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殿》是以台灣五大奇案為角色和人物關係的靈感、嘉義黃金地段的沒落住商混合大樓為故事背景參考的五組/十段/兩集演出,編劇吳明倫在創作《十殿》的過程中,參訪了幾個著名的「地獄實景」園區與景點,雖然很有意思,但也感覺到因為時代而產生的距離:建造或製作的時間都在多年以前,而且呈現的畫面延續傳統而有濃厚的古代氛圍。因此開始思考,既然《十殿》設定在當代,那麼所謂「地獄實景」是不是也有更當代的可能呢?於是推出這個機動型、可巡迴的小型展覽「《十殿》地獄微型展」,邀請旅奧地利藝術家吳宜家設計,使用現代的容器、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作為媒材,想像地獄的當代操作,製作了十個刑罰殘酷同時也不失幽默的景象,並由舞台設計陳勁廷以同樣邏輯來規劃與設計展櫃。
巡迴結束
2020/12/03-2021/01/03
@國家戲劇院一號門售票廳
2021/03/16-04/11
@臺中國家歌劇院售票口旁
2021/04/14-05/09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樓樹冠大廳(東)
2021/07/31-11/14
(沒有展出靈籤亭)
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
信仰迴路展覽
(需購買門票)
策展人|吳明倫
模型設計|吳宜家
展櫃設計|陳勁廷
攝影|林羿宏
吳宜家,嘉義市人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術碩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
久居倫敦,現居奧地利;隨緣隨興創作,亦為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觀光局撰寫專欄。
舞台設計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
暖場工作室成員
近期作品有斜槓青年創作體《香蘭男子電棒燙》、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夜話》、阮劇團《嫁妝一牛車》等舞台設計。
《十殿》地獄微型展
奈何橋與第一殿
奈何橋,生死界。巍巍第一殿,細數累累前科,法峻刑嚴。
沙威核地獄
滿是縱火者、危害消防安全者、亂丟菸蒂者、違規攜帶肉品入境者、危害食品安全衛生者。
膿瘍地獄
滿是汙染環境者、濫墾濫伐濫葬者、破壞生態者、環評作假者、浪費天然資源者。
刀山地獄
滿是殺人者、酒駕者、供應毒品者、無照行醫者、供應假藥假口罩者、居家檢疫期間趴趴走者。
第五殿附設望鄉台
望鄉專車載往望鄉台,定點停留五分鐘不下車,陽世可望不可即,越看越傷心。
挖眼地獄
滿是窺人秘密者、旁觀虐待者、歧視者、傷人眼睛者。
炮烙地獄
滿是毀信背義者、妨害家庭者、施加家庭暴力者、強制猥褻者。
爛舌地獄
滿是教唆犯罪者、詐騙者、造謠誹謗者、轉傳謠言者、情緒勒索者、挑撥離間者。
罐罐地獄
滿是虐待動物者、路殺石虎者、碰觸海龜為樂者、購買保育類動物產製品者。
第十殿 孟婆旅行社
分發離境前須先喝完孟婆濃湯,可無限加麵。
情節輕重影響刑期長短,刑罰乃再生循環式重複施行
製作「源自宗教的地獄」是一個大工程,也是一件嚴肅的事。對地獄既熟悉又不熟悉,我在接受劇作家吳明倫的委託後,先充實了一下對正規地獄的認識,也透過照片與影片複習了地獄遊觀光景點的表現方式。
◆
我最早確定下來的是風格;風格以「有破」與「藏鋒」為原則。
「有破」是指成品不能完美。我會設下這樣的前提倒不是在實踐侘寂美學,主要是覺得地獄應該是一個充滿遺憾、時時在崩壞的地方。
「藏鋒」的理由則很直接,因為我並不是要做灑狗血的B級電影靜態版;這不是在否定B級電影,而是靜態版怎麼也比不上電影版。
◆
接著是確立這組地獄的世界觀。
一般無論是地獄圖或可實際走訪的地獄遊,每個殿都會配一個不能沒有的古裝閻王。受刑人因樣貌痛苦猙獰所以多是場景焦點,施刑者則像特攝片裡的戰鬥員,或是片尾演員名單不會提到的臨演。
這些角色中我最在意的卻是施刑者。究竟什麼來歷?自願的嗎?如何應徵?受刑人來來去去,施刑是否不過只是一份重複性高的工作?是否仍有施刑者從中得到樂趣?
