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認識芳苑的美,也感受每個人與土地情感連結
一起窺探,來自社區劇場的排練筆記「一起書寫」;大家分享了自己內心喜愛的芳苑,但也道出生活中的壓力、不甘心,還有那些難以言喻的苦悶。然而,這些感受都可以通過劇場表演表達出來,讓大家能夠釋放自己的思緒和想法。
「時間匆匆流逝,不知不覺也到了要演出的日子,社區劇場的夥伴們不斷地突破自我,從遊戲中找尋自我,以及找尋身體、聲音的習性,丟球遊戲使我們面對彼此之間的眼神更加專注,就像在表演時除了自身的台詞之外,還需要記得舞台上的走位和角色之間彼此的關係;今天,從一首爵士樂的聲音練習開始,學習在音樂裡悠遊,學習在音樂嘎然停止後,身體的餘韻不減反增......」
「伸個懶腰...感覺有一條線從手延伸出去,同時也延伸到了每一位夥伴的心,一週週的排練時光造就了這次的演出,夥伴們的身體的高低、呼吸的快慢、指尖的觸感,都富含了滿滿的深意,為來觀賞演出的參與者們帶來不同凡響的視覺饗宴!」
文物故事劇場
蔣文娟:《阿爸ㄟ一卡木箱》
當兵不可怕,可怕的是抽到「金馬獎」,就是抽籤分發金門與馬祖前線外島。那個年代,台灣是戒嚴時期,兩岸處於對敵對戰爭狀態,金門與馬祖是最前線,與台灣地理距離十分遙遠,心的距離更是遙遠,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風險。是的,我老爸抽中「金馬獎」了。
20出頭剛創業[新寶製油廠]的老爸很幸運地中頭獎,只能把事業交由家中大哥接管經營,畢竟役期一兩年,想放假回家得舟車勞頓好辛苦,因此幾乎是久久才回家一次,終於熬到了退伍的日子,老爸將當兵時所有的家當,裝成兩卡木箱運送回台灣,箱上還寫有「新寶製油廠蔣勇雄字樣」,雖一個已損毀,但還好保有這個木箱,算算年代已50年之久遠,睹物思人,愛真的要及時喔!!
粘瑜宸_ 零錢櫃(箱)
這是台灣60年代左右的零錢箱,是第一代非電子的收銀櫃, 台灣早期做生意的店家很多都會放置一個. 就像現在收銀機的功能
叮咚~ 歡迎光臨.這是現代便利商店自動門的迎賓聲音,現在便利商店到處林立幾百公尺就一家,每家店的來客數都非常的多人來人往功能也非常的強大。匆匆忙忙交易完畢的人們就離開了,彼此之間不熟悉也沒有互動,雖然賣的東西多了,但是人和人之間的溫度和親切感好像漸漸的變薄弱了…。
噹~!這是錢櫃開啟的聲音, 噹~的一聲,彷彿回到小時候看著奶奶打開錢櫃把錢拿出來數著數著…數鈔票是我小時候每天對奶奶的印象,小時候家裡是開雜貨店的,所以我們的桌子上會有一個錢櫃,裡面放著紙鈔還有零錢,每當想要拿零用錢的時候總是要小心翼翼的把會發出當聲音的開關緊緊的壓住在慢慢慢地放掉,這樣子小心翼翼地偷拿幾個零錢去買糖果或是想要的玩具才不會被爺爺奶奶發現,在小小的雜貨店裡,雖然不像現在的便利商店來客量那麼多,但是鄰里之間左鄰右舍來買東西的時候都會互相的寒暄幾句,來買個鹽或醬油可能聊個誰家的八卦,來買一斤雞蛋已經麵粉可能會彼此關心一下家裡的狀況或者是親戚們的近況,這不是單純的雜貨店賣東西的地方是鄰里間大家情感交流的天地,也是主婦們透透氣找人聊聊天講講話的一個小天地,在這裡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非常溫暖。
