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ers

The Name was be created.

從小到大用過不少英文名字,像是Eden, Daniel, Christain等,最後取名為Prevers。

起因是因為在申請網路帳號時,一直會有重複命名的問題,所以翻了翻字典,在字典裡挑一個字根 - Prev(希伯來),擬人化加上er,並為了求音節好聽,加上s,就形成了Prevers。

音節為Pre' - ver - s。

Today we will focus on the prefix pre-, which means “before.” Prefixes are morphemes which begin words, attaching to a word’s main part, or root, adding to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some way. The word prefix itself has the prefix pre- in it. A prefix is an affix which is fastened or fixed “before” the primary root or stem of a word.

When you try to prevent something, you come “before” it to put a halt to it, thereby keeping it from happening. Someone who is being precise cuts off all inaccuracies “beforehand” to keep only the exact facts. If you’re filled with prejudice towards a particular person, you have judged her “before” knowing her full story.

When you preview a movie, you see it “beforehand” to see if it’s appropriate for younger viewers. By seeing the movie ahead of time, you don’t have to predict or say “beforehand” whether the movie is good or not, since not all predictions are accurate. In this way you prepare in advance, getting ready “before” it’s too late. This is a fine way of taking a precaution, or a being careful “beforehand.”

Sometimes it’s hard for voters to know for whom they will prefer to vote, or which candidate they will carry “before” others when it comes to casting their ballot. It can be a hard choice to know for whom to vote for president, or that person who sits “before” us all governing the country.

Hopefully this preview of the prefix pre- will lead towards precision “before” seeing any words with pre- in them!

撰文:陳維岳 核稿:盧世安 攝影:小週末11周年慶攝影組 圖源:canva

在小週末這個人資社群中,多數人對蔡逸軒(或稱逸哥、小蔡老師)的印象,是個思考嚴謹、重視邏輯、對實習生嚴格要求的導師。然而,這務實個性與突出能力的養成,是歷經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衝擊與轉折,因此強力壓縮形塑出來的成果。 

放牛班少年的蛻變史

提及兒時的成長背景,蔡逸軒說:「我是隔代教養的背景,我的爺爺、奶奶基本上管不動我,爺爺當時也失明,奶奶也要照顧爺爺,所以我小時候是屬於放牛班的狀態。」

生長在台中縣清水鎮(現在是台中市清水區)的蔡逸軒,算是個在鄉下長大的小孩。「基本上從國中開始就比較貪玩,課業上倒也都還夠應付,由於隔代教養的關係,家裡沒太多在教做人處世的管教,思考事情比較自我中心,做什麼事都是蠻我行我素的一個人。」

後來,高中考進了當時台中男生的第二志願文華高中。承襲過往一貫的風格,加上喜歡上了練田徑、遊玩,所以更是沒在唸書了,結果就是留級。

高二那年死當之後,面對家裡接踵而來的所有責備:「你這什麼鬼成績,那就不要念啦,就休學好了。」當時年輕氣盛,帶了幾件衣服放到包包裡,這一出門,就是一年。

「我離家出走後去找朋友,到他開的一家網咖值大夜班。我一個十六歲的高中生,就這樣住在網咖樓上,肚子餓了就跑下來吃泡麵,甚至還學會了抽菸,一天抽一、兩包很正常。當時有一餐沒一餐的,沒有什麼錢,也在網咖遇到很多光怪陸離的事情,像是地方角頭打架之類的。」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有一次,我照往常在學校上課睡覺時,被數學老師叫醒。老師說:『你每天都在睡覺好像都沒吃飯,我請你吃飯。』吃飯時,他們兩人並沒聊到什麼,到後來,老師才開始跟我說:『加油喔。』」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我的班導師,幫我跟所有老師說這個孩子因為家裡發生變故,必須自己解決吃、住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的現實看起來是這樣,但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我自己任性離家出走。」

獨立務實的人格養成

這些經驗,讓蔡逸軒養成相當獨立的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學會很多事情。比方說借錢:當時年輕講義氣,只不過是一個網友出車禍,拜託我先匯款給他,結果我錢給了,對方就消失了。我變成自己沒有飯吃,沒辦法過生活,完全靠接濟。我最後學到就是,等你有能力時再借錢幫助人;一旦錢借出去,你就不要想對方何時會還你錢,你就會覺得好過一點。」

「透過這些經驗,你開始慢慢學到一些事情,那絕不是什麼聖賢書上告訴你的,而是你開始親身體會到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相信實作與體驗,也是我在小週末11周年慶分享的:你要自己『浸泡』在裡面,別只是一直去想,一想到,去做就對了。」

回想高中這段時期,蔡逸軒特別感謝他的恩師梁玉龍。「在11周年慶時,他留言給我說,他為我感到驕傲。其實我想的是,我必須讓你感到驕傲。因為如果不是他,我可能今天會是個黑道份子,或是個小混混。如果你問我人生巨大的轉捩點是什麼,那應該就是這件事了。」

