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測評工具是一種經過一個系統性的流程,透過科學、統計與分析的手段,對於測評目標,產出一個表現的結果。
簡單來說,測評有兩個目的:
找出不會、不足,用以得知需要補足的缺口在哪,以利計劃後續行動方案來增加績效,像以前在學校的期中考試,或是企業訓練後的測驗等。
第二個目的:鑑別。透過測評來了解測評目標在表現上的差異,進而能有所選擇。例如入學考試、人才甄選等。
如何正確地找出人才、定義人才,是人力資源恆久的議題,而在這裡使用測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以客觀科學化的發現事實來找出人才。
【標的】
還記得就讀心理系的第一堂課,教授就問我們:「大家覺得,為什麼我們要學心理學」?
我想,答案:想了解人類心理,不外乎是。但是教授直接一句:「錯」!,給我們一記當頭棒喝,「為了預測人類的行為,才是學習心理學最重要的目的」。
只是這樣的一句話,它道出了一個簡單,卻又很重要的道理:「以終為始」,而測評在選擇時,也必須切記這個重點。在市面上的測評其實多到你根本就數不盡、看不完,所以,了解你所要使用的測評的標的,變的非常的重要,因為它才能幫你聚焦你所要鑑別的人才,沒有人是完美的,更找不到完美的人,人才招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不是在找最優秀的人才,而是在找最適合的人才」。
【職能】
人力資源的發展,勢必與職能是密不可分的,很簡單的道理是,企業為什麼要雇用員工?因為企業需要人來完成工作,而這個動作,所需要的能力,就是【職能】。
McClelland早在50年前左右就提出了冰山模型理論,從這個模型我們將個人素質的不同表達方式分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
冰山上指的是是外顯在外的表現,是較容易瞭解與觀測的部分,好比一個人的外貌,就【職能】來說,它包括了個人
● 【K:Knowledge】:在學識上的基本知能,它是執行某項工作任務需要的具體山訊息、專業知識、職位/產業知識。
● 【S:Skills】:操作性的技術、技能,工作中運用某種工具或操作某種設備以及完成某項具體工作任務的熟練程度,包括實際的工作技巧和經驗。
這部份也是相對比較簡單能透過訓練來改善和進步的地方。
冰山下的部份則是指觸及影響人們行為的【內在】因素,例如
● 【A(O):Attitude/Ability(Others)】:人的能力和素質,如反應速度、邏輯思維、學習力、觀察力、其它尚有如個人價值觀、信念、人格特質、態度和動機,系指有效完成某一項工作需要的其他個性特質,它包括對員工的工作要求、工作態度、人格個性或經驗、等內容。
它是較屬於潛藏的,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說,不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們的行為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有人說KSA、有人說KASO(others),它的重點是做一個分類說明,在這裡,能夠明確標定職能時,是怎麼分類,不是這裡要關切的重點)。
再者,【職能】也會被依據下方的分類,經常被歸為三類:
● 【專業職能】:通常指的是依據執行工作項目所需,大多會落在【K、S】。
● 【管理職能】:指的是在管理上,所需要的職能,通常會依據基層、中階、高階來做區分不同的領導項目。
● 【核心職能】:是一個全企業從上而下所共同遵循的價值觀、決策態度,若把企業當作一個人,那它就是這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也說是企業的【DNA】。
有這些概念後,才能比較好的透過系統性的建構,依不同的角色去找出對應的職能,而能有效的利用。
【聚焦】
最常被問到的是,到底企業應該發展什麼【職能】,什麼樣的職務需要什麼能力,當然,參考一下別人的職能地圖不是壞事,但是當你越參考越多,甚至你拿DDI(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inc/宏智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的職能字典來翻翻,你大概只會頭昏腦脹、兩眼昏花,上百上千種任君挑選,你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對。要記住,完美的人不存在,即使給你找到了,也只怕小廟容不了大佛。所以你不會找一條魚來比賽爬樹,這代表,你需要回來先了解公司的營運流程、成功關鍵因素,【聚焦】被放在這些關鍵流程所需要的能力上。
【測評工具的種類】
廣義來說,測評工具的種類,其實依據【職能】大致可以分為
● 【K】:專業測評、相關證照驗證,例如:專有名詞、申論、問答題。
● 【S】:技能實測、相關證照驗證,例如:開天車、堆高機或是甩尾...