最喜歡冬天的時候奶奶會在桌子下放一個小火爐”烘腳” (把腳抬高靠近火爐取暖),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暖氣冬天也比現在寒冷,所以這個小火爐每到冬天的時候我和弟弟總是非常的期待,因為不僅可以”烘腳”叫而且還可以玩一些小遊戲,那是一個充滿人情味且單純而美好年代。
洪雅萍:檢驗瓜子的工具
小時候的夏天偶爾傍晚時分就會跟著爸爸到鄰近的村裏收西瓜的瓜子;農會把曬乾的瓜子裝進麻布袋,這時爸爸除了會跟賣家閒聊,也會拿出他檢驗的工具刺進麻布袋內,再拉出來看瓜子品質和檢查有沒有參雜其他物質充數。接連幾家把貨車堆疊的滿滿,還記得當大人們在閒話家常時,這時貨車已成小孩的遊戲場爬上爬下的玩抓鬼遊戲(不知道有人玩過牛車鬼遊戲嗎?!);太陽西下天色漸漸昏暗,爸爸結束聊天喊聲:要回家囉!現在想想滿載的貨車是豐收的喜悅,簡單的生活充滿快樂回憶。
洪秀娥:蚵刀
對於這隻蚵刀又愛又怕愛的,是它穩定了一家的經濟 ,怕的是沒日沒夜永遠開不完的蚵 ,每天都沒法睡到自然醒,4點就被阿母叫醒開兩碗蚵才能去學校 ,放學回來也是要開蚵到天黑才能吃飯,睡覺養蚵人家是沒有公休日的 ,真搞工沒有開蚵就要串牡蠣 ,鑽蚵、 阿殼、 開蚵更是一件很無聊乏味的事,做同樣的事因此常常度沽割到手 大小傷痕是常常有的事, 說也奇怪在復原感覺也很快, 阿爸說海水可以消毒,曾經抱怨阿爸為何不去賣蚵 、收蚵的中盤商,一天只來收兩次都賺的比我們一家子還多,但 阿爸急性子不適合做生意,沒耐性看到那麼多蚵沒賣出去,他就會急不舒服,所以只能苦幹實幹賺取那微薄的利潤 。長大之後告訴自己絕不嫁給蚵農 ,阿爸年老了打造出來的那片海的江山也沒法做了, 漸漸就轉手,不然就荒廢掉。 心裡總有些可惜,沒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還好後來的海空步道轉型賣起炒花生,在自己的故鄉土地陪兩老 ,每天看到不同型的遊客跟他們寒軒開港, 阿母看我賺錢也就開心 ,平安快樂的過日子 我也彌補一下心中的遺憾。
文物篇:蚵刀 康庭瑞
看到蚵刀,我就想到我的阿媽,她就像我們平常會看到的芳苑尋常人家的女性一樣,上天下海無所不能。芳苑的女性從小到老,一生中都離不開這個蚵刀,從懵懂懂懂的小女孩、少女到婦女甚至是耄耋之年,都還在為「這個兜」剖蚵。
我的阿媽在農閒之餘,都會去剖蚵,記得小時候,曾經很天真的問阿媽「阿媽!為啥物你會曉剖蚵?閣遐爾𠢕開呢?」阿媽說:「沒有什麼會不會的,自細漢大人叫阮開,阮就要去開,就算手予蚵刀揬到流血,嘛是要繼續開,繼續學,因為這是厝內的經濟來源。」阿嬤從單純的漁家嫁到了要農作的婆家,沒想到除了田裏的「檣頭」之外,還要繼續的拿著這把蚵刀,無法放下!到了年老想把蚵刀放下時,卻已經習慣了拿著這把蚵刀,到她們「屈了」一輩子的蚵桌前,和剖蚵的阿婆們一起話家常。
記得阿嬤常說:「我老了,嘛沒有什麼功夫,干焦有陪伴伊大漢的這枝蚵刀及剖蚵的撇步,有閒!阮就來去蚵桌坐著剖二碗蚵,除了和人開講,抑閣會使賺錢!囡仔攏有自己的家庭,咱莫予人麻煩啦!家己賺,家己開!」我真得覺得她們「足韌命」,也很「認命」,一輩子都為”家”在付出!不求任何事,只求圓滿!
