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題:根據資料的紀載,埔里盆地最早住著2個原住民族群,並以哪一條溪流為
界?分居在盆地南北兩端。
答:眉溪。
002
題:早年,埔里眉溪北邊的原住民族群屬於泰雅族系統,部落名稱為眉社,其
位置大概在哪裡?
答:史港里至牛眠里一帶。
003
題:埔里早年有「星星之屋」的稱呼,哪是因為哪一個原住民族從高處眺望埔
里時?盆地裡的住家點點燈火宛如天上的星星一樣而得名。
答:泰雅族。
004
題:哪一個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布範圍最廣的族群,其居住地幾乎
佔了台灣山地的三分之一。
答:泰雅族。
005
題:埔里眉溪南邊的原住民族群屬於邵族系統(另有布農族的說法),部落名稱
為埔社(或埔裏社),其位置大概在哪裡?
答:杷城里,今南光國小對面。
006
題: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是世界音樂的瑰寶,其中以「八部合音」聞名於
世的,是哪一個族群?
答:布農族。
007
題:在布農族的傳說中,族人在吃了什麼食物之後會變成猴子?因此古代的布農
族人是不吃猴肉的,因為他們認為猴子是人變的。
答:沒有煮熟的芋頭或是地瓜。
008
題:關於埔社的名稱,在更早之前有另一種稱呼。清康熙56年(1717)的《諸羅
縣志》中埔社被稱為「哈裏難」。清康熙61年(1722)在巡台御史黃叔璥的
《臺海使縒錄》中,埔社被稱為「蛤裡爛」。到了清道光4年(1824),埔社
族人稱呼自己的部落為甚麼?
答:蛤美蘭(Kabilan)。
009
題:儘管埔社族人稱呼自己的部落為蛤美蘭,但是在若干漢人的文獻中卻出現
什麼樣的地名?最早見於清乾隆5年(1740)劉良璧的《重修福建臺灣府
志》書中,於是成為埔里地名的由來。
答:埔裏社。
010
題:儘管在漢人的文獻中將埔社的部落稱為埔裏社,但是在清朝時期,埔社與
埔裏社都有人使用,一直到什麼時候才確定為埔里?
答:日治初期。
011
題:清朝康熙60年(1712),水沙連各社趁著哪一個抗清事件?殺通事叛亂。
答:朱一貴抗清事件。
012
題:清乾隆51年(1786)台灣發生林爽文反清事件,2年後亂事平定,當時哪
一位漢人因協助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因此被清廷封為水沙連正通事之官
職。
答:黃漢。
013
題:根據資料的紀載,早在清朝乾隆中葉,有來自漳州的閩南人先行入墾台北
士林,接著移墾埔里,其拓墾的代表人物是誰?
答:阮文鎗與孫阮陸國。
014
題:清嘉慶20年(1815)有黃林旺、陳大用與郭百年等漢人,率眾入侵埔社,
濫殺埔社族人,史稱什麼事件?
答:郭百年事件。
015
題:郭百年事件之後,透過水社邵族族人的引介,於什麼時候開始?原本居住在
台灣西部的平埔族群陸續入墾埔里。
答:清朝道光3年(1823)。
016
題:清朝道光3年,平埔族群開始入墾埔里,為求和諧曾訂定「公議同立合約
字」。隔年再共同訂定什麼合約?嚴格要求族人勿引漢人進入埔里。
答:思保全招派開墾永耕字
017
題:早年入墾埔里的平埔族群,除了訂定合約之外,彼此還以什麼相稱?其意
是指番親,也就是大家都是好朋友、好鄰居的意思。
答:打里摺(Taritsi)。
018
題:郭百年事件之後,埔社族群凋零,為了延續族群的命脈,遂招墾平埔族進入
埔里,當時最早進入埔里的是哪一個平埔族?
答:洪安雅族。
019
題:洪安雅族亦稱洪雅族或是和雅族,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洪安雅族的族名
很有可能是從閩南語的什麼稱呼轉化而來?