● 【A(O)】:智力測驗(請依循就業服務法,避免觸法):邏輯、數理推理、反應、空間、圖像等;以及人格特質、價格觀量表:了解個人在決策時的偏好及行為風格等。
綜合以上,還有有一種綜合測驗,其實就是 - 面試,只是夠不夠數據化科學就有待探討。
大概不少HR談到測評工具,第一時間想到都是像心理測驗的那種【職能測評】,其實,有時侯回歸原本,冰山上的,也不要忽略了,尤其是當用人主管對於招募面談技巧還有進步空間或是HR本身對於該職務的【K、S】也還不夠熟悉時,依據【JD】的知識考題和技能測評,仍然是很不錯的工具。例如:應徵採購,你可以跟用人主管依據實際的工作問題,來虛擬題目:
「供應商到貨發現貨損15%,當你寫信給供應商要求損賠時,供應商回覆你:由於本批貨我們已經支持了20%的樣品,所以對於損賠應該是綽綽有餘...」
看看應徵者怎麼回覆,其實它除了一些知識/技能外,也間接的去看出應徵者是買方還是賣方採購的思維,其實有時也順便讓應徵者有預期將來會遇到、要處理什麼情況。
【冰山下職能測評工具的發展方式】
在這裡只是希望大家能對於測評工具怎麼被發展出來的,有一個暸解,但沒真的要鼓吹大家去自行發展測評,畢竟它有一定的難度和科學化的專業。
誠如前面提到的,我們需要去定義依據營運的關鍵流程去找出所需被執行的【行為】,例如:業務的談判能力、行銷的企劃能力、或是管理層常見的問題解決能力或是上層的願景領導能力等。這些都可以是被選用的職能,但不要忘記,仍要回到企業營運的根本,同時也要考量不僅是探討目前的需求,也要考慮未來的變化,像是在COVID的影响下,很多企業也開始納入【敏捷】這項職能。
職能基本上應該要包含(但不限於)幾個項目:
● 【職能名稱】:BJ4
● 【職能目的】:經常這個描述會被跳過,直接進到職能定義,但以終為始的思考來說,有這項目的存在,能更聚焦後面職能的發展。
● 【職能定義】:清楚描述本項職能的內容,使人明白,能被遵循。
● 【職能行為】:連貫職能定義下展開的具體行為,讓員工能有依據,具體展現行為。
● 【行為定錨、指標】:到了這個階段,通常會被用在更細節的讓員工知道行為展現的方式、頻率或是強度,內化或是外顯、甚至要能影響他人。
回到整個發展的階段,我想重點會在二個面向:
● 焦點群體訪談:一般來說,主管、資深員工、從過去的歷史故事中去找尋那段奮起的歷史,解析出隱藏在背後的決策模式、價值觀和信念,從管理層了解,在對應未來的變化以及公司的開展,所需要被展現的行為是什麼?從最高管理層去談論在管理上,他們對於各層級主管的期待和要求。
● 績優人員分析:透過績效人員的工作觀察、績效記錄,找出他們共同的模式或是關鍵的成功因素,在【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思維】是什麼,他們如何取得成功的過程,或是如何在失敗中再爬起來的關鍵。
經過無數案例的收集最後歸納出,所需要的【行為】,再匯合成【職能】。
以上這段,談細一些,因為這些是企業在與專家合作時,必須要自己去做的,至於下半段,大致希望大家了解流程即可,建議是與專家合作。
當你有了上述的職能後,再來就是依據定義完成的職能開始進行測評題目的發展,參考過去文獻,開始設計題本,並經過足量(所謂的足量是指需要到達統計學上的母群,或符合無母數統計定義)的受測者(企業內部+外部應徵者)來建立這個測評的常模,透過因素負荷分析去除掉沒有鑑別度的題目後,進行信度及效度的施測與分析,真心沒有要大家去編寫測驗,所以有關信度及效度這塊,我在此先不細講,一般來說0.6~0.8甚至0.9的是很不錯的結果了,至於0.9~1我個人是會持一些保留,不是不可能,只是數據太漂亮了,我會再多了解一些。
【測評工具的選擇】
若是沒有要自行發展測評的,而是直接選用坊間測評的話,也不妨去了解坊間測評在上述的內容中,做了多少?職能的內容為何?數據呈現的結果是什麼?再來就是母群的定義與企業的產業或是功能職業是否相符,否則你很可能會拿了【資訊業】的【創新思維】去套在【製造業】上面,很大機會水土不符的。
選用測評,強烈建議要對全公司進行普測,最好是連續對一年來的應徵者都進行實施(有些坊間測評有吃到飽的套餐可以去談),並針對既有員工進行績優績差比對,以及應徵者錄取與否(也許再加上試用期表現)做追蹤比對,來看是否有高度的正相關,才決定這個工具是否能有效為企業識別人才,定期的分析測評在母群的表現結果,以及【職能】是否有跟著時間改變。
不同職務勢必代表不同職能,但測評其實又很難因為依據不同的職務,就可以有很多版本,大多是會有一個綜合版本,所以HR在選用後,實務上為了求最大效益,建議是做一張職務對應職能的查找表(其實大部份測評有針對職務職能的搭配建議或符合%的顯示)。
最後最後,提供測評的服務單位對於他們的業務、導入顧問以及售後的服務和客服,也要仔細選擇,一定要夠專業,服務內容要完整,配合度要高,最好通通包在合約裡,不然最後也還是苦了說服老闆花錢,又要做到流血流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