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交友平台 ZIMA APP
設計思考出發,促進網友線下交流
新型交友平台 ZIMA APP
設計思考出發,促進網友線下交流
❚ 擔任角色
UIUX 設計師
❚ 負責項目
競品分析
使用者訪談
原型設計與測試
❚ 專案期間
同理與定義 5 週
發想與原型 6 週
測試與迭代 7 週
❚ 相關連結
Zima's Medium ↗
01 Background
專案概述
關於 Zima — 社交版 Google 地圖 × AI 寵物
傳統左滑右滑的配對型交友軟體,很多人已經感到厭煩,在忙碌的都市裡,有時只是想下班找人喝個一杯,難不成還要被顏值綁架?
Zima 作為新型態的交友軟體誕生了,這款 APP 主介面為地圖,用戶可以隨興與其他人開啟話題。特別的是,每個用戶都擁有自己的 AI avatar,就像小時候玩的電子寵物,隨著使用次數增加,外觀會成長進化,功能性也會提升,給予豐富的個人化智能提示,讓交友更加精準與趣味。
專案背景 — 後疫情時代找回人與人的溫度
專案當時已漸邁入後疫情時代, Zima 的創辦人 Wang 希望透過功能的優化或創建 ,增加用戶間的實體交流。Wang 有個初步的想法是要與店家合作,讓那些特別棒的酒吧或咖啡廳可以出現在地圖上,或是用智能推薦的方式給予用戶見面地點的建議。這般的模式下不僅能夠達成 Zima 與店家的互惠合作,用戶也能在好的體驗下增加對 Zima 的黏著度。
那麼,該如何促成用戶到線下互動則成了我們的課題。專案團隊集結了 6 位成員,從設計思考五步驟出發,重新檢視用戶的需求與痛點,思考如何在滿足既有產品的情況下,鼓勵用戶到線下見面,並在實體接觸中獲得滿足。
Goal
提升 Zima 使用者到線下實體互動的意願
02 Design Process
專案時程
⇀ 同理與定義 5 weeks
競品分析 、問卷資料分析、使用者訪談、親和圖、使用者旅程地圖、設計觀點
⇀ 發想與原型 6 weeks
腦力激盪、故事版、原型設計
⇀ 測試與迭代 7 weeks
使用者測試與訪談、回饋捕捉、修改規劃、結案報告
00 前期研究
問卷 - 了解交友軟體使用者需求
由於對交友軟體市場的現況理解有限,為了更貼近交友軟體使用者的想法,我們以三大目標為核心設計問卷 :
了解影響用戶交友軟體使用意願的要素
了解用戶的實際見面動機與經驗
了解用戶不願意實際見面的原因
我們將問卷發放至臉書社團與透過組員的 Instagram 擴散,回收超過 200 份的有效問卷。經由問卷結果分析,我們觀察到以下 :
最影響使用意願的組力:話題難以繼續延續
偏好實體見面情境:比起精心規劃,更喜歡散步、咖啡廳的輕鬆行程
實體見面的意願:9 成填答者想要與他人見面
實體見面的邀約經驗:近 1/3 的填答者沒有主動約其他用戶見面
在此我們了解到,交友軟體使用者有實體見面需求,卻沒有被滿足,原因可能出自於較為被動的交友風格。
競品分析 - 發掘差異優勢
我們分析了市面上 5 款交友軟體 Eatgather、Tinder、Omi、Pikabu ,其中以 Eatgather 為性質較接近的競品,主打實體聚會的交友平台,但其用戶的男女比嚴重失衡,且實體聚會的限制多,用戶在體驗上會有較多挫折的感受。
Zima 相較起競品,跳脫傳統的模式的框架形成三大差異優勢 :
不需真人照片,不用被顏值的第一印象所綁架
沒有配對機制,可以隨意與人開啟聊天
平台為交友取向,有對象也可以透過交友平台多元交友
01 同理使用者
使用者訪談 - 探討見面的關鍵
我們利用問卷篩選出 10 位合適的 Zima 使用者,以探討線下見面的動機為目標進行訪談。