回顧起來,我選擇的是矯治機構而非入獄者的視角。
十位閻王簡化為一位,我覺得機構內的上下階級會比較明顯。
施刑者則首次得到當主角的待遇。
◆
奈何橋 與 第一殿 奈何橋,生死界。巍巍第一殿,細數累累前科,法峻刑嚴。
奈何橋上的小人物脖子綁了一條細細繩索。不知道有幾位參觀者會發現呢。
為了彰顯矯治機構的權威性,並震懾一下剛從昏暗幽冥界過來的入獄者,使之眼花撩亂而惶恐跌倒,我給了大殿許多繁複裝飾,但也包括破敗的元素。
因為本來不打算做實體的牛頭馬面,所以地板用了牛毛的圖案作為代表;不過我終究還是設了牛頭馬面,因為覺得第一殿若有足量熟悉符號,比較能讓大家安心——的確是來到公認的地獄了!——進而心胸開闊地接納後續場景。
閻王是位面相有點刻薄的女性,她的性別算是整組作品裡少數憑直覺做的決定吧。雖穿紗質古裝但並不戴帝后之冠,因為我覺得封建制度在這個法治機構是多餘的。但寶座仍要華麗並有點荒謬,我想讓它有點亞熱帶的感覺,同時也跟冷淡的閻王對比。
閻王身邊有一對相當於黑白無常的角色。若戴傳統高帽實在太疏遠,我讓他們改做類似孝服的打扮,沾一點點死亡的味道。雖然白無常手拿平板電腦,現代物品在具有「引進門」功能的第一殿還不是很明顯。
角色的尺寸對應他們在這個世界裡的權力。
沙威核地獄 滿是縱火者、危害消防安全者、亂丟菸蒂者、違規攜帶肉品入境者、危害食品安全衛生者。
沙威核,2017年ptt站上某人分享的新發現,揭開沙威瑪不斷被割肉、隔天卻又胖嘟嘟的秘密。「不斷再生」的現象是我將沙威核地獄設在第二殿的原因,因為我本不能理解地獄罪人如何重複受刑,尤其是割、挖、斷之類不可逆的刑罰;後來讀到宗教地獄裡「不斷再生」的設定,解決了我這個疑惑,所以希望在地獄遊的開端,就先為遊客釐清這個邏輯上的問題。行刑者該作何打扮我考慮了一陣子,最後參考了電影《總鋪師》裡柯一正的造型。
膿瘍地獄 滿是汙染環境者、濫墾濫伐濫葬者、破壞生態者、環評作假者、浪費天然資源者。
這個地獄沒有施刑者,刑罰的降臨比較像是不明超自然力量的迸發,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恐懼不能在地獄缺席。地面肌理明顯地是在呼應皮膚膿泡,不過其實也因為本來有考慮做一個密集地獄,給剛好有密集恐懼症的罪人。剛好比較虛華、重視外表的罪人也適合被分配到這個地獄。
刀山地獄 滿是殺人者、酒駕者、供應毒品者、無照行醫者、供應假藥假口罩者、居家檢疫期間趴趴走者。
基本上這套作品的製作過程,是不斷地在傳統認知與個人任性之間尋求平衡,同時友善地推估觀者的底線。一個沒有刀山的地獄個人是不予認可(笑),刀山跟油鍋至少要有其中一個。山本身是偶然收到的包裹緩衝材,肌理跟可塑性蠻特別的;海綿小人也是用手邊既有材料來雕刻、裁剪,包括舊比基尼的胸墊。
第五殿附設望鄉台 望鄉專車載往望鄉台,定點停留五分鐘不下車,陽世可望不可即,越看越傷心。
雖然如果是我的話,應該對回顧陽世沒什麼興趣,但既然陽世「可望不可即」是重點,我想明確地視覺化那層隔閡感,加上地獄遊是一種動態,於是採取了遊覽車的形式。糟糕的團體遊,就是連下車跟巴黎鐵塔遠遠合照的3分鐘都沒有,只讓團員在車開過時從車窗內拍照——算是陽間一種自費刑罰吧。
挖眼地獄 滿是窺人秘密者、旁觀虐待者、歧視者、傷人眼睛者。
