. 多關心與參與自身以外的事務
5. 樂觀積極進取
6. 尋求社會支持
有礙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吸煙
2. 酗酒
3. 缺少運動
4. 嚼檳榔
5. 不良飲食習慣
心理異常
個人的行為異常:
1. 行為偏離社會常規
2. 行為適應不良
3. 長期自覺苦惱
4. 違法行為
正常人的心理特質:
1. 對現實有適當的知覺
2. 有自知之明
3. 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4. 自尊和自我接受
5. 有和諧與和睦的人際關係
6. 工作能力
一、焦慮症(anxiety)
(1) 泛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2) 恐怖症(phobie disorder)
(3) 強迫症
二、體化症(Somatoform disorder)
係指個體的身體覺得不舒服,可是毫無生理機能的病因,也不是假裝有病。
(1) 身體不適症(somatization disorder)
(2) 轉化症(conversion)
(3)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
三、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
係指案主將痛苦的記憶,或不為人接受的慾念與衝動,從意識中脫離出去,藉以防衛自己,避免產生焦慮,但卻因而導致自我功能解體,進而產生心理失常的現象。
(1) 解離健忘症(dissociative amnesia)
(2) 解離迷遊症(dissociative fugue)
(3)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四、情感症
(1) 憂鬱症(抑鬱症)
(2) 躁鬱症(manic-depression)
(3) 狂躁症(mania)
五、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病(psychosis)
1. 主要症狀:
(1) 思想紊亂
(2) 知覺扭曲
(3) 脫離現實
(4) 妄想與幻覺
(5) 情緒錯亂
(6) 動作古怪
2. 類型
(1) 妄想型
(2) 僵直型
(3) 混亂型
(4) 未分化型
六、其他心理異常
1. 人格異常
(1) 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2) 妄想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3) 戲劇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
(4)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5) 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2. 性心理異常(psychosexual disorder)
(1) 性變態
暴露症(exhibitionism)
戀物癖(fetishism)
異裝症(transvestic festishism)
偷窺症(voyeurism)
性虐待症(sexual sadism)
性被虐待症(sexual masochism)
戀童症(pedophillia)
戀獸症(zoophilia)
摸擦症
(2) 亂倫
(3) 強暴
心理治療
一、領悟治療(insight therapy)
領悟治療法包括:心理分析治療、案主中心治療、認知治療、團體治療。
1. 心理分析治療(psychoanalytic therapy)
(1)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心理分析師根據案主自由聯想的資料,給予說明和解釋,使案主充分領悟到其心理困擾的真正原因。
(2) 夢的解析(dream analysis)
(3) 抗拒(resistance)分析
案主抗拒的心理防衛方式,不願意將潛意識中不合情理的慾念盡情道出,也是案主對心理分析採取拖延的策略,藉以防止心理分析師發現自己的真實面貌。任何抗拒行為的潛在涵養,心理分析師應使案主領悟,進而覺察這是心理失常的原因。
(4) 移情(transference)分析
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是指案主將潛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愛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是指案主將潛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恨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
(5) 闡釋(interpretation)
分析師適當的闡釋,假如能夠獲得案主的信服,案主就能夠領悟到自己心理困擾的真正原因,進而願意面對內心壓抑的心結,逐漸以建設性的態度,來解決內心的問題,案主的人格就能夠朝著成熟的方向去發展。
2. 新心理分析治療法
(1) 治療大約每週1~2次。
(2) 分析師與案主面對面。
(3) 治療重視問題解決,增進適應,增強自我的功能。
(4) 分析師扮演積極引導的角色。
(5) 不重視童年經驗對目前行為的影響。
(6) 重視社會文化與家庭因素的影響。
(7) 對案主的問題給予解釋、支持、教導。
3. 案主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即當事人中心治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治療師的主要任務在引導案主洞察自己的問題,而不對患者的心理問題作任何解釋或建議,因此,案主中心治療法又稱為非指導式心理治療(nondirective psychotherapy)。