也因為有過這樣的成長背景與歷程,蔡逸軒在擔任養成實習生的導師時,會要求比較多。「因為我覺得,你既然都花時間來了,那我就有責任要給你最多的東西。我不會直接填鴨,但我會設定一個流程,讓他們實際去體會這一趟歷程。」

沒有退路的回頭路

後來,蔡逸軒不想再過離家出走的生活,回去跟奶奶磕頭認錯,從高三開始很認份地通勤上課。

「老實說,高一高二的學習真的落後太多,我記得我當年大學聯考才考一百七十幾分,是最後我的姑姑,她願意再給我最後一次機會,讓我進補習班重考。」

「那是周杰倫才剛出道的年代,我一直記得當時我在補習班聽到周杰倫第一張專輯的歌曲《龍捲風》的心情。我當時早上六點起床,晚上九點下課、回家洗澡、睡覺,沒有一天是例外的。因為我知道,我沒有其他選擇了;只要我沒有考上國立大學,那就只剩去當兵一條路了。」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最後放榜出來,考了四百七十幾分。「這個結果,堅定我這些年來,就是去做,去做好的信念。」

「老實說在畢業前,我就結婚了;當兵前,大兒子就出生了;沒多久,我就去當兵了。既然要當兵,那就當兵,就認真地練身體、認真地被長官盯、認真地去跟人家吵架(笑)。後來,我想說孩子剛出生,想留在宜蘭,就自願去到幹訓班受訓,後來留在幹訓班成了分隊長,專門培訓學生成教育班長。當年也很幸運,經歷了同心演習、漢光演習、高裝檢、解編支援、心輔士成立,都是很好的磨練。」

退伍之後,蔡逸軒意識到問題來了。「讀心理系,能幹嘛?至於HR,那是什麼?不知道。剛退伍的第一份工作,誤打誤撞地就到了在中壢的一家PCB廠上班,而這就是我接觸HR的開始。」

出來混、認份做

「有時候我會想,當初如果第一份應徵上的工作是行銷的話,說不定我現在就是奧美的行銷總監也說不定,薪水肯定要比當HR來得高(笑)。但後來,我就是認份地做事;我不認命,但我認份。認命和認份不一樣;認命是你放棄了,而認份是你好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現在在哪做事,就把這事情做好。」

蔡逸軒也說道:「出來混的重點是,就是要先『出來』。這說法不是我發明的,只是我聽到特別有感覺,就分享給讀者。」

回顧當時第一份工作,蔡逸軒提到第一個主管給他的震撼教育:「她訓練我的方式是:拿出勞基法要我背,一週後,我生平第一次勞基法考試滿江紅,被罵到臭頭:『你在搞什麼東西,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記不起來!』我才發現原來這些事情是我非得記憶的要點。」

「在不同的工作,我很榮幸能有機會去經歷了不少專案,例如TTQS、導入E-learning、人力創新獎等。我印象中,在我養成的階段,寫了非常多的Policy,就是制定辦法、流程與表格,然後不斷地修改優化那些表格。這個過程使我後來培養出很強的邏輯與流程能力。我常講說,到一個工作有新的任務或是又叫你做救火隊,要開心;因為,做不好,應該的。做得好,就是老闆付錢給你學本事。」

壓縮逼出本事,累積具象化推演能力

「當時我負責的是招募,但我同時要做訓練、寫企業電子報,參與行為定錨專案,要寫劇本拍片,還要協助開發考勤系統,工作到很晚是很正常的。」

回頭來看,蔡逸軒認為當年帶他的這位主管是壓縮自己成長最多的。「包括我後來對事情的看法、抗壓性、把我從一般的功能角色帶入策略面的角色,因為他帶我進去高階主管的策略會議,然後我們就要去寫電子報說明公司在做什麼?在做所謂資訊策略與績效的揭露,在做從上往下貫通的績效如何去實現,讓員工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知道目前的事態是怎樣,該共甘苦就共甘苦,該共患難就共患難。」

「那是在十多年前,當時公司就已經很先進,還推行account service,也可以說是HRBP的前身。當時,我也還要兼做某一個事業部的account service,要跟著他們一起去訓練、開會,跟著開KPI相關的會議。」

「還有我的招募工作,那時我們會把人帶進來,然後闡述願景,去辨認他到底會不會做,那時就已經在談行為事例(面談)了。你必須要問實際的case是什麼,不能只憑感覺,我有時問話比較犀利,就是因為他教我用具象化及同理心去看事情。」

因為這些歷練,蔡逸軒學會去用所謂的策略,用願景使命、實務展開到行動具象化,去看見一件事是如何發生的。「這也養成我在課堂上的習慣,我講一個理論之後,一定會舉個例子: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你上完課回去應該要做什麼事,而不只是聽過;聽過這事不會變成你的,而是得要經歷,你的身體才會記住。」