經由訪談了解到,Zima 使用者在實體見面意願上與其他交友軟體使用者無太大差異,「聊的聊不來」是影響見面意願的重點,而 Zima 能隨興開啟話題的模式就是優勢所在,但如何延續話題會是本平台所要面對的課題。
另外,我們還發現 Zima 自然發生的獨特生態,就是存在著多位負責揪團的「團主」,他們發起的活動可以聚集許多使用者,多數的使用者也表示「參加多人聚會,相較於一對一的見面門檻較低」,參與者也在這些聚會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歸屬感,進而形成類似小圈圈的型態。
02 定義問題
親和圖 - 分析使用者並製作人物誌
訪談後續我們將資料做成文本,並從文本中抓出事實,透過分類與分析以產出親和圖。在一步步分析的同時,我們發現使用者可以區分成兩種交友風格迥異的類型,因此製作了兩份人物誌 :
# 交友風格主動
# 尋找新鮮感
# 豐富網友見面經驗
「生活圈不大,因此和酷網友交流不一樣的想法超級有趣 !」
# 交友風格被動
# 尋找同溫層
# 無網友見面經驗
「知道自己社交能量有限,想要快速的找到相似頻率的人。」
從人物誌的交互中發現機會點
Cindy 與 Betty 之間存在互相帶動的關係,因此我們決定將交友風格主動的 Cindy 作為主要人物誌,以促進線下聚會的發生 :
加強Cindy 的約人動力,帶動 Betty 的聚會意願
Cindy 將在舉辦聚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發起更多的聚會邀約
形成一個正向的回饋循環
所以,我們該如何擴大、複製這樣的模式 ?
設計觀點
將線下見面旅程切分為三大時間區段,並以各時間區段的需求寫成設計觀點(POV) ,幫助我們後續的發想發散與聚焦
03 設計發想
以POV為中心激盪出創意點子
決定好 POV 後,我們以心智圖法向外發想超過 50 個創意點子,基於專案時間與技術限制,我們將點子放入矩陣中,以投票的方式篩選出合適於本次專案的優化概念 :
見面前
行動 : 查看他人主頁、線上聊天、邀約見面
POV : 隨性的 Cindy 需要與網友彈性見面的機會 ,因為說走就走才能享受無壓的交友
點子 : 在地圖讓上新增特殊的地理位置 ( 如 : 不存在的島嶼 ) ,作為多人聚會的入口
見面中
行動 : 進行活動( 吃飯、看展... )、實體聊天
POV : 喜歡新鮮感的 Cindy 需要更多驚喜,因為不一樣的刺激會讓生活更有樂趣
點子 : 與虛擬地標/角色以 AR 方式合照,拍照打卡後有驚喜
見面後
行動 : 發佈聚會動態、線上聊天
POV : 身為 Zima 團主的 Cindy 需要聚會的正面回饋,因為這會帶來成就感
點子 : 有參與聚會的人能夠擁有獎勵或紀錄
04 收斂原型
故事板 - 概念原型視覺化
在故事板的階段,每個人各自畫出自己對於原型的想像,後續經過討論、調整與投票,決定出最後的概念原型 :
見面前
在地圖讓上新增特殊的地理位置 ( 如 : 不存在的島嶼 ) ,作為多人聚會的入口
→ 以「平行宇宙」的方式讓聚會的活動訊息、店家露出
見面中
與虛擬地標/角色以 AR 方式合照,拍照打卡後有驚喜
→ 見面後的用戶可以透過感應方式 AR 合照,拍照打卡能夠領取店家限定優惠
見面後
有參與聚會的人能夠擁有獎勵或紀錄
→ 凡是在聚會上打卡的貼文會留存在個人主頁上,特定活動類別的項目因此亮起
03 Design Features
設計亮點
見面前
平行宇宙尋找店家或發起活動
以「平行宇宙」的方式讓聚會的活動訊息、店家露出
發起一個聚會,就像發限時動態那樣簡單
用戶可以將地圖切換到屬於聚會的平行宇宙,並在這個宇宙的任意地點上創建聚會活動,只需入時間與活動名稱,就能夠邀請其他的 Z 友們一起同樂 !