治療師對案主要有溫暖的、支持的、接納的態度,要具備三個條件:
(1) 真誠(genuineness)
(2) 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3) 同理心(empathy)
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是諮商與心理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4. 認知治療法(cognitive therapy)
根據認知理論,治療師藉解說和指導的方式,協助案主改正對人、事不合理的思想和觀念,經由領悟和認知結構的重新整合,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艾理斯(A. Ellis)的理情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的人格理論,又稱為A-B-C-D-E-F理論:
A 發生的事件
B 對事件的信念
C 由信念引起的情緒後果
D 對信念的駁斥
E 產生諮商治療的效果
F 產生新的情感
理情治療的目的,在指導案主將非理性的思考轉變成理性思考,使困擾的情緒得到紓解。惟有個人能在生活上作良好的適應,自我的潛在能力才能夠充分發揮。
5. 團體治療法(group therapy)
四點優點:
(1) 案主在治療過程中,察覺到別人也有同樣的困擾問題,其心理壓力會因而減輕。
(2) 案主從其他成員的行為、思想,領悟到他們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作為改正自己問題的借鏡。
(3) 案主在團體治療中,學習與他人相處之道。
(4) 適用於需要別人支持的案主,例如:酗酒者和濫用藥物者。
二、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諮商(behavioral counseling)以正常人為對象。
行為治療(behavioral therapy)以行為失常者為對象。
行為矯正以行為嚴重不良適應者為主。
行為治療應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治療案主的不良適應行為。
行為治療的三大目標:
(1) 協助案主改變不良適應行為。
(2) 教導案主對各種問題,做正確的決定。
(3) 強化案主良好的適應行為,以防止不良適應行為的發生。
1. 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1) 協助案主確定焦慮階層(anxiety hierarchy)。
(2) 對案主實施放鬆訓練(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3) 身體放鬆時,想像焦慮的事項。
2. 嫌惡治療法(aversive therapy)
嫌惡治療法適用於酗酒、藥物濫用、口吃、抽菸、偷竊、過度肥胖。實施時應注意5個原則:
(1) 案主願意接受治療。
(2) 其他心理治療沒有成效。
(3) 嫌惡刺激必須是案主所厭惡的刺激。
(4) 嫌惡刺激必須與不良適應行為同時出現。
(5) 嫌惡刺激不可超過案主所能忍受的程度。
3. 代幣法(token economy)
當代幣法產生治療效果之後,治療師宜逐漸取消代幣,改用精神上的鼓勵或讚美,使案主產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不適用於失眠、恐懼症。
4. 隔離法(time out)
治療師使用隔離法需要相當謹慎,應注意案主在被隔離房間的行為。
5.刺激飽足法(stimulus satiation)
6. 洪水法(flooding)
治療時間每次大約30分鐘到2小時,其恐懼程度才明顯下降;前後大約做6次才會有效果。
7. 爆炸法(explosive method)
應事先徵得案主的同意;同時,考慮案主承受突如其來恐怖刺激的忍受程度,以免造成身心傷害。
8. 社會技巧(social skill)和自我肯定訓練(self-assertive training)
對自卑、退縮、內向、沮喪者,很有幫助。程序如下:
(1) 教導案主學習特定的社交技巧。
(2) 向案主示範(modeling)其所期望的適應行為,示範的方法包括:治療師示範、角色扮演示範和電子媒體示範等。治療者在逐步示範時,對案主的學習行為,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3) 讓案主學習示範者,並以實際行為演練(behavioral rehearsals)。
(4) 由治療師對案主所學會的行為,作矯正回饋(corrective feedback),使案主了解其所學習的行為,還有那些地方需要改進。
(5) 利用各種增強方式,例如褒獎、代幣、物品等;當案主學習行為進步時,就給予獎勵。
(6) 對案主提供家庭作業,譬如:閱讀相關書籍、行為記錄、自行演練等。
(7) 行為塑造(shapping)。將社交技巧或自我肯定分解成幾部分,依序逐一練習,最後從頭到尾連貫起來。
9. 行為契約法(behavioral contracting)
10.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11. 生理回饋法(biofeedback technique)
控制緊張、偏頭痛、高血壓、肩膀痠疼,都相當有效果。
三、折衷取向治療(eclectic orientation therapy)
1. 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
源自存在哲學,重視人存在的價值、主觀經驗與自我成長,認為個人的感覺、知覺、思考與情感是整體的,要了解一個人必須身歷其境。
皮爾斯(Frederik Perls, 1894-1970)強調個人對事物的覺察(awareness)的能力,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自己想要做的與認為應該做的,這兩股力量是個人內在衝突的來源。
人格不健全的人的四個特徵:
