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宿舍我做主:L棟學宿改建審議
活動介紹
針對翠亨L棟宿舍改善計畫,為促進學生參與校園公共空間規劃,中山大學社會系課程「審議民主:理論與實務」師生團隊舉辦「我的宿舍我做主」L棟改建審議活動,邀請20餘位學生,透過相互討論,與設計師、學務長、學生會溝通,構思中山大學L棟宿舍改建新願景。
經過兩天的審議,三組學生分別提出「L for Life, Living, Liberty」、「公共大空間,舒適在之間」、「宿舍不是第二個家,宿舍就是我的家」的宿舍願景,期待宿舍設計朝向「舒適度」、「隱私性」與「空間自主」三方面改善。學生列舉學習生活的討論、自習、影音、運動等需求,建議於每層樓設置不同功能的空間,讓公共空間的功能多元化,並在共用休憩空間放置可彈性移動的桌椅,建立適當的隔間。
因中山大學背山面海、與自然生態共融,學生針對宿舍「舒適度」,希望提供具有通風功能、保持乾燥的浴廁,以及防蚊蟲設計的曬衣間;針對房間內部則期待善用窗面採光以降低房內昏暗感;宿舍空間隱私性部分,學生認為房內應同時兼顧隱私與互動需求,建議以拉簾隔絕噪音與光線。提到過去公共空間空曠、一覽無遺的設計,學生則點出曬衣間應給予一定的阻隔,讓學生在宿舍披曬私人衣物時有一定的安全感。
中山大學學務長楊靜利在傾聽學生意見後也隨即表示,若有任何可以立刻改善的情況,無須等到宿舍改建,如學生頻繁提到的「吹髮區」需求,將立即指示研議改善。學生議長林聖曜則對兩日審議成果相當驚艷,願景、方案及細節處皆十分具體,也希望未來在宿舍改建的過程,學生能持續參與,改建出每個人理想的宿舍。
課程教師、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宛儒指出,本次活動也許是個創舉,大學在校園宿舍改建的過程中,以審議民主的方式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她非常感謝每一位願意付出時間、用心參與討論的學生。共同授課教師、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萬毓澤則強調,審議活動的意義,不僅限於協助宿舍改建,還強化了校園民主,讓學生能夠體認自己的意見至關重要,更願意參與公共討論。
(公共事務組編修)
我的宿舍我做主:L棟學宿改建審議
活動介紹
【公事所提供】隨著台灣各界努力扭轉「行人地獄」處境,人行環境和道路空間的重新設計愈來愈受到重視,但馬路與街道的空間改造,最常遇到的反對聲浪來自在地店家或住民,凸顯了街道改造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典型的公共治理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實踐計畫,特別與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合作,舉辦高雄與西雅圖兩個姊妹市「街道改造的參與式設計」線上論壇,邀請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侯志仁(Jeff Hou)擔任引言人,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與多位高雄市府官員擔任與談人。
論壇主持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彭渰雯指出,西雅圖與高雄同屬於港灣城市,也都走過由港口轉型成工業城市、後來發展觀光、強調宜居的路徑。最近華盛頓大學所在的大學區剛好在進行街道改造,中山大學所在的捷運西子灣、鹽埕埔站周邊人行環境也醞釀改善,開啟了這次線上交流學習的動機。因特別希望民間與政府觀念同步,因此邀請交通局和研考會主管共同與談。
侯志仁先從美國與全球城市的背景開始介紹,說明從70年代以來,在歐洲即有一波波城市轉型行動,將以汽車為主的街道空間,慢慢改造為以行人為主。近年來最具有參考價值的模式,包括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模型」(Superblocks Model),禁止或管制較小街道內的汽車出入,營造出更多適合行人步行與活動的公共空間。還有巴黎的15分鐘城市,甚至瑞典的1分鐘城市概念,從家裡走出門1分鐘,也就是人行道,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綠地機能、社交空間等,這凸顯了人行道可以扮演更多公共角色,而不只是穿越的功能。
「改變沒有辦法一步就位,但跨出去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侯志仁介紹了「戰術型城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這個概念,用臨時性的挪用、借用,讓更多改造的可能被看見與體驗。例如2005年,緣起於舊金山的Park(ing)Day,將路邊停車格短暫變身為公園、遊戲場,從一個停車格,第二年十多個,到如今每年有一百多個城市響應。紐約時代廣場的改造,也是先透過標線、地面彩繪的方式提出不一樣、暫時的使用想像,之後才說服周邊店家,將原本的車道變為正式徒步區廣場。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很多街道有突破性的實驗機會,禁止汽車通行,改作為餐廳借用擺放餐桌的外用空間。疫情之後,有些城市將臨時性作法改為永久、正式封街改做為廣場空間。
回到大學區的街區改造推動過程,侯志仁則介紹了該區公民團體如何申請市政府的「社區媒合基金」(community matching fund),聘請空間專業者協助,希望改造及拓增42街的人行道空間,回應西雅圖市提出的「2030零事故」願景。他們舉辦了三場工作坊,第一場先蒐集、呈現居民不同的意見,再由規劃專業公司據以提出各種方案草圖,再進行第二波、第三波的討論與修改,最後選出的方案則舉辦街頭公開展覽,讓經過行人也都可以表達意見。經過這些嚴謹討論和會前會後的溝通,提案將成為市府執行改造的重要依據。
與談的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指出,高雄過去街道改造大概是里長、議員等民代意見為主,沒有太多公民參與討論機會。即使高雄車站周邊綠園道的規劃開始嘗試導入公民意見,大部分還是特定團體、規劃公司和市府決定。如何設計制度讓民眾可以對等、公開的討論空間安排,需要更周延的設計和政策支持。他也建議,市府研考會可以將人行環境改造作為市府推動公民參與的重點。與談人之一研考會研究發展組組長余佳燕則表示,其實研考會從2017年的生態交通節起,就曾以參與式預算、工作坊等方式推動公民參與,但曾遭遇地方里長很大的反彈,體會更多溝通與折衷的需要,未來在公民參與的推動上,會與公民團體有更多合作。
而目前主責人行環境改善的交通局,也表達對官民協力的期待。交通工程科科長溫哲欽指出,如果街道改造涉及民眾生活習慣改變,反彈力量勢必很大,若能由在地團體意識到改造之重要並協助進行溝通,才能減少阻力並把經費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交工科科員莊哲維本身是「 #標線改造台灣路 Reform Taiwan Road」粉專小編,也在第一線為了做出標線改造的示範街道,花許多力氣與里長、居民溝通,希望大家給予公務員更多支持和務實的期待。侯志仁教授對此回應表示,從一兩處示範點逐步影響民眾態度,並透過協商找出不同利益間妥協的可能性,確實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