閒閒來去喝下午茶、打籃球或是算塔羅吧
在一個閒閒沒事的下午,這時打開聚會的平行宇宙,可能就會發現附近的咖啡廳有人在揪下午茶,或是旁邊的公園有人在等湊三對三,點個「+1」,馬上遇見新朋友 !
見面中
AI 寵物合照創造自然互動
見面後的用戶可以透過感應方式 AR 合照,拍照打卡能夠領取店家限定優惠
超萌 AI 寵物,合照打卡留下紀念性一刻
當兩位 Z 友靠近,系統將跳提示可以來合照囉 ! 這次不再是孤單一人,而是彼此的 AI 寵物都能一起入鏡,合照再也不用靠後製啦 !
合照領取小驚喜,小確幸使快樂加倍
成功合照發佈動態後,將會發放店家專屬的優惠卷驚喜,可能是冰淇淋買一送一、布朗尼八折優惠或是免費 shot 一杯...等等小驚喜 !
見面後
活動紀錄就如個人展示牆
凡是在聚會上打卡的貼文會留存在個人主頁上,特定活動類別的項目因此亮起
活動紀錄,就像個人成就勳章
曾經在聚會中打卡的動態,系統自動將其分類進入特定類別的活動紀錄中,如咖啡、運動、酒吧...,當參與的活動類型越多元,個人主頁看起來就更豐富 !
留下話題與見面邀約的伏筆
能透過紀錄回顧其他 Z 友過去的聚會點滴 ! 當看到好吃、有趣的店家,傳個訊息問「這店超酷 ! 東西好吃嗎 ? 」兩個人的故事就此展開也不一定 !
04 Test
使用者測試
Maze - 匯入 Figma 原型做使用者測試
為了解使用者對於 Zima 新功能的想法,是否有助於提升線下實體見面意願,以及測試操作易用性,我們將高擬真原型製作在 Figma ,再將此原型匯入測試工具 Maze 當中,製作成測試的情境題組。
受測者為先前訪談中較接近人物誌特質的受訪者,挑選出四位,受測者透過閱讀情境題組,自行操作原型來達成任務,來測試五種新功能 :
查看聚會店家
發佈聚會邀約動態
AI 寵物合照
領取店家優惠卷
查看他人活動紀錄
測試 - 取得正反兩面回饋
測試結束後,經由觀察與訪談得到許多使用者的想法回饋,以下為關鍵回饋統整 :
正面評價
AI 寵物合照功能很可愛,希望功能可以真的上線
店家提供優惠相當吸引人,提升再訪意願
活動紀錄可以更認識對方,藉此判別與這個人的契合度
反面評價
不確定聚會有哪些人、多少人,會不敢輕易參加
擔心未來地圖上太多動態訊息,會讓畫面過於雜亂
新想法
期待未來有更多 AI 寵物互動功能
希望聚會活動能看到有哪些人參與
測試結果為 AI 寵物合照最受好評與期待,優惠卷也是很大的誘因,但聚會的參與者不明可能是一個阻力。此外,由於現行 app 的卡頓狀況,加上預想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用戶的加入,部分受測者表示擔心 app 效能問題,畫面資訊量過大使資訊交疊也會變得不好閱讀。
下一步
迭代 - 兼顧品牌共創與平台效能
專案團隊彙整測試結果向 Zima 的利害關係人進行報告後,經過討論與發想,我們確立下一步的迭代方向 :
見面前
考量未來合作品牌的多元性,平行宇宙可以有多種選擇,也分流用戶達到效能舒緩
聚會活動露出參與者資訊,提升用戶安心感
見面中
更多結合 虛擬角色、AR 的互動,會是 Zima 的差異優勢
見面後
提供更多元的優惠種類,並拉長時效性,加大再訪誘因
Conclusion
在本次專案目標「提升 Zima 使用者到線下實體互動的意願」之下,我們深入研究 Zima 的使用者,才了解到平台與眾不同的文化,也更加深刻得認同使用者研究的價值所在。
將來 Zima 會以店家的合作模式為基礎,發展更多線下活動功能與相關機會,提升用戶黏著度,並創造 Zima 獨有的生態圈, 持續為用戶帶來「無懼、自然、有效率的交流」的交友 app 體驗。
Next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