(1) 完全接受外在環境的一切,無法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2) 不能明察自己應負的責任,將一切責任推給別人。
(3) 凡事委屈求全,自我壓抑。
(4) 與人同流合污,不能堅持自己的理想。
完形治療常用的技術:
(1) 空椅技術
(2) 倒轉----扮演一個完全鄉反的角色
(3) 誇耀----大膽表現各種身體語言
(4) 演練
(5) 穿梭技術(shuttle technique)----不斷反覆體會適當的行為
(6) 秘密分享
(7) 對案主提供建議
(8) 重歷夢境
(9) 我負責任
2. 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
以理性實在主義哲學(philosophy of rational-realism)為基礎,強調人類行為必須合乎理性,同時與現實環境相結合。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遵守社會的規範;個人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就會產生偏差行為。
葛拉瑟(William Glasser, 1925~)認為個人不斷經歷挫敗的經驗,會使自己誤以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因而產生自暴自棄、消極悲觀、憤世嫉俗的心理。反之,個人在人生旅途中,經常有成功與成就感,就能產生積極進取、負責任、自信、自重與自愛的人格特質。
3. 存在治療法(existential therapy)與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
存在治療法源自存在主義哲學,意義治療法是由存在治療分化出來的,強調人生的價值在於生活得有意義。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在協助案主尋求存在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基本概念有五項:
(1) 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有助於發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
(2) 人是自由意志的動物,人有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但是選擇之後,應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3) 人存在必須做自己的主人,才有真正的意義。
(4) 人生的價值,在於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5) 心靈空虛、生活沒有意義,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4. 溝通分析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
又稱為交流分析,認為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表達自我情感、作理性的決定,人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解決自己的困難問題。了解自我狀態與學習人際互動交流,有益個人人格的健全成長。
溝通分析將人格的自我狀態,分為三個類型:
(1)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簡稱P),係認同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形成命令、訓誡及專斷的特質。
(2)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簡稱A),係學習成人現實、理性的態度,所產生的人格特質。
(3)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簡稱C),係指保留兒童時期不成熟、幼稚及衝動的性格。
一般正常人的人格結構,P、A、C三部分彼此獨立;不正常者的人格結構,P、A、C三者相互重疊或排斥。
「我好,你也好」----幼年時代得到他人充分的愛與接納,這種人對人有情、有義也有愛。
「我好,你不好」----幼年時代受他人虐待,這種人容易產生自私、不信任或攻擊別人的行為。
「我不好,你好」----幼年時代各種身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種人容易產生自卑、沮喪、自暴自棄的行為。
「我不好,你也不好」----幼年時代長期經歷到不愉快的人生經驗,這種人對人充滿憤怒與敵意,容易成為犯罪者。
四、生理治療
社會行為
個人對他人印象的形成因素:
1. 對方的相貌
2. 刻板印象(stereotype):性別、種族、職業。
3. 情境因素
4. 個人因素:譬如情緒低潮時對別人的印象比較不好。
5. 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先入為主。
6. 月暈效應(halo effect):第一印象以偏蓋全。
海德(Fritz Heider, 1958)把歸因分為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與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
一般人對他人行為表現的解釋,比較傾向於內在歸因;對於自己行為表現的解釋,比較傾向於外在歸因。
凱利(Harold H. Kelley, 1973)認為一般人在推論別人的行為時,有三個特性:一致性、特殊性、共同性。
在高一致性、低特殊性、低共同性之下,個人傾向內在歸因。當在一致性、特殊性、共同性均高的情境之下,個人容易作外在歸因。