答:番仔(Hoan-á)
020
題:因此越來越多人認為,原本歸納在洪安雅族的哪2個支族?用其族名來稱
呼原本的洪安雅族,或許會更接近事實。
答:阿立昆族與羅亞族。
021
題:郭百年事件之後,是哪一位閩南族漢人?於清朝咸豐7年(1857)率先更改
姓名為Vaiyek,與平埔族人約法三章,嚴禁侵奪詐欺等情事,並遵從平埔族
習俗,因此獲准在埔里居住。
答:鄭勒先。
022
題:台灣的原住民有高山族與平埔族2大類,都是屬於什麼語系的族群?其中
平埔族因為原本生活在平原地帶,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與漢人接觸較
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因此有熟番之稱。
答:南島語系。
023
題:番字是漢民族對其他少數異族的一種負面稱謂,在台灣,相較於平埔族被
稱為熟番,而高山族則被稱為甚麼?
答:生番。
024
題:日治昭和9年(1934)台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新理蕃政策」,將原稱為生番
的族群稱為什麼?至於熟番則改稱為平埔族。
答:高砂族。
025
題:洪安雅族有2個支族,其中哪一個支族原本分布在彰化、南投與台中一
帶?因為距離埔里較近,是最早進入埔里的平埔族。
答:阿立昆族。
026
題:相較於阿立昆族,洪安雅族的哪一個支族?分布地點在更南邊的雲林、嘉
義與台南一帶,也有部分族人入墾埔里。
答:羅亞族。
027
題:原居地在台中后里、社口、神岡及豐原一帶的平埔族是巴宰族,至於巴宰
(Pazeh)的原意是甚麼?
答:熟。
028
題:進入埔里的平埔族巴宰族,主要是在哪裡建立起自己的聚落?
答:愛蘭台地。
029
題:哪一個平埔族原居地的傳統領域?緊鄰著巴宰族的勢力範圍,因此早年被
學界歸納在巴宰族樸仔籬社群名下。
答:噶哈巫族。
030
題:噶哈巫族原本分布在台中新社、石岡與東勢一帶,進入埔里之後在哪一條溪
流兩岸建立4個聚落?因此有四庄番之稱。
答:眉溪。4個聚落分別是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與蜈蚣崙。
031
題:住在埔里眉溪兩岸的噶哈巫族,在民國88年的921地震後,受到什麼運動
的影響?開始積極進行文化復振,並以噶哈巫族自稱。
答: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
032
題:住在埔里的平埔族巴宰族與噶哈巫族,在每年農曆11月15日前後,會舉
辦熱鬧的族群傳統活動,請問該活動的名稱?
答:番仔過年。
033
題:坐落於愛蘭台地上的愛蘭里舊稱烏牛欄,那是因為哪一個平埔族人進入埔
里之後?將原居地的社名也一併帶進來。
答:巴宰族烏牛欄社。
034
題:巴宰族烏牛欄社的族人還沒進入埔里之前,他們原本是住在台中哪裡?早
年屬於岸裡大社四群之一。
答:葫蘆墩,現今的豐原。
035
題:埔里西側的愛蘭台地,是平埔族巴宰族在埔里最主要的生活領域,除了烏
牛欄社之外,另有哪2個聚落?
答:大馬璘社與阿里史社。
036
題:大馬璘社的巴宰族人,原本住在台中東勢南邊的樸仔籬社,來到埔里之後
建立起跟原居地一樣名稱的聚落,其範圍即是現今的哪一個社區?
答:梅村社區。
037
題:巴宰族阿里史社的族人,原本住在台中潭子,也是屬於岸裡大社四群之
一,族人進入埔里之後,在烏牛欄社的西邊建立起跟原居地同名稱的聚
落,現今屬於哪一里?
答:鐵山里。
038
題:進入埔里的平埔族雖然有數族,但不是每個族群都有番婆鬼,被稱為番婆鬼
的女巫只出現在哪2個族群?