簳mo2~米篩 林昭青
阮住佇咧芳苑,芳苑不那有美麗的海岸,會凍插蚵,沙質的土地,尚適合種土豆佮蘆筍。佇庒腳收冬了後,就準備過年呀!無閒歸年透天,過年時會凍歇睏幾工,是真歡喜的代誌。
抑無閣逐界過年食了團圓飯,隔頂工就看到大家(婆婆)大官(公公),捧著簳mo2裝滿曬乾的土豆,搬椅頭仔坐在涼棚仔腳,準備撥土豆做種。
這時準你就會看到厝邊頭尾的三嬸婆、五姨婆,漸漸靠來,拿著自己發明的竹板,哪撥土豆,就哪破豆。有人講誰兜欲娶媳婦,有人講誰的囡仔即馬佇兜吃頭路…這時準囡仔嘛攏會靠過來,拿阿媽拔落來的土豆殼,夾在耳仔、目睭皮,煞落就看到歸仔個囡仔,在那跳一下、跳一下,看誰的土豆殼尚慢落去,真正趣味,互逐家看甲是笑咳咳。
一篩撥了,大家就將土豆,倒佇咧米篩,走到空地仔晃一下、晃一下,就看到土豆清潔溜溜囉!對我這個台北俗來講,一切攏是這呢仔心適。這時準我才知影,庒腳破豆,是互相的關心,嘛是感情的交流,原來這就是屬於庒腳的幸福。
補網工具 :洪立洧
芳苑大多數的居民都以海維,在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下海去捕魚,捕魚網的技術基本是每個家庭的必備技能!
過去還沒有機器織魚網,所以每一張魚網,對於每一個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材,因為織一張魚網基本上需要一個月才能完工,所以一張魚網都需要重複使用好幾次,直到它已經無法靠縫補補救為止,所以當時大家都非常珍惜及小心使用魚網。
因為是人工織的魚網,所以大小可自行去調整,因此當時捕魚時用的魚網大家都會有相同的默契,洞口不會開的太小,捕魚時讓小魚可以游出去,只抓捕大魚,才能維持海洋生物的生態。
而織補漁網的工具在以前都是使用竹片製作,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也是因為用竹片的關係,很容易在織補的過程中斷裂,消耗很快,後來就漸漸被塑膠製的取代了。
但因為科技進步,現在魚網都是機器製作,手工織補的技術漸漸被機器取代,機器的大量製作,使得魚網取得容易,人們漸漸不珍惜每一張魚網,頻繁的抓捕甚至到最後網格越做越小,大魚小魚全部抓上岸。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漁獲量減少,生態平衡出現問題,魚網的任意丟棄造成的海洋污染,甚至影響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小時候的我常常去朋友家玩,看到許多朋友家的家裡都有好多捕魚的用具,旁邊還有爺爺奶奶或阿姨叔叔在旁邊補漁網,當時看著一張張的漁網透過他們的巧手變成全新的模樣,頓時覺得好厲害!
媽媽說小時候家裡大人們出去外面工作,而小朋友或中年婦女們就會來學習織補網袋來貼補家用。也因為這樣,芳苑當時代工的集中地是在三寶(芳中村)跟四寶(仁愛村)。除了漁網也會做袋子或籃球袋,當時做一個袋子很快,工錢1個2元,可以增加收入,孩子也可以賺一些零用錢。
蚵刀 (許富美)
三十幾年前嫁來芳苑王功,當時王功街上很熱鬧,許多遊客特地來吃蚵嗲,順便買芳苑海域的現剖的珍珠蚵及當天捕獲的蛤仔漁獲。
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人手一支蚵刀,大家也都知道潮汐的時間,當蚵農採蚵回來了,便帶上蚵刀聚集在四方型蚵桌剖蚵,講天説地話家常,整村大街小巷都在剖蚵。婆婆除了幫蚵農剖蚵賺工錢,也會利用入海口灘地插蚵或撿拾灘地上流浪的蚵婆。用蚵刀將蚵剖在專用碗,一碗包一袋在門口販賣,若數量較多,則整桶賣給秤蚵仔貼補家用。
現在芳苑海域蚵仔產量減少,剖蚵的人也變少了!就靠一些年長的長輩剖蚵,有些高齡長輩已無能力農作及家事,但剖蚵功夫不減當年。當聽到鐵牛車回來,便帶著蚵刀踩著緩慢腳步到蚵桌剖蚵,手拿著蚵刀神采奕奕一碗接著一碗比誰剖得多,現在老大人剖蚵已不是為了需要錢而是生活的存在感。這把蚵刀不僅是家裡的經濟來源的工具,也是許多人的生命故事。
