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生態體驗與生態劇場融合」
引述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張文亮教授研究,何謂「生態劇場」:
(1)以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體驗的劇場。
(2)生態工程應用於表演藝術;結合表演藝術和生態保育的劇場形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吸收自然環境所給予的邀請,以藝術的形式轉譯難體會生物間那巧妙的平衡與互動之美,喚起觀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和思考,甚至建立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人劇團希望帶著田野的養分,重新反思藝術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並試圖探尋芳苑這片泥灘地的劇場性、公共性,使其形成具有獨特藝術製作與體驗的創新想像。去探索我們如何將藝術融合在芳苑濕地裡 ; 我們如何順應濕地的環境進行創作與演出 ; 濕地如何成為 非典型的劇場空間 ; 生態劇場如何落實在濕地上。
「潮汐變化間的劇場性」
順應潮汐變化的特性,找到屬於泥灘地的劇場性。靈感來自於美國環境生態先驅瑞秋. 卡森,這本1997年出版的「海之濱」:
自有大地和海洋以來,就有這塊「曖昧」世界,它有雙重本質,隨著「潮汐的節奏」一會兒 屬於陸地,一回歸向海洋。
舉例來說,我們若要在芳苑濕地實踐生態劇場,就必須對這片灘地展開全方位的調查,找出灘地生態的呼吸與脈動,找出屬於這片潮間帶的「劇場性」,並以「順應潮汐變化的特性」的方式進行整個展演製作。
「灘地的魔幻舞台」
因此在此計畫,我們也會探索要如何建立一個符合灘地的魔幻舞台;要使用什麼樣的材料才能符合生態與環保;要如何規劃符合灘地的觀眾席;這個觀眾席可否讓觀眾在看演出時也能感受到海的流動。
此外,我們要如何找出潮間帶的身體性呢?並找出漁人、蚵農在這片灘地生活時,形成的特殊身體型態的樣貌;找出攤地眾生生存慾望的軌跡進而發展文本。因此,這是為何計劃將邀請生態學者帶領劇團進行探究,再將探究結果結合實地經驗轉化成創作動能。
歷程紀錄
文案:
大家沒有看錯__「在海上搭劇場」!!
這其實不是個瘋狂魯莽的舉動,而是希望讓大家以最直接的方式,踏入環境之中。
劇團與芳苑地方專業人士合作,來到芳苑泥灘地,運用他們在養殖蚵仔方面的專業技術、豐富的工作經驗,運用一根又一根,來自大自然的竹子,親手完成搭建觀眾席。
丈量
施工討論
竹子的挑選
生態劇場施作現場
生態劇場完工
灘地上的音響技術工程
「感恩田野歷程,默默指導與陪伴」
洪勝湖
地方文史工作者,筆名懷若。創作:磺溪文學第20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散文類《鄉居的醍醐味》;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45輯《芳苑永興村煙華》、48輯《芳苑滄桑紀事》。另有小說、散文、新詩、台語詩等作品獲獎及刊登在各報章雜誌。
洪安騰
芳苑神明誕辰或廟會,頭家與爐主,需每戶收丁錢(香油錢),都會委由他逐戶收香油錢,因以每戶壯丁為單位,所以在地通稱「收丁錢」。
陳素華
地方耆老,是位韌性十足的女性,現在70幾歲,大城人結婚後才定居芳苑。出生在重男輕女的時代,家裡十一個孩子只有一個弟弟;四、五歲就開始幫忙家務未接受過教育,二十歲結婚嫁來了芳苑除了侍奉公婆教養孩子做家務之外,也要幫忙討海和農務工作;是一位完全沒有自我的傳統女性。一生只為了家人而活,就算現在到了退休可以享福的年紀,也還是停不下來每天到田裡巡視農作物。
洪素玉
在地漁網店負責人。擅長補網與客製各類漁網。
彰化環保運動生態學博士
蔡嘉陽老師
四人合照,由左至右介紹
1 東海大學
林惠真 教授
彰化師範大學
2 宋郁玲 教授、3 王素芬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