答:巴宰族與噶哈巫族
039
題:在阿里史社的西邊,屬於愛蘭台地西側的尾端,因地形宛如打鐵用的鐵
砧,故有鐵砧山之稱,是現今鐵山里地名的由來。當地在清朝道光年間除
了巴宰族之外,另有哪一個平埔族也入墾當地。
答:道卡斯族。
040
題:由噶哈巫族所建立的牛眠山,其地名由來是因為當地有一座山巒狀似趴臥
眠睡的牛隻,泰雅族人稱該山巒為Butten Eakkaizoku,其意是指甚麼?
答:耕耘之刀。
041
題:牛眠山原為眉社的生活領域,清道光初年平埔族強行開墾導致衝突不斷,
直到清道光30年(1850),才得到眉社土目的同意,隨後由哪一位埔眉社
正通事積極招佃?平埔族才開始大規模地開墾當地。
答:巫春榮。
042
題:屬於牛眠里的哪一個聚落?因為地處眉溪進入埔里盆地的入口,屢遭泰雅
族人的侵擾,因此早年建有瞭望台等防禦設施。
答:守城份(守城社區)。
043
題:居住在埔里大湳里的噶哈巫族,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才從台中的哪裡
遷入埔里?並在眉溪南岸建立與原居地一樣名稱的聚落。
答:現今台中新社大南村。
044
題:由噶哈巫族所建立的蜈蚣崙聚落,蜈蚣兩字是因何而來?
答:在聚落後方的山巒,從遠處眺望宛如一隻蜈蚣從高處爬下。
045
題:番婆鬼是漢人對誰的一種負面的稱呼?番是指原住民,婆是年紀較大的婦
人,而鬼則是形貌嚇人。
答:平埔族的女巫。
046
題:根據平埔族的傳說,成為番婆鬼的女巫會跟哪一種動物互換眼睛?以利夜
間行動。
答:貓。
047
題:相傳番婆鬼可以在空中飛行,她是將哪一種植物的葉片插在腋下當成翅膀
來使用?
答:芭蕉。
048
題:住在愛蘭台地上的巴宰族人,普遍相信番婆鬼會變成什麼樣的動物?然後
出去覓食。
答:沒有尾巴的豬。
049
題:民國96年,埔里鎮公所曾舉辦「番婆鬼文化節」,邀請多位文史工作者舉
辦研討會,另外還邀請哪一位藝術家?製作番婆鬼的陶器公仔。
答:許藝獻。
050
題:民國108年暑假,埔里鎮立圖書館為了要讓孩子們認識在地的平埔族文
化,甚至還以「飛天,番婆鬼」為名,開辦什麼學校?
答:魔法學校。
051
題:由噶哈巫族所建立的眉溪四庄,早年因為緊鄰著泰雅族人的勢力範圍,番
害嚴重,因此清朝光緒14年(1888)清廷在蜈蚣崙設立什麼單位?之後才
開始有漢人遷入。
答:埔里社招撫局蜈蚣崙分局。同時還設木屐蘭(魚池東光)分局。
052
題:在埔里鎮蜈蚣里有一間番祖廟,裡面除了祭拜平埔族的番太祖之外,還有
哪一位漢人的神明?
答:三太子。
053
題:被供奉在蜈蚣里番祖廟的番太祖,其造型是頭戴清朝官帽、身穿官服,而
且手上還拿著什麼兵器?
答:番刀。
054
題: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蜈蚣里的番太祖神像是跟著爐主四處遷移居所,
直到民國幾年才順利建廟、入火安座?成為台灣第一間平埔番祖廟。
答:民國104年。
055
題:位於蜈蚣里的平埔番祖廟,之所以會同時供奉番太祖與三太子,是因為傳
說而來,相傳是哪一個高山族曾經襲擊蜈蚣聚落?危急之際,有一位老人
與小孩現身擊退對方,於是平埔族人便認定該名老人是番太祖,至於小孩
則是漢人的神明三太子。
答:泰雅族。
056
題:進入埔里的平埔族道卡斯族,原本住在新竹、苗栗與台中一帶的海岸平
原,並以哪一個地方為核心?因而成為當地地名由來的一種說法。
答:台中大甲。道卡斯的閩南語發音與大甲相近。
057
題:清朝道光3年起,道卡斯族為了避開閩粵之間的衝突械鬥,族人大量遷移
至埔里,並落腳在現今的哪一個里?