談「情」說「愛」~~ 來破豆 (林昭青)
公公、婆婆結婚近一甲子,1950那個年代你問他們是怎麼談情說愛的?不是冰果室約會、出遊、電話書信……而是生活。
公公是浙江人,隨軍隊來台後,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安排下,來到彰化縣芳苑鄉路平村的大同農場養豬,而婆婆總是在附近的農田勤奮的工作。公公被婆婆懇勤的身影深深的吸引,並在婆婆父親的允諾下,情牽一甲子。
婆婆家中有十個兄弟妹,她是大姊,能幹的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而公公相反是一個溫文儒雅的公子哥兒,但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更珍惜眼前的來不易的家。
公公操著一口的浙江家鄉話,而婆婆只會說閩南話,基本上兩人的語言是不通的,嫁來芳苑後,常聽到他們兩個「激烈」的對話,只有在「破豆」的時候,才會聽到他們輕聲細語,可能是因為手中的花生,需要被溫柔的對待,因為夾碎了就不能做種了吧!所以在破豆的時候,兩個人才能「心平氣和」的話家常,父親聊著國家大事,而母親聊著孩子的近況,共通的話題還是田裡的活。或許這就是他們談情說愛的方式,那麼的純粹卻牽連著一生。
故事篇:蘆筍厝 (許富美)
海邊的土地大部份是沙地,適合種作土豆、蕃薯、番麥、蘆筍等。農作收入有限,所以孩子長大,大多數攏出外吃頭路。在民國六十幾年時陣,蘆筍大量外銷日本、美國,需求量多,只要有田園的,家家戶戶攏會種蘆筍,天未光就愛去挖蘆筍,挖到過晝才會歇睏。
蘆筍出產期是熱天,我先生讀國中時,透早就要去挖,紮書包和制服去園裡,露水重閣流汗衫褲攏澹漉漉,上課時間欲到了,再換制服去學校。蘆筍放園裡,大家大官挖好另外一區園,再來這區紲落挖,挖完載回厝裡整理好,等蘆筍販仔來收。
彼時陣歸個莊頭因為蘆筍,經濟攏好起,從貧窮變有錢,很多家庭起新厝,所以彼時陣起的厝,就講是「蘆筍厝」。
明礬 洪秀娥
靠海為生 長期在蚵仔園及剝牡蠣的阿母,手都需要泡在水中 以前物資缺乏又勤儉所以不曾戴手套,日復一日都與水脱不了關係,雙手都奇癢無比、又有種潰爛樣子,當時的人説得到種皮膚感染教做(ㄑㄧ)台語發音,就是俗稱的濕疹。整天工作完畢後 睡覺前阿母都會用一種東西,形狀就像冰糖也是半透明狀物,就是礬阿母會拿它來抹一抹那奇癢無比、及潰爛的雙手說也奇怪只要抹一抹,隔天起來症狀就緩和下來。染到這種蠀是很痛苦的手指缝都會裂開,手指頭都變乳白色,如手要恢復健康就要保持乾燥,在那個年代天天要下海檢蚵 回來又需要挖蚵,要保持乾燥是不可能的,只能借礬來減輕蠀的困擾 是什麼我不知道,只知到是老一輩留下來的經驗偏方@
pS現雜貨店都很難買這種東西了這是阿母僅存下來的都碎掉了, 正常是ㄧ整塊
明礬 粘瑜宸
小時候我家開雜貨店有賣礬, 我阿公是賣豬肉的,我媽媽都要幫忙用礬洗豬內臟,像是小腸、大腸,還有油脂網狀的網紗,可以拿來包雞捲或肉卷等再拿來炸。小時候看到媽媽的手和腳,因為沒有洗衣機而要去河邊洗全家人的衣服,還因為長期工作及做家事等因素,手或腳都一直碰到水,所以指縫都會白白的。那時候的我總是會想: 為什麼一大家子十幾個人的衣服都是我媽洗的,瓦斯只能用來煮飯,洗澡水還是用燒柴的,所以媽媽還要負責砍柴。我常常在內心為我的媽媽心庝和抱不平,但我媽真是太堅強了,只回我說:「做不會死, 沒關係!」這就是任勞任怨的女性。
芳苑人的夢 (台語)
詞/曲 林昭青
芳苑的人 攏有一個夢
一個小小的夢
這片土地 種下希望
向望毋通成空
芳苑的人 為著那個夢
毋驚日曝受風凍
這片土地 有咱的夢
上驚天公來戲弄
春風微微在吹
溫暖親像一蕊花
希望永遠袂退
秋風陣陣在飛
親像願夢在講話
歡喜佇咧心肝底
芳苑的人 守著這個夢
毋驚孤單駛孤帆
這片土地 無限希望
總有一日 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