之前提到過我對施刑者心境的在意,這個地獄的行刑者就是屬於在工作中得到樂趣的類型。我並沒有做挖的那一刻,因為那比較適合特寫,所以分成即將被挖、已經被挖兩組來表現。材料上除了用到好幾樣現成物,也特別設計了有藏字的視力表。
傳統地獄種類極多,要挑那些做為代表也花了我不少時間考慮,而「以眼還眼」算是古老的世界共通語言,所以挖眼地獄是蠻早確定下來的內容。
炮烙地獄 滿是毀信背義者、妨害家庭者、施加家庭暴力者、強制猥褻者。
這裡有另一位得到樂趣的行刑者,但其樂趣來自於所謂的正義得到伸張。舉例來說,在台灣刑法方面通姦已經除罪化,雖然妨礙家庭仍被民法認定,但總需要客觀證據,而地獄做為民間信仰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撫慰被侵權者無論刑法、民法都無法照顧到的委屈;我想在這套作品中保留這個傳統元素。你說報復,他說因果。
爛舌地獄 滿是教唆犯罪者、詐騙者、造謠誹謗者、轉傳謠言者、情緒勒索者、挑撥離間者。
講到「拔舌地獄」大家都很熟悉,但我覺得一下子就拔掉太可惜了,應該提供多層次的痛苦,所以先隨意打釘,最後再拔掉。之前提到「不斷再生原則」與「不明超自然力量」,這裡我結合兩者,把舌拉長,把餅做大。行刑者本身沒有什麼情緒要透露(畢竟戴著半面罩),前提只是要帥而已;沒有具體參考造型但想著瑪麗蓮曼森。
罐罐地獄 滿是虐待動物者、路殺石虎者、碰觸海龜為樂者、購買保育類動物產製品者。
在企劃初始階段我並沒有打算指定罪與罰的關係,想讓觀者自己當判官;後來因為特別想幫動物懲罰一下壞人,加上其實傳統挖眼、拔舌的適用對象也很明確,所以最後每個地獄都得到了自己的定義。材料上除了動物的罐罐也有人類的罐罐,行刑者雖然帶點屍氣但貌似少女,希望動物會覺得比較可親;我雖然是貓派,但這次狗做得比較好。
第十殿 孟婆旅行社 分發離境前須先喝完孟婆濃湯,可無限加麵。
孟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一開始難免往恐怖嚇人的方向想,但我還是想強調行刑者「見多了」的公事公辦漠然態度,所以最後孟婆的形象就是一個平和的職員,到辦公室還會換上拖鞋的那種。
這裡到陽世只差臨門一腳,受過的刑罰無論多痛苦多漫長至此也算了結了,所以相對於其他殿,這裡有許多可以合理出現於陽世日常生活的元素。右邊牆上的輪盤搭配獎項暗示著人生其實還是有運氣成分,中間牆上的明信片是各地活人寄給孟婆的(孟婆湯真的100%有效嗎),很多地方她自己都沒去過;洞口即將上路的黑馬是在說,你不一定能重新做人。
我曾經在陽世的旅行社上過班,當時就領悟到我決定的行程其實直接影響別人的經驗,而且即使表面上好像只干涉五天、十天,遊客的記憶卻是有持續性的。
外掛:紅衣小女孩
「紅衣小女孩」不是地獄裡的傳統角色,照年資甚至算是新興都市傳說,但與「人面魚」、「幽靈船」等一樣在台灣廣為人知,不太需要解釋,所以我安插了幾隻「紅衣小女孩」,讓她遊走各殿之間,但不介入施刑者與受刑者之間的關係;除了微微增加各殿共通點,可視為一種在嚴謹結構裡仍莫名出現的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