答:房里里。
058
題:埔里鎮房里里是平埔族道卡斯族人所建立的聚落,該族人未進入埔里之前
的原居地在哪裡?
答:苗栗苑裡北房南邊的房里社。
059
題:屬於房里里的日南與雙寮,都是道卡斯族人所建立的聚落,他們尚未進入
埔里之前的原居地都在哪裡?
答:台中大甲,分別是大甲日南社與大甲雙寮社。
060
題:位於房里里的八股聚落,同樣也是道卡斯族人所建立的聚落,該族人還沒
進入埔里之前的原居地在哪裡?
答:苗栗吞霄社(今稱通霄)。
061
題:房里里的八股聚落,其地名的由來是道卡斯族與哪一個平埔族共同開墾?
然後將土地分成八份而來。
答:巴宰族。
062
題:早年巴宰族與道卡斯族入墾房里里之後,除了共同開墾荒地,還開鑿一條
溝渠作為灌溉公有田地之用,請問該溝渠的名稱?
答:公田溝,既是溝名也是地名。
063
題:平埔族拍瀑拉族,原本住在台中大肚、沙鹿與清水一帶,曾經在當地建立
大肚王朝,後來遷入埔里,主要落腳在現今的哪一個里?
答:大城里。有大肚城、水裡城和恆吉城等聚落。
065
題:住在大城里的拍瀑拉族,依照舊俗,在農曆6月30日至7月1日會舉行祭
祖儀式,稱之為?
答:做頭田。
066
題:拍瀑拉族做頭田之後,在農曆8月15日會做尾田,其儀式稱之為「作
向」,其目的是為了迎接誰回來團聚?
答:祖靈,迎接祖靈的動作俗稱揹祖公。
067
題:隸屬於大城里的水裡城,是清朝道光15年(1835)時,拍瀑拉族從哪裡進
入埔里所建立的聚落?
答:台中龍井龍泉水裡社。
068
題:同樣屬於大城裡的恆吉城,拍瀑拉族先民原本住在現今彰化的馬芝遴社和
二林社,在清朝道光年間才遷入埔里,請問馬芝遴社是指現在的哪裡?
答:鹿港。
069
題:原本以彰化平原為主要根據地的哪一個平埔族?進入埔里之後在林仔城
(籃城里)與下梅子腳(北梅里)等地建立聚落。
答:巴布薩族。
070
題:埔里鎮籃城里舊稱林仔城,原本是一片原始樹林,清朝道光9年有2個巴
布薩的族人共同建庄於樹林當中,分別是來自彰化埤頭的東螺社與彰化大
竹(今彰化市大竹里)的哪一個社?
答:阿束社。
071
題:平埔族的巴布薩族人,早年在籃城里所共同開墾的土地分有東螺社股及阿
束社股,不過用以灌溉田地的溝渠則以何社為名?
答:東螺社,因此水圳稱為東螺圳。
072
題:舊稱梅子腳的北梅里,早年因為有一株大梅樹而得名,當地分為上梅仔腳
與下梅仔腳,清朝道光年間有哪一個平埔族入墾上梅仔腳?並在當地形成
聚落?
答:道卡斯族。
073
題:隸屬於北梅里的上梅仔腳聚落,是由道卡斯族入墾所形成,至於下梅仔腳
則是由哪一個平埔族所建立?
答:巴布薩族。
074
題:在埔里鎮有一些居民的姓氏十分罕見,譬如毒、莫、味、乃、茆等,其實
他們都是屬於哪一個族群的姓氏?
