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联邦法院在 2025 年底作出裁定:克雷格·赖特(Craig Wright)无需移交价值逾 500 亿 美元的比特币资产。
这番判决瞬间点燃比特币社区的热情与质疑——理由很简单:一旦强制转移,赖特必须动用最早期那批“神秘巨鲸”里的私钥,而这批币只有真正的「中本聪」能动。
围绕这次 比特币创始人身份诉讼,舆论焦点集中在一点:赖特能否将可追溯到 2009 年的那上百万枚 BTC 转出。可惜,整场闹剧式的庭审并未出现众人期待的“公链签名”环节,更没有令人信服的加密学证明。
中本聪是谁?答案依旧成谜。
• 他是比特币白皮书的署名人,却从未露脸;
• 外界推测只有项目最初几个月内,他一人独占了绝大多数算力;
• 早期巨鲸账户 约持有 75 万~110 万枚 BTC——按当前价格估算超过 500 亿美元。
正因如此,假如赖特真能控制这些地址,他就能用链上签名瞬间令全网闭嘴;反之,案子就会像今天这样——争议“打平”,却无人给出终极证据。
2018 年,赖特被已故同事 戴夫·克莱曼(Dave Kleiman) 的亲属起诉。
对方并非否认赖特参与比特币的创建,而是主张克莱曼同样为共同创始人,要求平分早期开采所得。
法院的审理重心却被巧妙地归结为:
两家共同成立的咨询公司 W&K Info Defense Research 是否有知识产权归属纠纷?
陪审团最终仅裁定赖特应向这家公司赔偿 1 亿美元法币(而非比特币),从而巧妙回避了「赖特是不是中本聪」这一终极拷问。
由于赖特需要筹措 1 亿美元的现金,旁观者等着看“早期地址会不会动”。
• 若出现从已知中本聪地址向交易所大型转账,势必触发市场震荡。
• 2020 年 5 月,有人挪动 50 枚 2009 年挖出的比特币就曾导致 市值短时蒸发 65 亿美元,而那天仅是小打小闹。
庭审结束后,赖特公开表示:“我会把大部分比特币捐给慈善。”
此言论一出,社区反应两极:
• 支持者认为“大度慷慨”;
• 质疑者嘲笑“空口支票”。
截至目前,这批传说中的 中本聪地址 仍保持静默,没有任何链上轨迹指向赖特拥有控制权。
早期地址每挪动一次,都会让交易者瞬间联想到「创世矿工抛售」。哪怕仅 50 枚,也足以令市场蒸发数十亿。
比特币区块链公开透明,任何人都能实时监测「可疑转账」。一旦巨鲸动作,都会被链上分析平台秒级捕捉。
对专家而言,真正的中本聪只需一条来自已知早期地址的数字签名即可自证。很多开发者早就把验证脚本写好,只等那条消息出现——迄今空白。
无论真心还是闹剧,此案提醒了整个行业:
• 法院无法裁决技术真伪,真正能解开谜题的还是密码学签名;
• 若未来出现新的“创始人”索赔,主流舆论将更加依赖公开验证,而非口头陈述或手写稿;
• 监管机构与交易所也在构建更严谨的「链上身份合规」方案,以防范“假中本聪”扰乱市场。
Q1:法院有没有正式承认赖特是中本聪?
没有。法官仅判定赖特与 W&K 公司之间存在侵权赔偿,回避了“中本聪身份”的问题。
Q2:那 1 亿美元赔偿能用比特币支付吗?
不能。判决要求使用法币(美元)支付,因此赖特无需动用早期 BTC。
Q3:如何最简单验证中本聪身份?
让当事人用早期地址私钥签一条消息,例如「I am Satoshi, 2025-06-25」。全网可在 5 分钟内获得不可伪造的数学证明。
Q4:早期地址被永久锁死的可能性大吗?
业界普遍认为中本聪遗失或故意销毁了私钥。若无备份,这 100 多万 BTC 将永不流通,相当于在 2100 万总量里“永久性消失”。
Q5:如果这 110 万枚 BTC 真被抛售,市场会怎样?
极端情况下,单日供应量将暴增 5%+,短线抛压巨大。但也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去中心化更纯粹”信号,长线上价格未必持续下跌。
Q6:赖特未来还会面临类似诉讼吗?
有可能。英国另有一桩集体诉讼正在进行,索赔金额 1200 亿美元;关键仍在于他是否能在链上签名证明所有权。
十余年过去,比特币早已超越个人神话。
但不论社群、媒体还是监管者,都会继续凝视那串沉默的「中本聪地址」。下一段区块一旦异动——无论转账、捐赠还是慈善——都将再次改写比特币叙事。
悬念仍在,答案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出现。