魏尼爾(Weiner, 1974)指出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可以分為內在或外在、穩定或不穩定等兩個層面,構成四個類型的歸因:
1. 內在的原因 + 不穩定的原因 = 努力、疲勞、心情
2. 內在的原因 + 穩定的原因 = 能力、性向、智力
3. 外在的原因 + 不穩定的原因 = 機運、幸運、機會
4. 外在的原因 + 穩定的原因 = 困難、艱深
常見的歸因偏差有:
1. 當事人與觀察者的偏差
當事人傾向於將自己行為歸因於情境;觀察者則傾向於將當事人的行為,歸因於當事人本身的因素,這種現象撐為基本歸因誤差(Ross, 1977)。
2. 心理防衛的歸因(defensive attribution)
將他人的不幸遭遇,歸因於他人的不是,以避免自己遭遇同樣不幸的歸因現象,稱為心理防衛歸因。
3. 自我歸因誤差
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情境,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歸因誤差。
產生偏見(prejudice)的原因:
1. 團體內衝突
2. 團體間壁壘分明(ingroup內團體和outgroup外團體)
3. 社會學習
4. 刻板印象
消除偏見的方法:
1. 直接接觸
2. 包容對方
3. 打破團體間界限
影響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因素:
1. 接近效應(近水樓台先得月)
2. 身體外貌的魅力
3. 相似性(譬如態度相似性 attitude similarity)
4. 互補性(reciprocal effect)
圓滿的愛情(consummate love)要熱情(passion)、親密(intimacy)與承諾(commitment)三者兼備,而且合而為一。(Robert Sternberg, 1988)
童年的生活經驗會產生三種性格影響愛情:(Cindy Hazan & Phillip Shaver,1987)
1. 安全依附型:長大成人以後,容易與人親近,建立友誼與愛情,婚姻生活大都幸福美滿。
2. 焦慮矛盾依附型:長大成人以後,在愛情方面充滿愛、恨、嫉妒等矛盾心理。
3. 逃避依附型:長大成人以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與愛情。
布士(David Buss, 1994)曾經調查世界上37個國家的人民,結果發現具有仁慈、情緒穩定、健康、誠實可靠的特徵,是人際吸引的重要條件。
態度包括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行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態度是指個體對某一特定人、事、物,憑其認知及情感,所表現相當持久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
說服的過程包括四個基本因素:
1. 訊息來源----來源的可信度高、具有專家身分、外貌具吸引力、傳播者與接受訊息者的個性愈相似,比較容易說服人。
2. 訊息內容----單向傳播/單向論點(one-side argument)對教育程度低者比較有效,雙向傳播/雙向論點(two-side argument)對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較有效果。傳播訊息重複出現,比較容易說服人(Bornstein, 1989)。
3. 傳播工具----以視聽媒體最具有說服力。
4. 接收者----與智力、性別、預期心理、年齡有關。
依據海德(Heider, 1958)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當態度不平衡時會導致緊張,於是激發個人改變態度尋求平衡。也就是說,當事人(perceiver)、他人(others)、態度事物(attitude object)三者相乘的結果是負的(-),就表示態度不平衡。
影響助人行為有5個重要因素:遺傳基因、社會學習、大眾傳播、過去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指在急難現場的人數愈多,伸出援手的人可能愈少。
攻擊與暴力行為的原因:
1. 生理因素----基因、荷爾蒙、大腦損傷、酒精中毒。
2. 攻擊來自挫折----挫折、生氣、悲傷、憂鬱、身體不舒服、噪音太大、溫度過高。
3. 攻擊與暴力來自社會學習----電視暴力節目、體罰。
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1. 社會助長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個人在他人出現時,表現異於平常行為的心理現象。簡單的作業通常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個人會比較積極進步),困難的作業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Michaels, et al., 1982)。
2. 社會性偷懶(social loafing)----在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情境之下,個人的行為表現比獨自一人時差。如果事先讓團體成員知道,要對個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評量,則這種現象發生的機率會降低。
成功的領導者至少具有以下技巧:
1. 有效溝通。
2. 要有遠見。
3. 果斷與有膽識。
4. 用人唯才。
5. 高風亮節。
6. 分層負責。
7. 賞罰分明。
8. 關懷體恤部屬。
9. 以身作則。
10. 自我充實。
11. 自我反省。
12. 目標明確。
13. 為團體人員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