答:平埔族。
075
題:在埔里鎮南烘溪南岸的溪南里,其舊地名是什麼?那裡曾經是埔里原住民(埔
社與眉社)進出埔里的孔道(進出道路),而孔的台語發音與空相同,因而
得名
答:生番空,早年埔里原住民被稱為生番。
076
題:舊稱生番空的溪南里,清朝道光3年(1823)時,是哪一個平埔族入墾當
地?之後還有少數的拍瀑拉族也遷入。
答:來自南投與草屯的洪安雅族。
077
題:緊鄰著生番空的白葉坑,亦屬於溪南里,是早期移民進入埔里的主要出入
口,因此開發甚早,除了有來自草屯的洪安雅族,還有哪一個平埔族亦入
墾當地?
答:巴布薩族。柴仔坑社與東眉社。
078
題:早年入墾埔里的先民,大多從水沙連南路經水里、魚池等地,然後翻越白
葉山進入埔里盆地,當時在白葉山下有一圓珠狀的小山丘,先民遂稱呼當
地為什麼地名?
答:珠仔山,現改稱為珠格里。
079
題:白葉山下的珠仔山,與緊鄰的生番空和白葉坑都是埔里開發較早的區域,
清道光3年時在當地建庄的是哪一個平埔族?
答:原居在南投與草屯的洪安雅族。
080
題:白葉山地名的由來,是因為當地的山林間有許多野生的什麼樹?葉背為白
色,當風一來,原本的綠葉便會翻轉成白色,十分醒目。
答:白匏仔。
081
題:水頭仔亦稱水源地,是埔里自來水的引水口,也是南烘圳的圳頭所在地,
故得名,今稱水頭里。清朝道光3年(1823)時,是哪一個平埔族入墾當
地?
答:來自草屯北投社的洪安雅族。
082
題:同樣屬於水頭里的十一份,是哪一個平埔族所建立的聚落?入墾埔里之
初,族人合力開墾,事後劃地分割為十一份,是當地地名的由來。
答:洪安雅族。
083
題:關於十一份的地名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相傳與哪一種產業有關?
答:樟腦。生產樟腦的腦灶,10個稱為一份,十一份即表示當地有110個腦
灶。
084
題:枇杷城位於埔里市街東南邊,最早是埔社的聚落範圍,後來埔社凋零,由
哪一個平埔族入墾當地?
答:洪安雅族。
085
題:枇杷城的地名由來,是因為建庄之初,族人在聚落的四周環植什麼植物作
為防衛設施?於是從高處鳥瞰,聚落形狀宛如枇杷而來。
答:刺竹。
086
題:枇杷城是埔里鎮人數最多的區域,因此在台灣光復之後分割為2個里,分
別是枇杷里與哪一個里?
答:杷城里。
087
題:洪安雅族在枇杷里所建立的諸多聚落中,哪一個是因為泉水豐沛而得名?
答:五港泉。
088
題:在埔里鎮枇杷里,位於慈恩街旁有一株樹齡約400歲的茄苳樹,被哪一個
平埔族視為祖靈樹而加以祭拜?
答:洪安雅族。
089
題:位於埔里市街南邊的同聲里,因為當地有一株壯碩的茄苳老樹,因此早年
當地被稱呼為?
答:茄苳腳。
090
題:茄苳腳早年有洪安雅族人入墾當地,後來該地名區分為頂茄苳腳及下茄苳
腳,頂茄苳腳包括同聲里及清新里,至於下茄苳腳則是現今的哪一個里?
答:薰化里
091
題:史港里位於埔里盆地的北北西方,原本是眉社的根據地,眉社族人稱呼當
地為Varevaru,其意是指什麼?
答:香蕉之實,就是香蕉很多的意思。
092
題:除了眉社族人以Varevaru(香蕉之實)來稱呼史港,當地地名由來還有2
種說法,其一是因為哪一位頭目擁有大片的土地?因此以人名為地名。
答:潘史港。
093
題:史港地名的由來,除了頭目潘史港的說法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的理由,
那便是部落的西邊有什麼地形而來?
答:溪流。西邊有溪流故稱西港,後來因台語發音相近而被誤稱史港。
094
題:清朝道光年間,最早入墾史港的是哪一個平埔族?