協助事業單位發生質變,視野再升級

「我剛加入時,公司正要導入所謂的策略地圖,從A到A+,要導策略、要有願景、要推動企業文化等事項。」

在那裡,讓蔡逸軒有機會進到一間正要飛輪起飛的公司,在那裡,他實際實現了許多人資的作為,也開始接觸到總務行政管理的工作。「我去的時候,公司人事行政部的主管,只掛到主任,也沒有考勤系統,但公司支持人資發展,所以我就開始有了很多的機會,去實現人資的很多作為,例如導系統,還有撰寫職務說明書、發展招募、訓練、績效等等。」

蔡逸軒還記得當時曾被某主管質問說:「寫職務說明書不是你們HR的工作嗎?怎麼會推給我做!」於是後來,蔡逸軒開始收集全公司的職務,認真拚命地寫職務說明書。「所以現在我會稍微臭屁一點地說,你隨便說個職務名稱,再怎麼奇怪的,我應該都能夠拆出這工作百分之八十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之後,蔡逸軒的主管被調往其他部門,因此,他被順勢升當人資加總務的主管,管理印表機、文具採買、員工福利、春酒尾牙、甚至連試菜都有。蔡逸軒笑說:「但這也造就了我現在的競爭力,小到買一張紙、大到把公司的資產賣掉,什麼事我都做過了。」在這裡,是蔡逸軒獲得最多成長的地方。

「好像我很常從零開始,我也曾到過另一間公司時,那裡一樣請假是用紙本,全省六十幾個專櫃全用紙本。我還記得我的電腦非常的新,新到裡面完全沒有歷史資料,所有的Profile全塞在一個大鐵櫃裡。我在這裡待了大概三年,了解公司的系統邏輯,重新取得事業單位的信任,學習去了解他們。」

針對了解事業單位這件事,蔡逸軒認為:「所謂的了解,不是說我HR想要推什麼,而是你需要什麼,我提供你什麼,所以事業單位會覺得你是真的有在幫助他們。當然我還是會遇到一、兩個翻不過去的山頭,甚至連總經理出馬都翻不過去,那就保持他們想要的方式就好了,誰跟你說一定得這樣做?你的彈性在哪?能夠協助事業單位發生最真實的質變,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跨域供應鏈,形塑商業思維腦

後來,當蔡逸軒面對發展限制想轉換工作時,前公司的老闆正好向他招手;談了一段時間後,最後確定讓蔡逸軒接供應鏈管理。

「我記得我當時說:『我不懂供應鏈管理,我怕做不好。』最後老闆給我的理由打動了我。他說:『我是老闆,找你回來的我都不怕了,那你怕什麼?』」

事實上,這份工作給了蔡逸軒相當大的舞台去發展。「我在這裡學到real practice,也讓我進到真正的事業單位裡面去。」

「在供應鏈加上業務的工作裡,你不可能不碰到行銷,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產品開發、市場估量、價格如何制定、跟客戶交涉,通路管理等,因此讓我產生一個很強烈的Business Sense,很務實地讓我知道自己的優點,以及如何在新的環境靠怎樣的過程存活下去。」

正視人才培育,提供新世代舞台

此外,蔡逸軒表示,面對當前這個與你不同的世代,你所能做的是把下一個世代帶得又好又精彩,那才是你真正的成就,而不再是你自己把它做得很厲害。「如果你都做完了,那他們要做什麼?他們要如何拓寬視野?他們的機會跟舞台又會在哪?」

扎實體驗的人生註解

這樣一路爬梳下來,蔡逸軒整理了自己在職場學習上的獲得:

「如果說讀心理系給我最大的收穫,我想是統計、認知、同理心這三個能力。但如果要為自己下註解的話,我永遠記得我的一個主管怎麼形容他自己的,他說:我很聰明、負責任、也很懶惰。很聰明,是因為我理解事情很快;負責任,所以我一定會把事情做好做完;因為我懶惰,所以我會想辦法改善這件事,讓它更有效率、更快被做完,這樣我才能去做更有價值的事。這些話,影響了我許多。」同時,蔡逸軒也很感謝,從他的老師、到他任職公司的每一任主管,無論是給了他機會和舞台,還是教導成長的,「如果說,沒有這些貴人,今天也不會有我。」

接下來,蔡逸軒對自己下的第二個註解是「貪婪」。

「這當然不是說我很貪心,而是我看到別人可以做的很好的東西,我也會想要能做到;別人會的東西,我也想要學會。我也因此發現人類其實也是靠『七大罪』在進步的。」蔡逸軒笑著說道。

最後,蔡逸軒認為接觸新知、對什麼都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很重要。而重視浸泡式學習與行動的他,也徹底落實了他對下一代的身教,他說:

「我常跟我兒子講,你要玩就玩,要念書就念書,做什麼事都要全心全意去做。然後,記得學懂一件事:做什麼事,都要真誠面對,心臟大顆一點,因為只要是事實,它就不會改變;你就是去講、去談論,不管它對你有利或不利,都要認真地去面對。」

Copyright © 2022 Prevers.Tsai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2022 Prevers.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