答:原本住在台中大甲的道卡斯族。
095
題:位於史港里與牛眠里之間的福興里,原本也是眉社的勢力範圍,清朝同治
4年(1865)時,是哪一個平埔族入墾當地?
答:來自草屯的洪安雅族。
096
題:根據資料的記載,清朝同治4年入墾福興里的田姓洪安雅族人,有一位後
代孔武有力,遠近皆畏,因此人們便以其姓名來稱呼當地,請問該田姓後
人的姓名為?
答:田福興。
097
題:埔里哪一個里?昔日屬於泰雅族人的勢力範圍,漢人入墾之後,牛隻常被
原住民獵奪殺食,故有刣牛坑(台語)之稱。
答:一新里。
098
題:早年入墾一新里的漢人,主要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
答:客家人。
099
題:埔里鎮上有2個都叫覆鼎金的地名,其一在廣成里,其二在哪裡?其地形呈
圓丘狀,宛如覆蓋的鼎,故得名。
答:水頭里,隆生路義女廟對面的範圍。
100
題:位於水頭里的覆鼎金,是清朝嘉慶年間郭百年等漢人入侵埔社的駐紮之
地,因此昔日被稱為什麼城?
答:彰化城。(意指那些漢人來自彰化)
101
題:位於埔里盆地東北角的守城份,平埔族人在當地建立聚落之初,經常要面
臨泰雅族人的侵擾,其實泰雅族人稱呼當地為Slna Lucos,其意是什麼?
答:洗衣。
102
題:民國90年,埔里哪一位已故的巴宰族耆老?曾經協助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
究所李壬癸院士以及日籍學者土田滋,編纂巴宰語詞典。
答:潘金玉。
103
題:民國99年潘金玉逝世,巴宰族語面臨消失的可能,幸好還有哪一位耆老?
於民國105年獨力完成巴宰語小辭典《阿嬤阿都努的巴宰話語》一書。
答:潘美玉。
104
題:潘金玉是潘美玉的什麼人?兩個人都是平埔族巴宰族語很重要的維護及保
存者,在地方上傳為美談。
答:姑姑。
105
題:平埔族巴宰族語也曾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的語言之一,但是在
部落少數族人的維護之下,加上南投縣巴宰族文化協會的哪一位理事長的努
力復振?目前已有不少族人會說巴宰族語。
答:潘文輝。
106
題:原本住在愛蘭台地上巴宰族,有部分族人曾經遷往現今的南村里開墾,並
在當地建立起一個聚落,請問該田園聚落的名稱?
答:共犁園,後來改稱共勵園。
107
題:位於南村里的共犁園,後來因為族人到外地發展,加上民國88年921地震
的侵襲,整個區域荒廢一段時間,後來是哪一位南投縣巴宰族文化協會理
事長?將當地打造成「巴宰原鄉文化園區」。
答:潘英傑。
108
題: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因此早年的婚姻制度是以什麼方式為主?
答:招贅。(在郁永河的《土番竹枝詞》有一首詩:「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
童任遠颺,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就是描寫這種贅婚習
俗)
109
題:漢人習慣稱呼妻子為「牽手」,但是在平埔族以招贅為主的社會裡,牽手通
常是指男人,但日後若雙方相處不和而協議離婚,則稱之為?
答:放手。
110
題:並不是所有的平埔族都會採用招贅的婚姻制度,也有部分是嫁娶,除此之
外還有第3種婚姻制度,請問其名稱為?
答:服役婚。(男女雙方剛結婚時,女方要到男方家打掃屋舍3天,稱之為「烏
合」,隨後男方才赴女方家同耕並做、以偕終身。)
111
題:在台灣民間有所謂「抽豬母稅」或稱「抽豬母租」的說法,那是早期農家
將母豬借予他人飼養,等母豬生下小豬時,可取回部分的小豬當作報酬。
後來卻成為哪一種婚姻制度下子女姓氏的歸屬約定?
答:招贅婚姻。
112
題:由於平埔族早年多為招贅婚姻,因此家族中的小孩,若有人的姓氏與其他
兄弟姊妹不同,人們便會稱呼那是因為哪種約定下所產生的差異?
答:抽豬母稅。(早年,這種情形在埔里很常見)
113
題:埔里鎮上有幾所小學,為了復振平埔族的哪一項傳統風俗?每年都會舉辦
競跑的活動。
答:走標。
114
題:在埔里的巴宰與噶哈巫族的傳統過年(豐年祭)中,當族人在進行牽田的
儀式時,大家會手牽手一起唱著什麼曲調?
答:阿煙(或稱埃煙)。
115
題:在埔里鎮的巴宰族,早年在進行走標或是牽田阿煙之後,只有老人家才有
資格跳什麼舞?
答:銅鑼舞。
116
題:埔里早年流傳過一句俗諺:「番仔親,無打無親,愈打愈親。」那是用來形
容平埔族人什麼樣的婚嫁過程?
答:搶婚。
117
題:所謂「平埔族人搶婚」是指男方到女方家欲娶新娘時,遭到女方家的阻
擋,於是雙方遂象徵性的打了起來,一直打到哪裡才會停止?
答:住屋外的田地。因此有「兩族人相打無過田岸,平平野蠻!」的說法。
118
題:早年埔里的平埔族人有3大富,其中住在鹹土仔(杷城里)的陳家人丁最
旺,而且兒子的婚姻都是藉由搶婚來完成,請問陳家當時有幾子幾媳?
答:11子11媳。
119
題:位於埔里鎮西南方的桃米里,是台灣知名的生態村,早在清朝道光年間,
是哪一個平埔族入墾當地?
答:來自草屯的洪安雅族。
120
題:桃米里舊稱擔米坑(挑米坑),相傳是魚池鄉哪一個村莊乏糧?因此村民必
須到埔里購買米糧,而途中則在擔米坑歇息,因此得名。(另有一說,村民
買米的地點是擔米坑。)
答:五城村。
121
題:埔里鎮成功里舊稱舂粿坑,那是因為最早到當地墾荒的客家先民,發現原
住民在哪裡舂米製粿而來?
答:溪谷的岩床。
122
題:成功里是埔里鎮最偏僻的鄰里,舊稱舂粿坑,後來有農民在當地種植大量
的什麼瓜類作物?加上舂粿與種瓜的台語發音相近,於是被改稱為種瓜
坑。
答:木瓜。
123
題:根據資料的紀載,埔里鎮的客家人比例大約是多少?是南投縣客家人最多
的鄉鎮。
答:大約20﹪-30﹪。
124
題:在埔里鎮上姓潘的居民,有不低的比例是平埔族人,但是在埔里哪一個
里?卻住著一些來自苗栗姓潘的客家人。
答:麒麟里北坑。
125
題:民國89年,住在埔里鎮的噶哈巫族成立什麼組織?並在學者、教會以及相
關組織的協助之下,積極進行族語復振和部落文化傳承的工作。
答: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
126
題:早年遷入埔里的若干平埔族,目前仍保有族語及傳統文化,而且其語言還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世界瀕臨絕種的18種語言之一,請問是哪一
個平埔族?
答:噶哈巫族。
127
題:民國104年11月29日,埔里的噶哈巫族在守城新公廳舉辦新書發表會,
正式發表世界上第一本KAXABU的語辭典,該書中收錄了多少個噶哈巫族
的語詞?
答:3000多個。
128
題:民國103年,是哪一位暨南大學的畢業生?赫然發現埔里有一個平埔族噶
哈巫,於是開始投入噶哈巫族語言的調查及保存,目前(2024)是暨南大
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答:林鴻瑞。
129
題:就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林鴻瑞與李易昇,在大學畢業的前夕,以暨大中
文系的名義出版了一本劇本書籍,請問其書名為何?
答:噶哈巫少年。
130
題:筆名「全麥麵」的翁勤雯,是住在魚池鄉的年輕漫畫家,她透過訪談調
查,將埔里噶哈巫族的過年習俗,以及打獵、釀酒、醃肉、抓魚、做粿、
祭祖、走標、牽田等內容完成一本繪本,請問該繪本的書名?
答:年到了—阿公說故事
131
題:民國109年農曆7月4日,已經中斷70幾年的平埔族道卡斯族傳統過年,
在哪一個地方重新被舉辦?
答:房里里紅瓦厝聚落。
132
題:古文書是研究歷史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埔里地區古文書為內容的《水
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是由哪兩位學者所主編?並由國史館出版發行。
答:簡史朗與曾品滄。
133
題:哪一位埔里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長期投入邵族文化與考古的研究,曾經協
助邵族編撰《邵族語典》
答:簡史朗。
134
題:是哪一位長老教會的牧師?曾經服務於埔里鯉魚潭邊的謝緯紀念營區,並
長期投入原住民文化的保存,收集大量的相關文物。
答:賴貫一。
135
題:是哪一位埔里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原本是一位醫檢師,後來長期投入原住
民的文史調查和紀錄,曾出版《霧社事件》等書籍。
答:鄧相揚。
136
題:民國44年,有一批所謂的「大陳義胞」,從中國大陸浙江沿海的大陳等島
嶼撤退到台灣,然後分散在台灣各地,埔里也有一處大陳義胞所居住的聚
落,請問其名稱?
答:紹興新村。
137
題:根據資料的紀載,早年定居在埔里的大陳義胞有45戶、165人,其中有一
部份人帶著技術進入哪一個單位服務?進而讓該單位的哪個產品風味更
優?
答:埔里酒廠,紹興酒。因此從民國46年起,埔里酒廠就不再生產其他酒類,
成為紹興酒的專一生產酒廠。
138
題:民國45年,國民政府為了擴建什麼機場?將原本住在當地的居民進行遷
移,時稱「疏開」,是台灣近代歷史中規模最大的集體移民事件。
答:清泉崗機場。
139
題:為了擴建清泉崗機場而被遷移的居民,其中有一部份遷移到埔里的什麼地
方定居?
答:合成里大坪頂。
140
題:民國50年,從滇緬地區撤退來台的國軍與其眷屬,後來被政府安置在仁愛
鄉的清境地區,當時的國軍眷屬多為少數民族,其中以哪一族的人數最多?
答:擺夷族(傣族)。
141
題:早年隨國軍落腳在仁愛鄉清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總計有幾個族?目前其後
裔有一部份住在埔里,有一部份在清境務農或是經營餐館民宿。
答:8族。分別是擺夷族、哈尼族、苗族、拉祜族、瑤族、佤族、布朗族和僳
族。
142
題:位於埔里鎮西門里的哪一個公園旁?昔日有琉球人移居當地,因此有「琉
球寮」之稱。
答:仁愛公園。
143
題:埔里人所謂的「水尾」,並不是指水尾國小(一新里),而是指位於觀音山
下的哪一個里?因為埔里2條主要的溪流(南烘溪及眉溪)在當地匯合之
後,才流出埔里盆地。
答:向善里。
144
題:早年在杷城里有一個名為「精米宮」的舊地名,請問那是什麼地方?
答:埔社族人舂米的地方。正確應為舂米間,因為台語發音相近誤寫為精米
宮。
145
題:在平埔族巴宰族的傳說中,曾經有一條大鰻魚將河水的出海口給堵住,因
而發生嚴重洪災,族人僅剩一男一女存活,後來是哪一種動物出來趕走大
鰻魚?才讓洪水消退。
答:大螃蟹。
146
題:埔里的平埔族人在過傳統年時會準備一種祭品給番太祖,其作法是將糯米
糰包入月桃葉中蒸熟,類似漢人的草仔粿,請問該祭品的名稱?
答:阿拉粿。
147
題:住在埔里的平埔族巴宰族與噶哈巫族,會在水質乾淨的水域或是瀑布下方
撈取什麼東西來當食物?
答:青苔。
148
題:哪一種植物因為全株有刺?因此被稱為「鳥不踏」,是埔里平埔族人的特色
食材之一,也是埔里在地知名的美食。
答:刺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